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飞的偶像,让我们愈发珍惜身上的“汉”

提起两千年前的大汉征伐,大家或许想到的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霍去病已从教科书删除);亦或是陈汤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英雄气概;还是射石搏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龙城飞将李广?

纵观西东两汉,将星荟萃,名将如云。而本次讲的主角却是敌虽千万人而吾始终如一,一个从没进过教科书,甚至连课外阅读都没有出现的人,他是大汉的军魂,有资格被称国士无双的英雄,他就是-耿恭。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飞的偶像,让我们愈发珍惜身上的“汉”

耿恭风采(雕像)


人物简介:

耿恭,字伯宗,祖辈因为武帝迁豪强官吏富贾到关中各陵邑而定居茂陵,耿况之孙,耿广之子,耿弇(读yǎn)之侄(耿弇:东汉名将、军事家,汉光武帝的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的第四位) 。耿广很早就去世了,年少时就成为了孤儿,耿恭为人慷慨多谋略,有将帅才能。

在《后汉书·耿弇列传》里,前面记录的是堪比韩信的大将耿弇的事迹,而后面有一小段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细品之下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即疏勒城保卫战,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出处。比“斯巴达勇士”更让人动容,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让人唏嘘不已。

耿恭率几百士兵固守西域孤城,对来势汹汹的数万之敌,连月逾年。凿山为井,煮弩为粮,杀伤获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最终仅剩十三将士归玉门,其义义薄云天,让今天的中国人,愈加珍惜血液里的“汉”。这就是读史的意义。此事容我细细说来。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飞的偶像,让我们愈发珍惜身上的“汉”

左国顺先生所画十三将士归玉门图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单于率领两万骑兵攻打车师,也就是今天吐鲁番附近。耿恭当时任东汉戊己校尉(仅此于将军职位),带着几百人屯军在金蒲城。听到消息后,立马派属官领兵三百人前去援救车师,奈何敌我人数差距过大,全军覆没。

匈奴继而攻打金蒲城,两万人把只有几百人驻守的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城中兵少,形势危急,耿恭临危不惧 , 亲自登城与北匈奴人交战。耿恭先是采取心理战术,把毒药涂在箭上,站在城上喊道:“我们大汉的弓箭都是神箭,中箭必出大问题。北匈奴不信,命军攻城,耿恭便令人以强弩射击,匈奴看到中箭的同伴们伤口血流不止,大为恐慌。而那天正好狂风暴雨,耿恭便率军乘着暴雨打了个突袭,杀的匈奴措手不及,死伤众多。北匈奴人十分惊恐,感慨:“汉军真是神人也,太可怕了! ” 便暂时撤去围城之兵。

由于金蒲城不适合固守,耿恭知道匈奴不会善罢甘休,肯定还会卷土重来,于是来到疏勒城,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耿恭一边准备巩固城池,一边招募新兵加以训练,以待来敌。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飞的偶像,让我们愈发珍惜身上的“汉”

于此同时,西域战局也发生巨大变化,留守西域的都护都遭受攻击,由于各都护仅留有两千驻军,纷纷城破,友军全军覆没。而和自己互为犄角的驻守柳中城的关宠也被围困,关宠于是向朝廷发出了求救。而车师国由于势弱惧怕匈奴于是叛变大汉投降匈奴,同时派军协同匈奴,集合数万匈奴攻打耿恭。也就是说疏勒城四周已经没有了汉军同盟,而疏勒城只有几百军卒,其中还有一些是新卒,不得说让人绝望啊。

由于汉军一向有一汉当五胡的威名,在金蒲城又把匈奴打怕了,这次匈奴虽然有人数优势,但耿恭依据地势,让进攻的匈奴有来无回。打着打着匈奴学聪明了,正面刚不过,我便围住你,然后把流经疏勒城的山涧之水隔绝截断。

这一招很狠毒,疏勒城的守军开始缺水,耿恭便下令挖井取水,挖到十五丈(约五十米)深的时候依然没水,后来实在口渴了,军卒便挤压马粪汁液解渴。缺粮缺水似乎是要绝耿恭之生路。

耿恭向上天请求,说:“听闻李广利讨伐大宛的时,人困马乏,将军对天起誓,拔出佩剑刺山,便有泉水喷涌而出,解救了三军的干渴。如今我率大汉仁德之师守城,希望上天也能怜悯,于是拔剑刺地,整理衣服向井跪拜,为士兵祷。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不久就水泉奔出,士兵激动万分,纷纷喊着万岁,万岁!

