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清明上河圖》的三大版本 文

 


【語音版】《清明上河圖》的三大版本   文/秦延安

  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部分


【語音版】《清明上河圖》的三大版本   文/秦延安

  “仇本”《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部分


【語音版】《清明上河圖》的三大版本   文/秦延安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部分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對後世影響巨大,仿效者不計其數。然而在古代,真正見過原作的人為數寥寥,後世重新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多是按照其複製本甚至是再複製品進行描繪,主要還是靠想象來完成的。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清明上河圖》差異很大,最為著名的版本有三種。

  北宋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

  公認的原作

  據統計,曾藏於清內府的《清明上河圖》多達數十件,它們於近代流散,後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在為數眾多的《清明上河圖》裡,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幅宋本乃藏界公認的原版。

  原版《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528.7釐米,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於宋徽宗時期所繪。畫家以高超的現實主義手法,通過對市井生活的細緻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昇平時期的繁榮景象。畫中的都市生活包羅萬象,首段描繪郊原景色,枯樹間、草橋上行旅不絕;中段描繪虹橋之景,大船兩艘穿橋而過,橋頭攤商櫛比、行人云集;末段繪城內街景,歌樓酒肆,作坊醫家,人物眾多。

  對於作者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從《清明上河圖》的跋文中可知:張擇端字正道,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曾任翰林待詔。長卷完成後,張擇端將它呈獻給宋徽宗,後者則親筆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並鈐上雙龍小印。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起初收藏於北宋宮廷,後隨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元滅金後,此畫被元內府收藏,後又流落民間,經嚴嵩、畢沅等名人傳序,於清嘉慶年間再度入宮。據統計,《清明上河圖》原作曾五次進入宮廷,又有四次被盜出宮,真是歷經劫難,極富傳奇色彩。

  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圖》

  明清仿作之“鼻祖”

  明清時期,最為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並非張擇端原作,而是明代畫家仇英的仿作。

  據史料記載,明代畫家仇英曾在收藏家項元汴處看到過一幅宋本《清明上河圖》,隨後他根據這一題材,重新創作了一幅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被稱為“仇本”。明清時期,由於宋本《清明上河圖》難得一見,加之“仇本”廣受藏界追捧,所以當時的仿作多以“仇本”為基礎,畫界還尊其為“鼻祖”。

  “仇本”《清明上河圖》縱30.5釐米,橫987釐米,青州博物館與遼寧省博物館各自藏有一幅,二者在內容與風格上極其相似,前者為清內府藏本,而後者則被學界認定為仇英真跡。“仇本”採用青綠重彩工筆,描繪了明中期蘇州熱鬧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畫中人物超過2000個,蘇州的標誌性建築亦清晰可辨。與張擇端原作相比,“仇本”中的房屋建築更為規整宏大,盡是重樓臺閣、深宅大院,商鋪門面也頗為寬敞,其中裱畫店、銀樓、香樓、古玩瓷器店等都是明代的新興行業。

  明代服飾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此卷《清明上河圖》中,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形形色色、服飾各異,恰恰反映了這段時期蘇州的市井生活,畫中眾多人物的服飾裝束,是人們研究明代服飾的重要參考史料。以環翠門前盪鞦韆的仕女群像為例,場景中雖僅五六人,其服飾卻代表了當時女子的典型裝束,那位坐在踏板上正在盪鞦韆的女子所穿襦衣為交領右衽、窄袖,中繫腰帶和宮絛,下穿多幅長裙,裙腰與腰部齊平,裙長至腳踝骨之下,這種裝束充分繼承和發揚了唐宋時期的服飾特色。

  “仇本”《清明上河圖》的藝術性和歷史研究價值是其他仿本無法比擬的,它為當代人瞭解明代的經濟、文化、科技、建築、交通狀況等都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清宮畫家聯袂作品

  清代初年,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先後進入清內府,這些題材相同但風格迥異的畫作引起了帝王之家的極大興趣。時至清乾隆元年,清宮特意組織畫師重繪了《清明上河圖》,該作後存於養心殿,是為“清院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紙本淺設色,縱35.6釐米,橫1152.8釐米,由清宮畫院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繪製,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作開卷是遠山、寬闊河面、柳林田畦、挑夫等,娶親隊伍人數眾多,色彩鮮豔,場面熱鬧。在用木柱基座搭建的蓆棚戲臺上,演員表演認真,觀眾在細雨中翹首欣賞,他們身份不同,神態各異,一片早春田園歡樂景象。離席臺稍遠處,文人模樣的男子站在高凳上,拈鬚而觀,僕人高舉雨傘為他遮雨;河畔船伕坐在船頭船頂觀看;女子足不出戶卻攜子爬到屋頂遠看;樹上、戲臺支架杆上及臺後都有觀眾凝神而視。

  在去虹橋的河兩岸,人流不息。河北側的禁軍演武場,旌旗招展、騎兵飛奔。值得注意的是,“清院本”的虹橋是一座石拱橋,橋上和橋頭的地面有明顯的石料接縫。河面大船行駛,虹橋右側停泊著正在裝卸的商船,左側有高懸龍旗的官船。橋上兩邊排列著40多家店鋪,比宋本、明本數量更多,更整齊有序。橋頭,吃喝的、說書的、看相的、修腳的、議價的,熱鬧非凡。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仿照各朝版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明清時代的清明風尚,如踏青、表演、猴戲、特技、擂臺等娛樂活動也為此圖增加了許多情節。畫中事物繁多,雖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或缺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