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年前瀋陽的老城是這樣!民間罵人“你個出大西門的”是這來歷

古代將現在的城市劃分成城、郊和鄙。城是中心,城牆之外的地方,就叫郊,更遠的地方則叫鄙,鄙一般就是鄉村社區的所在地。許慎在《說文》裡解釋說:“城,所以盛民也。”城往往與市相伴,所謂“市”,就是集中進行買賣交易的場所。連起來講就是“城市”。我們現在意義上所說的老瀋陽城,只侷限於當時的城,也就是現在的以瀋陽故宮為中心的老城區。

現存的城門石額。叫城的地方就要有門,歷史上,瀋陽城隨著功能和地位的提升城門的規模和形制也在發生著變化。現存瀋陽故宮博物院有兩塊瀋陽城門石額,一塊是明朝萬曆24年7月,鎮邊門額,石碑呈青石質,長126釐米,寬67釐米,長方體,素邊陰刻楷書橫式。一塊是後金天聰5年,撫近門額,磚質,高41.5釐米,寬39釐米,由三塊磚組成,每塊磚呈方形,凸雕楷書。兩塊石碑,代表明清兩個歷史時期瀋陽城門的風貌,那麼歷史上瀋陽城門究竟為何樣呢?明清又有什麼不同和變化呢?


632年前瀋陽的老城是這樣!民間罵人“你個出大西門的”是這來歷

撫近門


明代瀋陽城門

明城門的形制。瀋陽中衛城建立於明洪武二十一年,是明在遼東推行衛所制度的二十五衛之一。瀋陽戰略地位為明遼東都指揮使司所在地遼陽的北部屏障。明正統八年,為防禦兀良哈三衛蒙古的侵襲,在遼東修築了從山海關鐵場堡起,到開原的遼東西部和遼河套邊牆。瀋陽中衛所轄的靜安、上榆林、平虜三堡,都是邊牆中的重要環節。嘉靖時期,為了加強這段邊堡,在瀋陽中衛增設了遊擊將軍,並駐瀋陽西北平虜堡,遊擊將軍直接統轄靜安、上榆林、平虜三堡。 到了明末瀋陽地區常受到元朝餘部和女真族、倭寇的侵襲,這些都構成了對明廷的威脅,至此瀋陽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出來。為了控制局勢,明廷在邊疆地區實行衛所軍制。原來的土城已無法完成朝廷使命。明朝於1388年開始瀋陽城的再造工程,在原有的土城垣的基礎上,重築新城,改土牆為磚牆並加高加厚,東西南北各設一道門,重修的磚城大邑赫然而立,蔚為壯觀。這次修建戍邊的軍事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全遼志》卷一《瀋陽中衛城》條記載:“本元之瀋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指揮閔忠因舊修築,周圍九里一十餘步,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內闊三丈,深八尺,周圍一十里三十步;外闊三丈,深八尺,周圍一十一里有奇。門四:東永寧,南保安,西永昌,北安定。南關,保安門外,嘉靖二十二年新建,周圍六百七十九丈,俱遊兵軍住。”


632年前瀋陽的老城是這樣!民間罵人“你個出大西門的”是這來歷

1904年的撫近門


鎮邊門額的發現。1958年瀋陽市大興土木,在大北門和小北門中間地帶的施工中,工人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被嵌在城門的券洞中。據王綿厚先生在《在努爾哈赤宮室與瀋陽城九門——兼談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原因》一文中指出,在石門額上橫陰刻“鎮邊門”,另石門額右上角,豎陰刻“欽依備禦總督委官李新芳……採柴委官郭……包砌委官……燒……修樓委官李文……,”兩行小字的上款。在石門額右下角豎陰刻萬曆二十四年七月……重修”一行小字的下款。“鎮邊門”石刻門額的發現,第一次使人們知道這座明代瀋陽中衛城的北門—安定門,至少在萬曆時期,就已改名為“鎮邊門”了。由於這個石門額長期被砌在兩個十字券洞中間,不易被人發現,特別是到了康熙初年,又把這座門全部封砌在城牆之中,於是後世人們對這座門的名稱,就更加一無所知了。

