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社交網絡,大概就是一面照妖鏡。”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女演員熱依扎的微博截圖

女演員熱依扎於去年11月6日在自己的微博發了一張截圖。圖中的微博用戶先是在11月2日對熱依扎進行辱罵,隨後在大多數人支持熱依扎的趨勢下,又在11月6日發博批判網絡暴力,彷彿完全忘記了4天前說出“我就網暴你怎麼了?”的人是自己......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韓國明星崔雪莉

在信息量超載的現代社會,人們前一秒還在惋惜韓國明星崔雪莉的自殺,後一秒又開始網絡暴力熱依扎,而今天誰也不再去討論這件事了。這太正常了,畢竟社交網絡上總有無數的新事件值得我們關注,而網絡暴力無論經過多少討論也無法消失。一方面我們看到眾多網友對網絡暴力勇敢說不,另一方面熱依扎的微博底下卻還是充滿著難聽的猜疑和批判。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熱依扎的機場街拍

對熱依扎的網絡暴力從何而來?起因只是因為一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機場街拍。圖中熱依扎穿著⻩色吊帶背心和牛仔褲,大方得體,充滿自信。這在許多國家是最簡單的出街Look,卻在微博上成為了熱點——部分網⺠對熱依扎“暴露”的衣著產生了質疑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歐美明星街拍

早在2012年,西方國家就已經出現了#FreeTheNipple (解放乳頭)這樣的平權運動來支持女性穿衣自由。這個運動的關鍵並非是鼓勵大家不穿衣,而是追求男女性在裸露上半身上的平等性。而在2011年,國外就已經出現了No Bra Day(無胸罩日),讓女性可以選擇無拘束的穿衣,如今這 一活動已經普及到了30多個國家。

很難想象,2019年的中國女性依舊在“男性凝視”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男性主導自己的行為,而女性的所有行為都要考慮到他人的目光。正如熱依扎選擇舒適機場搭配卻被有心人士強加個人理解,一個自我選擇時尚裝扮的行為上升到了在公眾場合下穿衣不適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當然不僅僅存在於網絡中,但毫無疑問電子交流的方式加劇了暴力的傾向。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德籍韓國哲學家韓炳哲《在群眾-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中分析道,“網絡暴力有多方面的原因。它在一種毫無敬意的、言行草率的文化中成為可能。尤其在數字媒體的交流中,惡意評論是一種固有的現象。它和讀者來信有本質上的差別:後者基於模擬的書寫媒介,姓名清楚地隨信註明。匿名的讀者來信很快會被丟進報社編輯部的垃圾桶。讀者來信另外還有一個延時性的特點:當人們奮筆疾書,或者用打字機撰寫書信的時候,最初的憤怒已經雲消霧散。但與之不同的是,數字交流讓人可以⻢上發洩衝動。”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網絡的匿名性和無休止性讓施暴者充滿了底氣,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真實面目,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們 隨時隨地的發送言論騷擾。如同Mari K. Swingle在《劫持》中所形容的那樣:“數字媒介可以到達一切空間,而且不會放過你。”

在社交媒體的世界中,現實中的職位等級和經濟階層變得不再重要。人們失去了父母,上司,以及老師在道德上的約束幫助。漸漸,網絡暴力的主導人成為了社交媒體上 的權利統治者。不同於18世紀倫敦的咖啡館,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混在一起結識和寫作;社交媒體的 碎片化特徵使得這種嚴謹的討論成為了弱勢。隻言片語中,剩下的僅是流言蜚語和娛樂至上。這種放肆的,因為距離感所造成的不尊重氛圍,必將影響現實中的我們。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韻律0》

如果一切過於自由,所有的暴力都不必承擔後果會發生什麼?人性本惡在當代行為藝術家阿布 (Marina Abramović)的作品中被清晰地反映了出來。1974年的表演《韻律0》(Rhythm 0)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演出中,阿布彷彿一件在房間中的物品,能夠任人擺動。她在房間中貼出告示,允許觀眾挑選桌上的72件物品與她進行接觸,而被麻醉的她不會有任何反抗。這些物品包括了 玫瑰,羽毛,香水,蜂蜜,手術刀,剪刀,和裝了一顆子彈的手槍,等等......

⻓達六小時的表演裡,觀眾逐漸發覺阿布真的不會干涉,蜂蜜,麵包,紅酒等令人愉悅的物品在後來被玫瑰,剪刀,槍支等暴力物品所代替。有人拿刀刺傷了她,還有人甚至拿起了手槍。這是一場試探人性道德的表 演,而阿布最終用她傷痕累累的身體證明了人性的卑劣。如果不向暴力進行反抗,傷口的累加將只能用死亡來終結。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社交媒體的確是一面照妖鏡,它照出了所有人性的弱點。而我們所需要學習的,正是避免做那井底之蛙,讓自以為是的暴力行為蓋過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對網絡暴力說“不”,從我做起!


參考書籍:

1.《在群眾-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 韓炳哲 (中信出版集團) 2.《劫持-手機、電腦、遊戲和社交媒體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行為與進化》- Mari K. Swingle (中 信出版集團)

3.《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 Tom Standage(中信出版集團)


熱依扎的穿衣自由 | 尊重的消失——數字時代的暴力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