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橘不“醜” ,一棵樹,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

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位於成都平原西南邊緣,是一座人口僅16.8萬的丘陵小縣。這些年,丹稜農村興起了一個怪現象:男女適齡青年談婚論嫁,不問彩禮不看房子,只問家裡有多少棵樹。

  所謂“中國晚熟柑橘看四川,四川柑橘看眉山,眉山柑橘看丹稜”,作為全國發展最早、規模最大的優質晚熟柑橘“不知火”(又稱醜橘)產區之一,近年來丹稜書寫了“一棵樹,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鄉村產業傳奇,成為中國晚熟柑橘產業上的一顆閃亮明珠。

  2019年,全縣16萬畝晚熟柑橘,創造產值近3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省平均水平5100元,高出30%。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四川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丹稜更是獲評全省首批10個鄉村振興先進縣之一。

  當下,正是丹稜“不知火”大量上市的時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果子銷售情況如何?記者走訪調查發現,面對近年來各地風起雲湧的晚熟柑橘追趕者,一場產業突圍戰早已在丹稜打響。

  “不知火”還能火多久?

  4月7日下午,丹稜縣縣長黃秀航走進拼多多直播間,為“不知火”帶貨,吸引了近50萬網友圍觀,一個小時便賣出近兩萬餘斤,截止到當日17時,該平臺銷售丹稜“不知火”25萬餘斤。

  雖然做了充分的預案,今年“不知火”地頭價仍然首次跌破了3元。“疫情導致的消費市場疲軟必然會對產地銷售產生影響,今年丹稜要打場硬仗了。”丹稜縣委副書記王建祥告訴記者,早在2月13日,縣委、縣政府就以公開信形式向全國柑橘經銷商發出邀請,同時發起了一場由官方支持的線上銷售活動。

  “早知道該早賣了!”先漲後跌的晚熟柑橘行情,讓惜售的果農大呼後悔。但在丹稜縣生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波看來,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經歷了十多年的好光景,即使沒有疫情,後來者不斷跟進,‘不知火’價格變得更加親民,這是必然趨勢。”陳波說。

  1998年,丹稜從36枝穗條、四株母樹起步,包括陳波在內的15戶果農種下第一批“不知火”。經過多年技術攻關,丹稜果農逐漸摸準了“不知火”的種植要訣。3月底上市的“不知火”“不與兩湖搶早,不與贛南爭中”,正好填補了伏季水果上市前的空檔,很快得到市場認可,“我很醜,但我很爽口”的廣告詞在街頭水果攤流傳開來。

  “每年4月底5月初,“不知火”罷市,丹稜鄉間就會流傳各類致富消息:誰家果園賣了多少錢,給孩子在城裡買了樓,買了車。”果農趙澤如告訴記者,行情最好的時候地頭價能賣到9元/斤,一畝保守估計產3000斤果子的話,就是2.7萬元,一戶收入10萬元輕輕鬆鬆。

  火爆的市場吸引了大批跟隨者。“僅2014-2017年,三年時間,四川柑橘擴種200萬畝,平均每年擴種面積在50萬畝以上,其中絕大多數為高接換種和引進的晚熟品種。”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各地都在發展,其中不乏實力雄厚的工商資本。

  隨著新發展產區的不斷投產掛果,“不知火”還能火多久?記者調查發現,為應對這一天的到來,丹稜已準備多年。

  一場廣泛參與的新品種儲備競賽

  在丹稜“不知火”產業發展的功勞簿上,被奉為丹稜“桔橙之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今年已經84歲高齡的果樹專家譚後根要記頭功。

  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贛南-湘北-桂北”柑橘優勢產業帶的強勢崛起,四川保持多年的柑橘產業優勢逐步喪失。價格急劇下跌,丹稜大量種植臍橙的農戶陷入產業發展困境。從縣農業農村局退休的譚後根退而不休,經過反覆調研和多方走訪,將晚熟品種作為主攻方向,帶領一群有幹勁有想法的農戶,在30多個品種品系中篩選出了“不知火”等多個晚熟雜柑良種。

  “經歷了紅橘、椪柑、臍橙等多個品種的興衰,危機意識早就刻在丹稜桔橙人的骨子裡。”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葉曉梅說,“不知火”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丹稜人在上一輪產業更迭的陣痛中,付出了長期艱苦的努力才發展起來的,因此丹稜從上到下對品種的更替興衰都有深刻的認識。