鎮邊門額的來歷。萬曆二十四年為什麼重修瀋陽中衛城門,而又將安定門的名稱改為鎮邊門呢?據王綿厚先生考證,修建鎮邊門是由於當時明在遼東邊防每況愈下,為了加強城堡防禦而採取的一種措施。萬曆十七年九月腦毛大、長昂以萬騎犯平虜,備禦李有年,把總馮文升皆戰死,腦毛大、長昂大掠瀋陽、蒲河、榆林等堡八日而去。到此時,瀋陽中衛城和它所屬的諸堡已經成為蒙古入掠,任意弛騁的疆場,明朝官軍無以自衛。在這種形勢下,加固瀋陽中衛城,便成為當務之急。於是重修瀋陽城的北門安定門,並把它改名為“鎮邊門”。當重修“鎮邊門”之後的一個月,明廷就派山東巡按李思孝來遼東巡歷瀋陽中衛城。李思孝來到瀋陽中衛城後,在這裡聽取遼東鎮坐營中軍陳九圍、正安堡參將張奇功等人彙報有關炒卜花卜言、顧花大等欲加兵圍搶廣寧城的軍事情報。並在這裡計議出剿作戰計劃。由此可見經過重修後的瀋陽中衛城,在當時所處的戰略地位。這就是“鎮邊門”的形成歷史情況。

清代瀋陽城門

清城門的形制。明廷儘管採取了修建城門等一系列措施,但是,堅固的城牆也並沒有能阻擋住驍勇的後金兵。 天命六年(162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攻佔了瀋陽城。天命十年(1625年),出於戰略的需要,努爾哈赤又把國都由遼陽東京城遷至瀋陽。因為當時的形勢和人力物力情況,他沒能對瀋陽城做大規模的修建,只是加固了明代留下的城垣。 皇太極即位,大興土木,於天聰元年(1627年)開始在明代磚城基礎上,繼續拓建瀋陽城。到天聰五年(1631年),大體完工。皇太極在改建瀋陽城時,基本上還是遵循我國曆史上沿襲的都城傳統規劃的路子來建造的,即大體具備“前朝後市”、宮城和外城的特點。 修築後的瀋陽城規模是城周九里三百三十二步,比明代的城周多三百零二步,城高三丈五尺,比明代的城牆加高了一丈,城闊一丈八尺,城牆內外皆用磚石築成。城牆上築有女牆(防禦用的矮牆),高七尺五寸,設有垛口六百五十一個,加強了防護措施。


632年前瀋陽的老城是這樣!民間罵人“你個出大西門的”是這來歷

1909年拍攝的殘破大東門城樓


瀋陽九門八關八邊門的形制。如今到老瀋陽城逛逛,我們還能看到後期復建的兩個門,一是懷遠門,俗稱大西門,一是撫近門,俗稱大東門。歷史上,這兩個城門是由皇太極時修建。皇太極即位後改明城的四門為八門,即撫近門(大東門)、內治門(小東門)、德盛門(大南門)、天佑門(小南門)、懷遠門(大西門)、外攘門(小西門)、福勝門(大北門)、地載門(小北門)。城門形制為:下面為磚築基座,中闢券洞門。洞門上面裡外都嵌有門額,上書門名,城門外書滿文,城門內書漢文。城門之上和角樓處,各建三層歇山式門樓,上鋪灰瓦,四面出廊,梁枋彩繪,硃紅地杖,宏偉壯觀。城門前有護城河,河寬十四丈五尺,周長十里二百零四步。城池的面積是東西寬三百九十三丈八尺,南北長四百二十五丈六尺,合計一千六百七十六萬零一二八平方尺,為兩千七百九十三點四畝。

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撥款維修盛京城垣,並在盛京城外圍增築郭牆,即環繞磚城再修建由夯土築造的關城牆。關城牆高七尺五寸,周長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城牆與關牆中間地帶稱為關廂,廂內設立八關,即大東關、小東關、大西關、小西關、大南關、小南關、大北關、小北關。隨著廂內八關的出現,與八座城門相對應,在關牆四周建有八個邊門,即大東邊門、小東邊門、大西邊門、小西邊門、大南邊門、小南邊門、大北邊門、小北邊門。關門建造比較簡單,即用磚砌兩個高大門柱,上面築起一條橫枋,其上蓋有起脊灰瓦。這樣,盛京城就有了“八門”、“八關”、“八邊門”,從此盛京城就更加氣派了。

