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陳是一位80後,有一個女兒,去年小兒子出生,在別人眼裡,他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然而在他自己看來卻是表面光鮮亮麗,實際一地雞毛。
小陳的妻子是一位全職太太,她的觀點是,無論啥東西,都要給娃買最好的。
給女兒上的幼兒園是一個學期兩三萬的私立幼兒園,除此之外,還給她報了5個興趣班,一個班起碼要花兩三千元。
小兒子出生後,尿布、奶粉、玩具等等都要最好的。
一筆筆消費,猶如“超音速鈔票粉碎機”;東一樣西一樣,就像鈍刀子割肉,都割在小陳身上。
最近一家上海公司挖小陳過去,收入比杭州的高。小陳決定去上海工作,無非一個星期多花100多元的高鐵車票錢。
為了養家,小陳的個人消費剋制到極致,基本沒花錢買衣服,身上的T恤,還是上一家公司的工服;為了省點房租,打著開發產品的旗號住在公司,吃飯也在公司食堂,洗澡就蹭公司樓下的健身房,半年的年卡1000多元。
可儘管如此,沒到月底,他們還是入不敷出。為了維持這些,小陳辦了7張信用卡,欠了6位數的卡債。
小陳會在朋友圈裡曬兩個娃,那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精緻”生活;而這種“精緻”生活的背後,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沉重。
當下社會,掀起了一股追求“假精緻”的風潮。一些年輕人超越自身實際,過度追逐所謂的“品質生活”掩蓋下的預消費、高消費,無孔不入的“精緻”透支錢包,掏空身心,侵蝕靈魂。
2
85後小桃,淪陷在手機上的各種“種草文”中。
妝容精緻的小哥哥手舉最新款口紅,高喊“買它買它買它”;大量明星潮人自拍,告訴你不馬上擁有一條小白裙加方頭鞋就落伍了。
然後小桃就開始打開各種電商平臺搜索同款,或者直接在種草文中的鏈接中直接下單,各種小程序,各種購物平臺滿天飛的年代,真的是太方便了。
不知不覺中,幾百塊錢就花出去了。
為了朋友圈中的“精緻”生活,出門旅行要住好一點的,最好帶無邊泳池的那種,然後發個帶定位的朋友圈,絕不都能在“朋友圈攝影大賽”中敗下陣來;
明明手頭的化妝品、口紅已經夠用好幾年了,但是看到某個品牌新出了限量版彩妝,於是頭腦一熱,買,然後再發個朋友圈。
最近,小桃花了兩三個月工資,找代購入手了一個名牌包包。
找個最好看的角度,最後假裝隨意地配上一段實際精心編撰的文字,發了朋友圈。
果然,點贊評論如潮水般湧來,朋友們紛紛冠以“貴婦”“有眼光”,她心裡那叫一個爽。
真相是,為了這個包包,小桃不得不用了某移動支付app的分期還款。
利息有多高,用個網絡熱句來說,“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
平時她的常態是,一到每月10號的還款日,就東拼西湊地把錢還上,實在不行就換著app借錢,拆東牆補西牆。下個月,同樣的劇情再上演一遍。
每天,小桃一邊在朋友圈享受讚美,過著看上去精緻的生活,一邊又和不斷增長的透支數字作鬥爭。
最近,還有個新聞也點醒了她:某個社交電商上,那些“種草文”,背後很可能是黑產刷量。
3
追求“假精緻”生活的新聞近來真的是層出不窮。
之前看過這樣一條新聞。
一位正在讀大三的95後“精緻”女孩,在網上花了上千元買ins風拍照道具。
大理石背景紙、乾花、咖啡豆、英文桌布、火烈鳥、盆栽......
這些道具讓她拍出美美的照片,在朋友圈收穫了無數個贊。
然而,這些美照的背後,卻是被假精緻矇蔽的現實。
精緻的英式早餐,是在凌亂的床鋪上鋪滿擺拍的道具;
看似白富美北歐風的梳妝檯,實則是在雜亂無序的書桌上騰出的一塊空位;
朋友圈裡一片美好,現實宿舍卻亂成一團糟。
你所謂的精緻,其實只是一種假象、一種作秀罷了。
真正的精緻,其實藏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人民日報將這群人做了這樣的畫像:
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了;
100塊錢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
一有健身衝動,就非得去辦張年卡。
雖然在朋友圈裡光鮮,外表看起來精緻無比,但這群人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態。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著作《有閒階級論》中說,通常商品價格上漲會導致需求的降低,但在某些商品上卻存在著價格上漲反而導致需求增加的現象。這也就是“凡勃倫效應”,支撐這種景象的重要動力就是虛榮消費。
所有硬撐出來的“假精緻”,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裝出來的“假精緻”,遲早是要還的。
如果只是為了所謂的虛榮心,即使全身都是名牌,也不能真正達到自信心的重塑。
但是就像董明珠說的“如果你刻意去打扮,在打扮也就那麼回事。”
是的,如果你刻意、過度追求名牌,一身名牌在你身上也就那樣。如果內心不充足,擦再貴的化妝品,依然不會變美。
但是奮鬥、知足的年輕人依舊是有的,想要未來幸福的生活,就要推遲享樂,進行長遠的打算。
對於個人、家庭都是如此,必須要有穩定的現金流,讓生活良性發展下去。沒有計劃的超前消費,只會讓生活進入失控狀態。
學會規劃和自制是掌握人生幸福感的鑰匙,努力拼搏而獲得的幸福生活,才是真正的“精緻生活”。
閱讀更多 禤源財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