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見“患流感戴口罩”入法

日前,《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提交二審,草案二審稿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增加了“患流感戴口罩”“用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行為要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無獨有偶,本月初,《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修正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該草案同樣將“患有傳染性疾病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傳染他人”加入市民應當遵守的文明行為規範之中。將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總結摸索出來的經驗以條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不僅體現了立法者的與時俱進,而且也為促進文明行為的養成、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提供了法律支撐。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各地都陸續制定了此類文明行為規範條例,但有些條例卻僅僅只是條例,並未能轉化為公眾的文明行為。怎麼才能將此類條例落到實處、落到細處,由規矩化為公眾的自覺呢?

首先,需要通過抓契機、廣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文明氛圍。就拿“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流感戴口罩”來說,不少人因為習慣及認識不到位等問題在現實中難以做到。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正是大力倡導和推廣此類文明行為的良好契機。其次,需要強化制度配套。通過合理的獎懲機制,結合現代化技術手段,對文明行為予以鼓勵或加以表彰,同時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乃至加以懲戒。最後,還是要“從娃娃抓起”,並通過他們“反作用”於成年人。此次疫情防控之初,不少成年人在家中娃娃的督促下戴上口罩就是很好的例證。總之,文明行為的推進是一個系統工程,沒有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胡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