依照“八門”、“八關”、“八邊門”,按照滿族八旗統治需求,瀋陽城被劃分為八個區域。撫近門內及大東關為鑲紅旗界;內治門內及小東關為正紅旗界;德盛門內及大南關為鑲黃旗界;天佑門內及小南關為鑲藍旗界;懷遠門內及大西關為鑲白旗界;外攘門內及小西關為正黃旗界;福勝門內及大北關為正藍旗界;地載門內及小北關為正白旗界。這種皇宮佔據中央的一個區域,由清代軍政合一制度產生的八旗分據周圍的八個區域,讓每旗各守一方。宮廷與八旗間,都有著嚴格分界。而且宮廷內有御林軍護衛,外有八旗軍隊的雙層保護,加強了統治力量。

史籍中的城門。對於城門的雄姿,瀋陽史籍中也多有記載。例:康熙年間的“留都(盛京)十六景”中,曾有“開城霽雪”一景。是說雪後放晴,打開盛京的八座城門,銀光輝映,色彩斑斕,頗為壯觀。在同治年間出版的《陪都紀略》,曾有詩《三十六天罡》道:“內城八門樓,門各分三頭。方角十二數,恰合四九籌。”。《陪都紀略》有詩《鬼門六隻眼》道:“懷遠門稱坤,俗言似太謅。門扉六眼孔,泱囚設來由。”繆潤紱在《陪京雜述》中說:“懷遠門兩扉,各有三眼,舊時按八卦方位,此當屬坤,蓋六眼取六斷之義,未知可否?或謂以八門論,此為死門。故罪大辟者,自是牽出,俗因呼為鬼門。然六眼之義,究無能解。”《東三省古蹟遺聞》說:“大西門外甕圈兩門扇下面,共有六孔(孔是闢門時置),它門無之。故老說,早年刑場設在西郭外,凡決之囚必出此門,遂有‘鬼門六眼’之說。”

瀋陽城門的代表——懷遠門


632年前瀋陽的老城是這樣!民間罵人“你個出大西門的”是這來歷

大南門至小南門的城牆


懷遠門形制。瀋陽城門當年是相當氣派,從現在留存的懷遠門也就是大西門中我們領略一下當年的雄姿。懷遠門通瀋陽其他城門一樣,均為方城式磚石構造。城門上築有三層城樓,又稱明樓或敵樓,歇山頂,周圍廊式,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城樓下方正中為券洞,上嵌“懷遠門”,內書漢文,外書滿文。城樓周圍築有七尺五寸高的女牆,設有六十個垛口,並建有甕城。甕城是建在城門之外,起加強防衛和守護作用的設施,其高度與城牆相等。瀋陽古城的甕城,形似凹字形,兩側的牆與城門洞的牆相連,並各開一個與主城門成直角的拱形券洞門,入城的人須由此門曲折進去,門上各建成敵樓(炮房)。正對主城門的甕城城牆則不設門,上面也有敵樓,護城河上吊橋(吊閘設備)設在其外部。因而甕城是圍繞城門外的小城,也稱月城。瀋陽的八座城門都建有甕城,每座甕城都有三座敵樓。在城門南北的兩側,是高大的磚石結構的城牆,城牆高三丈五尺,闊一丈八尺,周圍都築有垛口。早年的懷遠門“一個垛口一個兵”。懷遠門不僅建造得雄偉壯觀,而且壁壘森嚴。清代的盛京城,每晚七時起更關城門;城門開時,糧車貨擔行人暢通無阻,磚城內的五行八作商號店鋪也相繼開業,街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民間罵人語“你個出大西門的”的來歷。懷遠門除了上述與其他城門相同的共性之處外,也富有與其他城門不同的含義。在北京,有“九門走九車”的說法,即:阜城門走煤車(因為離產煤的場最近)、西直門走水車(離玉泉山的泉水近)、德勝門走兵車(討個口彩)、安定門走糞車(附近是大糞場)、東直門走木車(北京東郊有大片樹林)、朝陽門走糧車(靠近京杭大運河)、崇文門走酒車、宣武門走囚車(離殺人的菜市口近)、正陽門走龍車(正陽門前是皇帝御道)。瀋陽的懷遠門也有一個說法,舊時罵人有“出大西門的”一語,意即“不得好死”。 為什麼出大西門就不得好死呢?這是因為自清以來,瀋陽的監獄設在城內,而刑場設在大西邊門的西南角,凡是處決的人犯,臨刑前要裝進腦袋露在外面的木籠馬拉囚車,背後插著罪犯姓名的死招,遊街過市,即俗稱“出大差”的。囚車出了大西門,即飛奔邊門西南的刑場。當時的刑場,佔有方圓十丈的地面,外面圍有六尺高的磚牆,裡面南有監斬亭,北有斷頭臺。幾十年裡,此處明刑正法的累以萬計。1931年春,在此處開闢菜市場,因有失觀瞻,且妨礙衛生,遂將刑場移往它處,但“出大西門的”一語,仍在瀋陽周邊的百姓中流傳。

