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王光輝 攝

這次我們展示秀山最後一組古建築群:湧金寺、雙文壁、白龍寺、杜鵑園觀音殿。秀山特有的風光與建築,激起歷代文人墨客為她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匾聯,使秀山更顯典雅高潔,文采風流。《徐霞客遊記》中曾譽之為"南濱之冠",而"南濱之冠"非湧金寺莫屬。“秀甲南滇”和湧金寺內一字千金的“佛谷雲深” 由清朝時雲南按察使許弘勳所題。

湧金寺內古柏閣歷經800多年風雨,“秀山輕雨青山秀,香柏鼓風古柏香”,多少文人騷客的腳步停留於此。“多情應笑我早生白髮”,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

800多年來古柏閣穩固壯觀,雖歷經多次地震,仍巋然不倒。但我卻無法不老,正如餘秋雨所說,“我希望用我的方式記錄這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我早已把此景視為我的故鄉。其實,所有的異鄉原本不都是故鄉嗎?所謂的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湧金寺

湧金寺又名湧金寺,是秀山最高的建築,因此通海民間也將其稱為大頂寺。這座宏大的建築群始建於宋朝理宗嘉熙年間,是一座具有近800年曆史的佛教寺院。

據說因為這裡山勢像佛家所說的“地湧金蓮”而得名。不過,在通海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寺院奠基時從地下挖到了金子,因此取寺名為“湧金”。

宋柏與元杉就在寺內,據說這些元朝香杉是鐵牛和尚親手栽種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通往湧金寺的過道

通往湧金寺的過道,密林幽徑,古柏香杉,建築壯觀,殿宇巍峨,氣勢恢宏。在明清時就是滇南最大的禪林,佛教活動十分興盛,僧人最多時曾有200餘人,被稱為“滇中大剎”。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古柏閣

秀山古柏閣,是一座建於宋代的古老建築,位於湧金寺正中的平臺,是雲南省內現存的為數不多的宋代建築遺存。古柏閣完整無損地保留了宋代《營造法式》的建築秘密,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風格,被眾多的國內外專家譽為“雲南古建築之鼻祖”。

此閣採用榫鉚結構,樑柱、梁枋之間等多個部位,都由多級斗拱支撐,奇巧無比。更為奇特的是,在樓底下,建築有一半是懸空的,全靠下面幾根木柱支撐著,柱石密佈,斗拱粗壯,穩固如山。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湧金寺庭院

湧金寺的左廂房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庭院,東為曇花軒,西有酌花樓,北面另為一小院,可謂院中之院。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白龍寺

白龍古寺隱藏在蒼松密林之中,建於明代成化年間,是秀山後山唯一的古建築。寺內供奉著龍王、龍後和龍子、龍女的塑像,白龍寺因此而得名。

白龍寺的泉水清冽甘甜,許多遊客到了這裡,在一番暢飲之後,都把瓶裝的礦泉水倒掉,換成甘甜的山泉帶走。這與其說是白龍所賜,倒不如說是前人保護秀山,代代相傳留下的恩澤。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雙文壁

雙文筆塔,坐落在花圃大門前。雙文筆塔建於明代,為地方人士為陪修文風而建。塔為方形七層密簷式實心,磚石砌築,高四點六米,底層邊各長一點二米。資料稱,雙塔雖小,但設計細膩,《中華古塔》一書將其收編。

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玉溪秀山(下)

杜鵑園觀音殿

杜鵑園是秀山景區最後一個景點,在這個院落中,樹木異常繁茂,花木眾多,有云南杜鵑和西洋杜鵑。當杜鵑花開的時候,蔚為壯觀,煞是迷人。杜鵑園中還建有一處觀音殿,殿為大三間重簷建築,雕樑畫棟、莊嚴典雅;其東、南、西三面圍護著精美石欄。站於殿臺上,可盡攬園中景緻,還可自斑駁樹影間望見白龍寺亭廊樓軒,赤柱琉頂,溢彩流光。

原標題:春暖花開,帶上畫筆“遊”秀山(下)

審核: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