然而仅仅是有水了,耿恭依然面临了严峻的考验,经过几个月的围困,城中的粮草已经消耗殆尽,没有吃的先是斩杀战马牲畜,然后就是树皮草根,后来实在没吃的,便把马鞍上的皮革,弓箭的筋弦,盔甲上的皮革以及上面的兽筋全部拆下来,煮软以充饥。

此时疏勒城四面皆敌,唯一的支持只有来自车师王后,她本是汉人女子,虽远嫁车师依然不忘自己是汉人,偷偷的给耿恭送粮食、送物资、以及匈奴进攻情报。

也许有人问了,为什么这么久朝廷还没派兵增援呢,原来是当信使千辛万苦地赶到长安城时,正值皇帝(汉明帝)驾崩了,正举国大丧,!朝中大臣们都在忙着处理丧事,迎接新帝登基事宜,无暇顾及边塞小城里面那仍在坚守的几百人。

匈奴单于(相当于皇帝)看久攻不下这只有几十人的小城池,便派使者前去招降耿恭,说如果你愿意投降,便封你为王,送你女人。耿恭让使者进城商讨,使者进城后耿恭亲手杀死他,并且当着匈奴大军的面用大火烤熟使者,使者属官看到嚎哭而去。匈奴单于极为愤怒,于是继续派兵增援耿恭,但是仍然无法攻破城池。

岳飞有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典故,可能就是来自于此。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飞的偶像,让我们愈发珍惜身上的“汉”

这时转机终于来了,新帝汉章帝刘炟终于登基了,开始讨论要不要发兵去救这些人。当时新帝继位,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花销,当时以司空(官名)第五伦为首的绝大部分官员都认为为救这区区几百人而征发大军,兴师动众跋涉千里实在划不来。

而司徒鲍昱作了一段发言,让年轻的新帝下定决心,此番话此时听起来依旧振聋发聩感动人心: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意思就是:他们是听从朝廷的命令而处在艰险之地,如今他们有难而我们却抛弃他们,不仅会助长蛮夷的残暴气焰,而且我们也会损失能为大汉排忧解难的臣子。退一步讲,我们不派兵救他们,若以后边郡没有战乱便算了,但是若匈奴再犯,陛下还怎么派兵遣将呢。”

于是新帝力排众议,派兵前往支援,从从酒泉和张掖出发,先是赶到最近的柳中城,到达时关宠军队早已经全军覆没。于是攻下柳中城,又与匈奴交战于交河城,大破匈奴,砍下三千八百个匈奴脑袋,俘虏活口三千余人,还有牲口三万七千头。此地的匈奴于是逃走,墙头草车师国又复降大汉。

众将军看沿途各都护都已经死绝,关宠也城破全军灭亡,各地都是城破人亡的景象,都认为疏勒城的耿恭生存的可能性万中无一,而且大军距离疏勒城有数百里之遥,中间还隔着山川阻碍,更要命的是寒冬大雪,雪厚的地方甚至达一丈(三米)。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认为应该班师回朝。

这时我们的男二号出现了,上演了一场不抛弃不放弃的拯救行动,他就是耿恭的部属范羌,在金蒲城被围困之前,被派出去执行任务,此刻他坚持主张要前去救援,其他部将不敢前往,又怕被皇帝责罚,于是便分兵两千给范羌,其余人等便班师回朝了。

一天疏勒城城中军卒夜里突然听到马声,都以为是匈奴来犯,这时城中军经历战死、病死、伤痛、饿死等,只剩下二十六人,当耿恭准备做最后一战时,听到范羌遥呼曰:“我范羌也,才开门。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是如何带领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是记载一句“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次日,耿恭便同救兵一道返回。匈奴单于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们,于是派军追击,从疏勒城一路追到玉门关,汉军边战边走。士兵一路又饿有困,从疏勒城出发时,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和加入的援军,回来时士兵沿途不断死亡,到三月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仅仅十三人。史书只有八个字形容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少有人知的英雄-耿恭,岳飞的偶像,让我们愈发珍惜身上的“汉”

而这十三个人只有四个人留下了名字(有封官),耿恭,石修,张封、范羌,余者皆补为羽林。

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这就是读史的意义,让我们从历史中看到这些民族之魂,耿恭以及一并军士,真的可以称呼为大汉之脊梁,大汉之军魂,堪称国士无双,让每一个中华民族愈发珍惜身上的“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