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劉長鋒

現在一些媒體人,特別是自媒體人,總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和作派。這麼做是為什麼?很簡單,就是博眼球。為什麼博眼球?原因就不說了,大家都明白。

正如我前幾天所說的,大標題上惡狠狠地加上“剛剛、突發、趕緊看不看就刪了、14億人憤怒了”等等這些修飾性的詞語。不得不說,這些人是有一定媒體經驗的,知道在標題上動心思玩手段抓眼球。對於這些博眼球的套路,玩得是得心應手。但是也同樣,稍有信息力的人,不看內容,一看標題就知道個一二三了。所以對這些也是見怪不怪,很多時候不過笑一笑就過去了。

但是這些人,還有一個“強項”,就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這就是我標題說的“連量詞都不會用了。”某個留學生做事不優雅,他就會說“現在留學生XXX了,”某個西方媒體罵了中國一句,他就說“某國又辱華了、西方媒體又辱華了,”等等。類似於這些,管中窺豹,因為一個點,就把一個群體全部踢翻了,因為一件事把全世界就屏蔽了。

他們真的不會用量詞嗎?不是的。他們深知怎樣遣詞造句,但不過在迎合信息消費者這件事上,斷然選擇了裝傻,或者故意混淆視聽,把量詞刻意抹掉,以便製造一種聳人聽聞的效果,進而達到“吸睛”的目的。

事實上,近期兩個高頻詞:留學生、西媒,在輿論紛爭中成了一個制高點和重要抓手。留學生是很大的一個群體。從出國留學生本身來說,一部分是大學後考出去,也有一部分是很小的時候,小學初中就送出去的,當然了,這些也都不能和學識、觀念、素質劃等號或者以此作分野。總歸是,最簡單的,在這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中,也是各色人等都存在的,絕對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西媒更不用說。西方本就崇尚絕對自由,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所以以媒體為代表的互相批評、攻擊、抹黑等等,都是常態,西方人並不把這當一回事兒。在這種輿論環境裡,總統、首相都不能倖免,媒體自己也是一樣,互相指責、抱怨甚至醜化、抹黑,都是他們日常所習慣的。每個人、每個媒體,只能代表自己或者自己的一部分,它並不是政府首腦機關出來的公報,也不是幾千萬、幾個億人的集體簽名書。不過是正常表達中的一些不同聲音而已。

所以說,對待一些不客觀、不友好的言論,可以表達自己,可以針鋒相對據理力爭。但是不能一概而論,這是一個常識,絕對不能違背。不問青紅皂白一杆子打下去,打是打到對手了(人家疼不疼另當別論),但是同時也把朋友誤傷了,甚至把朋友逼成了敵人,這是最蠢的。而尤其是,在輿論場的思辨中,由於這些故意拋棄量詞的一概而論,很容易矇蔽一些人、特別是信息力較低的人的眼睛,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和假象,並不利於我們的發展與團結,也不利於與對手的論辯。恰恰相反,只會在有意無意中激發和煽動牴觸情緒甚至仇恨,把人的心理引導向扭曲或者畸形。於國於民,罪莫大焉。

2020.04.08 晨於三一齋

《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有一說一:量詞都不會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