  丹稜柑橘種植戶對品種有多重視?“對一些重點選育的新品種,就是我們的農業農村局局長搭話問,農戶都不會告訴她。”王建祥笑道。

  與齊樂鎮大林村柑橘種植戶張可文一次短暫交談,讓記者有了切身體會。他緩慢而鄭重地打開一個盒子,裡面有幾個柑橘,每一個都套著塑料薄膜。“這是媛紅椪柑,是中柑所用血橙和椪柑雜交的品種,2017年引進;這是柑平,2016年引進,2019年初掛果,可惜固性物指標上不去……”張可文壓低聲音,透著神秘和興奮。在他的果園裡,種著30多種柑橘新品種、50餘萬株柑橘苗。

  “任何一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我們不能違背事物發展規律,但通過不斷選育新品種儲備新品種,就有可能把握住產業發展趨勢,立於時代潮頭。”多年的鑽研學習,張可文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土專家”。

  濃厚的民間品種選育氛圍,再加上政府與中柑所、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的深入合作,近年來,丹稜縣篩選出了數個表現良好的桔橙新品種,其中,經過16年艱辛選育出的有性雜交實生繁育的桔橙新品種“大雅柑”就以丹稜標誌性建築“大雅堂”命名,丹稜也成為四川重要的柑橘苗木、樁頭交易中心,牢牢佔據了產業微笑曲線的一端。

  王建祥告訴記者,為了將丹稜“桔橙之父”譚後根對品種的鑽研精神傳承下去,今年,丹稜將創建“譚後根工作室”,把官方和民間的柑橘專家集結起來,合力攻關,為丹稜桔橙產業的下一輪發力作好儲備。

  盯優勢補短板促產業鏈全面升級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幫助“不知火”拓展市場,自2013年起,丹稜縣委、縣政府連續7年舉辦桔橙節,連續7年舉辦“不知火”種植技術大比武,連續7年帶領農戶和當地經銷商赴成都、北京、上海、深圳舉辦推介會,陸續打開了成都、華北、華東、華南市場。

  丹稜“不知火”的名氣在業界逐漸傳開了,但卻一直沒有成長起來一家叫得響的企業品牌。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丹稜以小農戶為主的發展模式決定的,全縣8萬柑橘種植戶16萬畝晚熟柑橘,人均果園面積才2畝。”陳波認為,比起那些動輒數百畝上千畝投入的企業而言,目前丹稜最大的優勢是以家庭為種植單位,勞動力成本更低,管理更精細,而最大的劣勢在於缺乏理解消費者語言的專業人才,對接市場的能力弱。

  2017年,丹稜成立國有平臺公司——四川丹橙現代果業有限公司,著力推進引領丹稜“不知火”的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進程。“創建品牌的目的不是追求高利潤,而是讓產業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更強,更加穩定可持續。”丹橙公司董事長敖翔表示,隨著晚熟柑橘產業進入後半場,渠道和品牌的構建愈發迫切。

  目前,丹橙公司已經基本構建起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在品種選育、種苗繁育、標準化種植基地、電商孵化、品牌標識系統構建、商超對接等多個環節發力。

  在丹稜,平均每2平方公里就有超過一家水果初加工企業,完善的產業分工和產業鏈條已經形成。“有經銷商在外地買了果子,因為分揀包裝不過關,不得不運到丹稜‘回爐’重來。”陳波告訴記者,熟練的產業工人、完備的產業鏈上下游產品,看起來不是核心競爭力,但後發區域要趕上來還是需要一個過程,這為丹稜產業升級又爭取了時間。

  繼10年前將留樹保鮮、生草栽培等關鍵技術攻克推廣後,丹稜可沒閒著:2015年,制訂全國首個“不知火”生產技術規範和產品質量標準;2016年,全面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2017年,果農開始採用雙層套袋技術取代單層;2018年,全縣採用水肥一體技術的果園面積達到2萬畝;2019年,老果園改造工作正式啟動。

  2020年,丹稜又會有什麼大手筆?王建祥透露,投資6000萬元的中國晚熟柑橘大數據中心和規劃面積達28平方公里的桔園新城已經在緊張進行中,這對丹稜桔橙產業佔領產業高端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棵樹,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其實,比起讚歎一棵樹,樹下勞作的人更值得被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