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分級的中國式長尾

98%的品牌佔據了50%的市場,比28原則顯示出了更長的長尾現象,為專注利基市場的品牌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前《連線》雜誌主編安德森通過對美國在線音樂、電影、電子圖書等數字化產品的研究中發現98%法則,“品種的劇增只是人口特徵內在多樣性的一種必然反映”。這種人口特徵多樣性反映在美國市場上是大眾文化向大規模平行文化的轉移,同時Google, Amazon的發展,品牌虛擬空間近似的零成本增加,搜索評價品牌的便利性是長尾現象的“催化劑”。

“人口特徵內在多樣性”表現在中國市場不是小眾文化的流行,首先是消費能力的巨大差異。按照人均GDP的評價指標,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而很多四線城鎮和農村還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水平。一線城市超市的貨架品牌和商品和四線城鎮、農村的超市貨架品牌和商品有很大的不同。同樣拼多多市值超過百度的快速崛起也從側面反應了中國城鄉消費能力的巨大差異。

其次,是中國城鄉消費行為的不同促進了長尾現象。中國農村消費是求實消費,追求物美價廉,不注重包裝與品牌。消費是“熟人”經濟,從眾心理明顯,注重成員關係的反應,小鎮和農村,鄉里鄉親,都是通過“熟人”或“熟人”介紹去買東西,所以“熟人”的推薦和“熟人”的有限貨架決定了長尾的商品。

再次,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中國消費者“世代”的差異,決定了消費行為的不同。“世代”的概念是指在同一時期出生的一群人之間流行的模式和信仰,世代長度一般為18-24年。按時間分成五個世代,第一代出生在1945年前,是“社會主義信仰”的一代;第二代出生於1945-1960年,經歷“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是“失落”的一代;第三代是“幸運激情”的一代,目前45歲左右,這一代關注產品和品牌的象徵性價值和體驗性價值,是頭部品牌和利基市場長尾品牌消費的主力;第四代是“轉型”的一代,經歷了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目前處於事業的奮鬥期,這一代人有務實和奮鬥的特點,對於外在形象的商品,注重品牌形象,對於其它商品,比較關注價格;第五代是“自我”的一代,是85年代及以後出生的,討厭墨守成規,喜歡多變,品牌忠誠度不高。

最後,處於探底調整階段的中國宏觀經濟,可能會對消費能力產生一些影響。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壟斷力量也使“長尾”效應在財富積累上更加明顯。與其說消費升級,不如說消費分級,極小部分人的消費在升級,絕大部分人的消費在降級。

中國的長尾現象不同於美國,在較為發達的全國大中型城市、省會城市,品牌的長尾存在,運用定位理論,持久經營會產生基業長青的品牌和企業;在不發達的三、四線城市、城鎮及農村,存在商標或商品的長尾,定位理論無效,存在的是大量OEM和山寨的工廠,不可能產生基業長青的品牌和企業。

任何理論的使用都要看理論產生的背景和實際的使用場合。日本存在典型的長尾現象嗎?

參考文獻:克里斯·安德森 《長尾理論》 中信出版集團 2015.8

盧泰宏等 《消費者行為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