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刘长锋

现在一些媒体人,特别是自媒体人,总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和作派。这么做是为什么?很简单,就是博眼球。为什么博眼球?原因就不说了,大家都明白。

正如我前几天所说的,大标题上恶狠狠地加上“刚刚、突发、赶紧看不看就删了、14亿人愤怒了”等等这些修饰性的词语。不得不说,这些人是有一定媒体经验的,知道在标题上动心思玩手段抓眼球。对于这些博眼球的套路,玩得是得心应手。但是也同样,稍有信息力的人,不看内容,一看标题就知道个一二三了。所以对这些也是见怪不怪,很多时候不过笑一笑就过去了。

但是这些人,还有一个“强项”,就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这就是我标题说的“连量词都不会用了。”某个留学生做事不优雅,他就会说“现在留学生XXX了,”某个西方媒体骂了中国一句,他就说“某国又辱华了、西方媒体又辱华了,”等等。类似于这些,管中窥豹,因为一个点,就把一个群体全部踢翻了,因为一件事把全世界就屏蔽了。

他们真的不会用量词吗?不是的。他们深知怎样遣词造句,但不过在迎合信息消费者这件事上,断然选择了装傻,或者故意混淆视听,把量词刻意抹掉,以便制造一种耸人听闻的效果,进而达到“吸睛”的目的。

事实上,近期两个高频词:留学生、西媒,在舆论纷争中成了一个制高点和重要抓手。留学生是很大的一个群体。从出国留学生本身来说,一部分是大学后考出去,也有一部分是很小的时候,小学初中就送出去的,当然了,这些也都不能和学识、观念、素质划等号或者以此作分野。总归是,最简单的,在这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中,也是各色人等都存在的,绝对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西媒更不用说。西方本就崇尚绝对自由,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所以以媒体为代表的互相批评、攻击、抹黑等等,都是常态,西方人并不把这当一回事儿。在这种舆论环境里,总统、首相都不能幸免,媒体自己也是一样,互相指责、抱怨甚至丑化、抹黑,都是他们日常所习惯的。每个人、每个媒体,只能代表自己或者自己的一部分,它并不是政府首脑机关出来的公报,也不是几千万、几个亿人的集体签名书。不过是正常表达中的一些不同声音而已。

所以说,对待一些不客观、不友好的言论,可以表达自己,可以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一个常识,绝对不能违背。不问青红皂白一杆子打下去,打是打到对手了(人家疼不疼另当别论),但是同时也把朋友误伤了,甚至把朋友逼成了敌人,这是最蠢的。而尤其是,在舆论场的思辨中,由于这些故意抛弃量词的一概而论,很容易蒙蔽一些人、特别是信息力较低的人的眼睛,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和假象,并不利于我们的发展与团结,也不利于与对手的论辩。恰恰相反,只会在有意无意中激发和煽动抵触情绪甚至仇恨,把人的心理引导向扭曲或者畸形。于国于民,罪莫大焉。

2020.04.08 晨于三一斋

《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有一说一:量词都不会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