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我們應該怎麼做?


2020年的開篇讓國民難以忘懷。
冠狀病毒侵襲,延期復工的消息讓無數人待在家中,每天就是醒了刷手機、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整天虛度光陰後,才知道,閒的發慌多可怕,閒的無聊多遭罪,閒的寂寞多空虛。

疫情面前,我們應該怎麼做?

阿爾卑斯山脈多洛米蒂


因為太閒,就會有很多的時間去胡思亂想,去患得患失,去糾結不清,在剪不斷,理還亂的莫名情緒裡迷失自己。
說到底,太閒是一場災難。

疫情面前,我們應該怎麼做?


廢掉一個人,就讓他閒著,閒著,閒著
想起在知乎上看到過的一個提問: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是什麼?

其中有個高贊答案就是:那就是讓他閒著!
有點生活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很多東西如果長期不用,放在那閒置太久的話,就不能再用了。
金屬製品長期不用更容易生鏽,電子產品長期閒置會變得很難用,甚至直接就沒辦法用了。
實際上,人也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閒的太久,閒的太厲害了,不管是身體也好,還是鬥志,乃至整個人的思維認知,往往都會變得不太靈光。

疫情面前,我們應該怎麼做?

西湖十八景之一


太閒,會毀掉一個人
《菜根譚》中說:“人生太閒,則別唸竊生。”
當我們無所事事的時候,內心便會胡思亂想。
看著朋友覺得他在刻意躲避自己,看著伴侶覺得他有事欺瞞自己,看著孩子覺得他變壞了。
俗話說:無事生非。生活中很多的不如意和痛苦,往往都是因為太閒。
太閒,會毀掉一個正常人。

疫情面前,我們應該怎麼做?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生活的意義在於忙碌
貝聿銘九十歲高齡時,仍舊不知疲倦地工作,設計了蘇州博物館。工作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快樂。
他笑稱自己是“勞碌命”,每天就懂得埋頭工作,有時忙到凌晨,呆在博物館裡的時間一般會超過8個小時,仔細斟酌每一個建築細節。
每天凌晨 4 點時,季羨林書房的燈就會亮起。他說:“起來好去幹活呀!”算起來,九十多歲的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會超過 10 小時。
有“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在《人民日報》上說:“我 85 歲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書房中,看報、看書、寫文章。”
齊白石也是信奉“忙”的名人。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作畫,信條是:“不讓一天空閒過。”


疫情面前,我們應該怎麼做?

奧地利最美小鎮


如果你想要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困境,就讓自己“忙”起來。
生活充實了,整個人就變得神采奕奕,在忙碌中學習,在忙碌中休閒,在忙碌中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