仙人橋與西北角樓的傳說。早先,瀋陽古城外,環繞著城牆有條護城河。在護城河西北的對岸,就是盛京磚城的西北角樓。因為此角樓是建立在磚城的西北,上面有樓三層,是歇山頂周圍廊式,而闊三間,進深兩間的建築,所以人們就稱其為西北角樓。當年,除了這座角樓外,在古城的東南、東北、西南,還有另外三座角樓。

自從後金遷都瀋陽後,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改建瀋陽古城時,在四座角樓下面都建了仙人洞。這是因為滿洲人都信仰薩滿教,有信奉仙靈的思想。說起西北角樓下邊的仙人洞來,還有段傳說。當年,瀋陽民諺曾有:“早菜行,晚衚衕,初一十五仙人洞。”可見其影響之深。咱們單說西北角樓下的仙人洞。洞口有三尺來寬,洞內究竟有多長,其說不一。有人說,這洞能一直通到輝山。可誰也沒走過。早年,在西北角樓仙人洞的對面,有家酒店。酒店雖說不大,可生意卻挺興隆。據說,酒家有祖傳的釀酒秘方。那酒醇香味美,在這一帶十分有名。

有一天,來了兩位老翁。二人坐下之後,要了好多酒菜,大口吃菜,大碗喝酒,喝得痛快。兩人暢飲半天,沒有絲毫醉意。付過酒錢,飄然而去。從打這往後,這倆老頭每天都來酒館喝酒,來了既不跟酒客閒話,也不和酒家搭言。可是從這倆老頭來喝酒後,酒館的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這一天傍黑,酒館掌櫃的看倆老頭喝完酒朝護城河走去,便在後面盯著,只見二人到了護城河邊就不見了。酒家一拍腦袋,他明白了,這一準是二位仙翁駕臨了,我這酒館財源才這麼茂盛。就為這,他要報答報答仙翁。他左思右想,想出了報答仙翁的好辦法:在護城河上架座橋,迎送仙翁每天來喝酒。哪知造起了仙人橋後,那兩位老頭就再也不來喝酒了。酒館的生意日漸蕭條,不久就黃鋪了。後來,有人告訴酒家,你把橋架到仙人洞跟前,這不洩露了天機嗎?那仙翁咋還能來呢?酒家明白了,可也晚了。

瀋陽九門

九門的功能。說到傳說不能不提“瀋陽九門”。前文說,皇太極改明城的四門為八門,其實還有一個另外明城的北門沒堵,成了第九個門。當時的九門是,還有在福勝門與地載門之間明代留下的北門“鎮邊門”(原來的安定門)。同時建了各為三層的門樓八座,角樓四座,並在甕城設了吊閘。“九門”從平面上看則是兩個對頂的“十”字形狀,也就是說,在縱向通道的兩側,各闢有兩條平行的橫向通道。這樣設計帶來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城門洞內可以大量屯兵,城門樓上可觀察敵情,易進易退,不僅便於得到城內兵力的增援,還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城堡,牢不可破。這也是清統治者之所以選擇將故宮背靠“九門”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立體式、多功能的城防工事在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


