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破陣子》夠經典,為何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

多年前,筆者曾和班裡的女同學們開了個玩笑,問她們:“若是讓你們找個文人嫁了,你們願意嫁給誰?”結果不出我所料,很多女同學選了辛棄疾。其實原因挺簡單的,辛棄疾雖沒“文能提筆安天下”,但平生600多首詞作,卻讓他坐穩了詞中之龍的位置;他雖沒能“武能上馬定乾坤”,但能攜幾十名部將闖萬人敵營的文人,千年文壇僅他一個。

辛棄疾《破陣子》夠經典,為何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

有多少人沉醉在他《青玉案》中的“燈火闌珊處”,眾裡尋他千百度;有多少人徜徉在他的《西江月》中,和他一起“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又有多少人因他的“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會心一笑。不誇張地說,辛棄疾滿足了很多女性對男性一切美好想象。

辛棄疾《破陣子》夠經典,為何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

但近幾年,因為《出師表》是否該從課本中刪除這一問題,辛棄疾的經典作品《破陣子》也備受爭議。此事要從陝西一位名叫胡覺照的教授說起,該教授指出諸葛亮的《出師表》表達的是愚忠的觀念,所以該從課本刪除。雖然人教社並沒就此作出回應,但同類似的《破陣子》也被指出有同樣的問題,所以不少家長覺得這首詞也該從課本中刪除,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詞:

《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破陣子》夠經典,為何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

這首詞的知名程度不用筆者多說,是中學要求全文背誦的內容。此詞寫於辛棄疾被罷官時期,年近50的辛棄疾長期於江西上饒等地,雖然田園生活給了他些許安慰,但他內心始終放不下抗金大業。1188年冬天,主戰派陳亮和他會面,想起從前沙場歲月,辛棄疾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詞。

不少人家長認為這首詞和《出師表》一樣,是愚忠,原因就在於詞中“了卻君王天下事”7個字。在他們看來,大丈夫想建功立業是正常的,但怎能把為君王辦事作為男兒志向呢?當時的南宋朝廷已十分腐朽,不敢與金人一戰,對辛棄疾這樣有能力的將領都不任用,這樣的昏君為何還要效忠於他?這是他們不能理解的。

辛棄疾《破陣子》夠經典,為何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

確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種看法是沒錯的。但大家要明白,我們品賞詩詞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看過去的事,因為任何詩詞都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岳飛將軍的《滿江紅》,最後一句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我一定要收復舊山河,到那時候我再回京城,向陛下傳捷報。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最後一聯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一樣有此意。這不是愚忠,而是那個時代的侷限,而藏在這些字句下面的是一腔家國情懷,這才是這些詩詞的精神內核。

辛棄疾《破陣子》夠經典,為何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

而辛棄疾的這首詞,拋開是否愚忠不說,從詞句本身和意境上來說,確實是宋詞中的精品。從遣詞上來看,基本上每個字都用得精準,而出色的典故化用更是十分驚豔。起句“醉裡挑燈看劍”如劈空而來,一下子將大家帶入一個醉眼惺忪的悲情之夜。而後“八百里”、“五十弦”一個指牛的名字,一個是《史記》中上等樂器的名字;“的盧”出自《相馬經》,是寶馬的名字,弓如霹靂的比喻則來自《南史》。一首讀來朗朗上口的詞中,藏了這麼多有來頭的字詞,卻完全不露痕跡,這樣的筆力兩宋間少有人能做到。

一首如此精妙的宋詞,若真就因為“了卻君王天下事”就被刪,就真的太可惜了。任何時候,我們在品賞古詩詞時,都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會他真實的意圖,若事事都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問題,那《愚公移山》這樣的作品豈不是要因為不夠環保被移出課本?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