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氈房會講故事”——新疆哈薩克族“繡娘”的詩意傳承

“讓氈房會講故事”——新疆哈薩克族“繡娘”的詩意傳承

4月的伊犁河谷一片生機,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已是綠意盎然。在老城區,一棟磚紅色雙層建築的院子裡,幾位小夥子正忙著做木工。這裡是“繡娘”金艾斯古麗·努爾坦阿肯的工作室。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哈薩克族服飾的傳承人,金艾斯古麗一直致力於研究、製作和推廣以服裝服飾、特色氈房等為代表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一“繡”就是22年。

“让毡房会讲故事”——新疆哈萨克族“绣娘”的诗意传承

金艾斯古麗在公司指導員工(4月8日攝)。新華社 記者 宋彥樺 攝

“暢格拉克”:氈房的天窗永遠敞亮

見到金艾斯古麗時,她正被一個業務洽談電話“纏身”。雖已年過半百,但個頭不高、留著短髮的金艾斯古麗看起來精神幹練。2012年將服裝廠發展為公司後,金艾斯古麗的業務越來越忙。她說,相比“做生意”,她更看重的是“傳文化”。

哈薩克族刺繡廣泛見於民族服飾、氈房等裝飾和生活用品,是長期適應草原遊牧生活的文化產物。伊犁河谷是我國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金艾斯古麗從小生活在這裡,祖輩有刺繡傳統,跟著母親學了一些刺繡功夫。上大學期間,她喜歡蒐集各種哈薩克族服飾圖案等文化符號,日積月累的素材成了她日後創業的財富。1998年,金艾斯古麗創辦民族服裝加工廠,產品因圖案花紋豐富而暢銷海內外。

“让毡房会讲故事”——新疆哈萨克族“绣娘”的诗意传承

金艾斯古麗公司的員工在加工傳統繡品(4月8日攝)。新華社 記者 宋彥樺 攝

“氈房是哈薩克牧民‘移動的家’,隨著時代變遷,許多牧民由遊牧轉向定居,氈房居住功能隨之改變。”金艾斯古麗說,氈房的天窗在哈薩克語裡叫作“暢格拉克”,是家族傳承興衰的重要標誌。“老人會把‘暢格拉克’傳給最小的孩子,意味著把家族榮耀、財產、文化傳給他,是一個莊重的儀式,我希望保護和傳承這種文化。”

“塔斯布拉克”:民族刺繡之泉噴湧不息

金艾斯古麗的公司名字叫“塔斯布拉克”,意思是石頭裡的泉水。“希望民族刺繡文化傳承能像泉水一樣流個不停。”她說。

先輩是傳承的源頭。辦廠之初,她到伊犁各地走訪年長的“繡娘”,向她們“取經”,很多老人都驚訝現在還有年輕人想學這個。金艾斯古麗說:“特克斯縣一位老奶奶把所知道的刺繡絕活都教給了我。很多老人把她們的刺繡藏品交給了我,有的臨終前專門囑託,讓我保護好並傳下去。”

“让毡房会讲故事”——新疆哈萨克族“绣娘”的诗意传承

金艾斯古麗在展示她收集的傳統紋樣(4月8日攝)。新華社 記者 宋彥樺 攝

公司一樓展廳掛著一件毯子,是金艾斯古麗從一戶邊遠地區牧民家的饢坑上“救”下來的。“這家媳婦把它搭在饢坑上擋灰,我一下就被上面隱約的花紋吸引住了,買了過來,拿回家在水裡泡了10天,上面精美的刺繡又出現了。”她估測這件毯子有100多年曆史,將之奉為“鎮店之寶”。

當地政府一直積極支持金艾斯古麗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從2011年起,她的公司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並享受相應政策和資金支持,她的業務也帶動了當地千餘名農牧民增收。

“斯爾馬克”:讓民俗文化如花氈般豔麗多彩

“斯爾馬克”在哈薩克語中指鋪於氈房地面的花氈,大小各異,圖案有別,是哈薩克刺繡裡很有創意的部分。在傳承過程中,金艾斯古麗既尊重傳統,也積極求變。

作為氈房主體材料,傳統毛氈很難“伺候”:怕潮、易蟲蛀、有異味。金艾斯古麗與內蒙古一家企業合作研發新型毛氈,解決了這些問題,製作的氈房大受歡迎。

為推動產品創新,金艾斯古麗十分注重其他藝術元素的融入。近年來她招聘了4位美術和設計專業的“90後”,在傳幫帶過程中增加了產品設計感和藝術性。

“让毡房会讲故事”——新疆哈萨克族“绣娘”的诗意传承

這是4月8日拍攝的用金艾斯古麗與內蒙古一家企業合作研發的新型毛氈製作的氈房。新華社 記者 宋彥樺 攝

記者採訪中發現,金艾斯古麗身邊還有一位得力助手:她的兒子馬爾乎蘭·加爾肯。在北京讀完大學後,馬爾乎蘭回到伊犁,幫助母親推廣產品。

“作為傳承人的媽媽,不能沒有傳承人。”馬爾乎蘭通過數字化建模將母親的氈房等樣品搬到線上展示。去年,他和母親一起設計建造了高10.2米、直徑20米、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的大氈房,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地。

“以後我們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做產品呈現,還可以開發冰箱貼、首飾盒等更便攜的民俗文化產品……”談起未來,馬爾乎蘭越說越興奮。

金艾斯古麗也在考慮更具可持續性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方式。她說:“我們要讓老的東西活起來,讓氈房會講故事。”

“让毡房会讲故事”——新疆哈萨克族“绣娘”的诗意传承

微視頻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這些知識要了解!

伊犁州召開銀企對接座談會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記者 陳曉虎 張鍾凱 顧煜

校對丨汪 涓

審核丨吳志堅

“让毡房会讲故事”——新疆哈萨克族“绣娘”的诗意传承

伊犁零距離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訪惠聚”信息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請按要求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