632年前瀋陽的老城是這樣!民間罵人“你個出大西門的”是這來歷

1920年完整的小西門市井圖


九門與蠍子精的傳說。據說皇太極改築瀋陽城之後,城裡百業俱興,房屋鱗次櫛比,商賈雲集,一派興旺景象。可是,在一個夏夜裡,天氣十分悶熱,憋得人們受不了,三三兩兩地走出門來歇涼談天。突然烏雲遮蔽了天空,昏沉沉地不見星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腥臭,使得聞了這種氣味的人都慢慢地昏睡過去。等到甦醒過來時,已是紅日高照,人們這才發現滿城的男嬰和年輕貌美的女子都不見了。一時間人們尋妻覓子、呼姐問妹,瀋陽城亂成了一團。慢慢地就有消息傳出,說是九門出了蠍子精。那天晚上它倒豎在城上,放出了漫天毒霧,使人們昏睡過去,然後颳起一陣妖風,把滿城的美女和男嬰捲走。就這樣,好端端的瀋陽城變得人心惶恐,非常恐怖。

城裡住了一戶人家,主人叫姬耀祖,據說還是周武王姬發的後裔,這戶姬姓人家在這年夏天生下一子,剛巧趕上城裡出了蠍子精。鄰居都搬走了,剩下這姬姓人家因主婦產期未滿搬不了家而急得團團轉。正在一家人愁眉不展的時候,一天晌午來了一個化緣的和尚,姬耀祖雖然滿腹憂愁,卻不敢怠慢了和尚,熱情地接待了和尚。那和尚問:“偌大的盛京十室九空,蕭條冷落,不知出了什麼事情?”姬耀祖把城中出了蠍子精,家家戶戶離鄉避難的事告訴了和尚。和尚聽後一笑,說:“施主不必擔心,你家公子既是今年所生,推算起來當是屬雞,你家又姓姬。雞能吃蠍,說不定正是天意讓你家公子解救百姓災難,光耀你的家門呢。”和尚的話音剛落,只見從房裡跑出一個小孩,正是姬耀祖的子,胸前還掛了一個紅肚兜呢。姬耀祖還沒來得及說話,那和尚就抱起了孩子,駕一陣清風去了。

就在那天晚上。蠍子精又倒豎在九門城上,毒霧又籠罩了盛京城。突然一道金光閃過,一隻金尾赤冠的大雄雞長鳴一聲,振翅飛上城樓,與蠍子精鬥了起來。只見盛京上空,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那金雞和蠍子精鬥了一夜,終於啄死了蠍子精,把它吞了下去。然後長鳴三聲,飛下了城樓,又變回了穿紅肚兜的小孩。這時,滿城的雄雞都飛了出來,直奔九門。把磚縫門洞裡的蠍子全啄光了,那些被蠍子精攝來的婦女小孩全部從蠍子洞裡跑了出來,回到各自的家裡。盛京城裡又慢慢地恢復了往日的繁華。就因為一隻雄雞救了全城百姓,所以人們特別愛雞,家家養雞成風,尤其喜愛那赤冠長尾的大雄雞。

城門的消失

瀋陽城門歷經清代二百餘年,在康熙、乾隆年間,都曾經歷不同規模的重修、擴建。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俄奉天會戰中,在大西門、小東門、大北門等處均有激烈戰事發生。俄軍把大炮架在城頭,日軍用排炮猛轟城垣,轟毀了幾座城樓和角樓,並將西南城炸開了大豁口。到了光緒末年,大東、小東關門皆圮毀,甕城上的城樓也先後頹廢,有的由三層改建為二層或一層,只有小西門城樓仍保留三層原貌。當時還在小西邊門重建一座門樓,上嵌“陪都重鎮”四字門額。

按有關資料記載,1936年9月,開始拆毀大西城門。1941年扒掉了大東門。1951年7月,小西門、大南門,先後被拆除。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瀋陽古城的城樓、角樓、城門和城牆大都相繼被拆除。到20世紀90年代,瀋陽古城遺址,僅存東北角及西北角之間的四段牆基,總長約九十米。1994年,在瀋陽市和瀋河區有關部門的努力下,修建了一座仿古建築,這就是現在的懷遠門。在相隔半個多世紀以後,翹簷斗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宏偉氣派歇山頂周圍廊式,有著三層城樓的懷遠門,又巍然矗立在瀋陽市民的眼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