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飛的偶像,讓我們愈發珍惜身上的“漢”

提起兩千年前的大漢征伐,大家或許想到的是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霍去病已從教科書刪除);亦或是陳湯的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英雄氣概;還是射石搏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龍城飛將李廣?

縱觀西東兩漢,將星薈萃,名將如雲。而本次講的主角卻是敵雖千萬人而吾始終如一,一個從沒進過教科書,甚至連課外閱讀都沒有出現的人,他是大漢的軍魂,有資格被稱國士無雙的英雄,他就是-耿恭。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飛的偶像,讓我們愈發珍惜身上的“漢”

耿恭風采(雕像)


人物簡介:

耿恭,字伯宗,祖輩因為武帝遷豪強官吏富賈到關中各陵邑而定居茂陵,耿況之孫,耿廣之子,耿弇(讀yǎn)之侄(耿弇:東漢名將、軍事家,漢光武帝的功臣,雲臺二十八將的第四位) 。耿廣很早就去世了,年少時就成為了孤兒,耿恭為人慷慨多謀略,有將帥才能。

在《後漢書·耿弇列傳》裡,前面記錄的是堪比韓信的大將耿弇的事蹟,而後面有一小段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細品之下卻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即疏勒城保衛戰,是“十三將士歸玉門”的出處。比“斯巴達勇士”更讓人動容,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讓人唏噓不已。

耿恭率幾百士兵固守西域孤城,對來勢洶洶的數萬之敵,連月逾年。鑿山為井,煮弩為糧,殺傷獲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最終僅剩十三將士歸玉門,其義義薄雲天,讓今天的中國人,愈加珍惜血液裡的“漢”。這就是讀史的意義。此事容我細細說來。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飛的偶像,讓我們愈發珍惜身上的“漢”

左國順先生所畫十三將士歸玉門圖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單于率領兩萬騎兵攻打車師,也就是今天吐魯番附近。耿恭當時任東漢戊己校尉(僅此於將軍職位),帶著幾百人屯軍在金蒲城。聽到消息後,立馬派屬官領兵三百人前去援救車師,奈何敵我人數差距過大,全軍覆沒。

匈奴繼而攻打金蒲城,兩萬人把只有幾百人駐守的金蒲城圍得水洩不通。當時城中兵少,形勢危急,耿恭臨危不懼 , 親自登城與北匈奴人交戰。耿恭先是採取心理戰術,把毒藥塗在箭上,站在城上喊道:“我們大漢的弓箭都是神箭,中箭必出大問題。北匈奴不信,命軍攻城,耿恭便令人以強弩射擊,匈奴看到中箭的同伴們傷口血流不止,大為恐慌。而那天正好狂風暴雨,耿恭便率軍乘著暴雨打了個突襲,殺的匈奴措手不及,死傷眾多。北匈奴人十分驚恐,感慨:“漢軍真是神人也,太可怕了! ” 便暫時撤去圍城之兵。

由於金蒲城不適合固守,耿恭知道匈奴不會善罷甘休,肯定還會捲土重來,於是來到疏勒城,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耿恭一邊準備鞏固城池,一邊招募新兵加以訓練,以待來敵。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飛的偶像,讓我們愈發珍惜身上的“漢”

於此同時,西域戰局也發生巨大變化,留守西域的都護都遭受攻擊,由於各都護僅留有兩千駐軍,紛紛城破,友軍全軍覆沒。而和自己互為犄角的駐守柳中城的關寵也被圍困,關寵於是向朝廷發出了求救。而車師國由於勢弱懼怕匈奴於是叛變大漢投降匈奴,同時派軍協同匈奴,集合數萬匈奴攻打耿恭。也就是說疏勒城四周已經沒有了漢軍同盟,而疏勒城只有幾百軍卒,其中還有一些是新卒,不得說讓人絕望啊。

由於漢軍一向有一漢當五胡的威名,在金蒲城又把匈奴打怕了,這次匈奴雖然有人數優勢,但耿恭依據地勢,讓進攻的匈奴有來無回。打著打著匈奴學聰明瞭,正面剛不過,我便圍住你,然後把流經疏勒城的山澗之水隔絕截斷。

這一招很狠毒,疏勒城的守軍開始缺水,耿恭便下令挖井取水,挖到十五丈(約五十米)深的時候依然沒水,後來實在口渴了,軍卒便擠壓馬糞汁液解渴。缺糧缺水似乎是要絕耿恭之生路。

耿恭向上天請求,說:“聽聞李廣利討伐大宛的時,人困馬乏,將軍對天起誓,拔出佩劍刺山,便有泉水噴湧而出,解救了三軍的乾渴。如今我率大漢仁德之師守城,希望上天也能憐憫,於是拔劍刺地,整理衣服向井跪拜,為士兵禱。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不久就水泉奔出,士兵激動萬分,紛紛喊著萬歲,萬歲!

然而僅僅是有水了,耿恭依然面臨了嚴峻的考驗,經過幾個月的圍困,城中的糧草已經消耗殆盡,沒有吃的先是斬殺戰馬牲畜,然後就是樹皮草根,後來實在沒吃的,便把馬鞍上的皮革,弓箭的筋弦,盔甲上的皮革以及上面的獸筋全部拆下來,煮軟以充飢。

此時疏勒城四面皆敵,唯一的支持只有來自車師王后,她本是漢人女子,雖遠嫁車師依然不忘自己是漢人,偷偷的給耿恭送糧食、送物資、以及匈奴進攻情報。

也許有人問了,為什麼這麼久朝廷還沒派兵增援呢,原來是當信使千辛萬苦地趕到長安城時,正值皇帝(漢明帝)駕崩了,正舉國大喪,!朝中大臣們都在忙著處理喪事,迎接新帝登基事宜,無暇顧及邊塞小城裡面那仍在堅守的幾百人。

匈奴單于(相當於皇帝)看久攻不下這隻有幾十人的小城池,便派使者前去招降耿恭,說如果你願意投降,便封你為王,送你女人。耿恭讓使者進城商討,使者進城後耿恭親手殺死他,並且當著匈奴大軍的面用大火烤熟使者,使者屬官看到嚎哭而去。匈奴單于極為憤怒,於是繼續派兵增援耿恭,但是仍然無法攻破城池。

岳飛有詩“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可能就是來自於此。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飛的偶像,讓我們愈發珍惜身上的“漢”

這時轉機終於來了,新帝漢章帝劉炟終於登基了,開始討論要不要發兵去救這些人。當時新帝繼位,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花銷,當時以司空(官名)第五倫為首的絕大部分官員都認為為救這區區幾百人而徵發大軍,興師動眾跋涉千里實在划不來。

而司徒鮑昱作了一段發言,讓年輕的新帝下定決心,此番話此時聽起來依舊振聾發聵感動人心: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意思就是:他們是聽從朝廷的命令而處在艱險之地,如今他們有難而我們卻拋棄他們,不僅會助長蠻夷的殘暴氣焰,而且我們也會損失能為大漢排憂解難的臣子。退一步講,我們不派兵救他們,若以後邊郡沒有戰亂便算了,但是若匈奴再犯,陛下還怎麼派兵遣將呢。”

於是新帝力排眾議,派兵前往支援,從從酒泉和張掖出發,先是趕到最近的柳中城,到達時關寵軍隊早已經全軍覆沒。於是攻下柳中城,又與匈奴交戰於交河城,大破匈奴,砍下三千八百個匈奴腦袋,俘虜活口三千餘人,還有牲口三萬七千頭。此地的匈奴於是逃走,牆頭草車師國又復降大漢。

眾將軍看沿途各都護都已經死絕,關寵也城破全軍滅亡,各地都是城破人亡的景象,都認為疏勒城的耿恭生存的可能性萬中無一,而且大軍距離疏勒城有數百里之遙,中間還隔著山川阻礙,更要命的是寒冬大雪,雪厚的地方甚至達一丈(三米)。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認為應該班師回朝。

這時我們的男二號出現了,上演了一場不拋棄不放棄的拯救行動,他就是耿恭的部屬範羌,在金蒲城被圍困之前,被派出去執行任務,此刻他堅持主張要前去救援,其他部將不敢前往,又怕被皇帝責罰,於是便分兵兩千給範羌,其餘人等便班師回朝了。

一天疏勒城城中軍卒夜裡突然聽到馬聲,都以為是匈奴來犯,這時城中軍經歷戰死、病死、傷痛、餓死等,只剩下二十六人,當耿恭準備做最後一戰時,聽到範羌遙呼曰:“我範羌也,才開門。史書沒有記載範羌率是如何帶領兩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艱難,只是記載一句“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

次日,耿恭便同救兵一道返回。匈奴單于怎麼可能會放過他們,於是派軍追擊,從疏勒城一路追到玉門關,漢軍邊戰邊走。士兵一路又餓有困,從疏勒城出發時,出發時還有二十六人和加入的援軍,回來時士兵沿途不斷死亡,到三月抵達玉門時,只剩下了僅僅十三人。史書只有八個字形容這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飛的偶像,讓我們愈發珍惜身上的“漢”

而這十三個人只有四個人留下了名字(有封官),耿恭,石修,張封、範羌,餘者皆補為羽林。

中郎將鄭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

這就是讀史的意義,讓我們從歷史中看到這些民族之魂,耿恭以及一併軍士,真的可以稱呼為大漢之脊樑,大漢之軍魂,堪稱國士無雙,讓每一箇中華民族愈發珍惜身上的“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