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者該怎麼從新土改獲益?

4月9日《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佈。意見提出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同時完善土地管理體制。

貝殼研究院市場分析師許小樂指出,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挖掘增長潛力,而不是採取需求刺激的政策,這是中國面對疫情的衝擊做出的堅定回應。此次疫情倒逼我國加快要素市場化,從根本上實現高質量發展,不走過去刺激的老路。改革,能夠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調整、品質提升

而土地要素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當前的土地供給體制仍未完善,土地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是根本性的制度變革,牽動勞動力、資金要素等全方位流動。

購房者該怎麼從新土改獲益?

推動城鄉土地要素自由流動,打破二元割裂。

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制約了我國城鄉住房建設的平衡,一方面,城市缺乏建設用地,土地供應彈性低,低價上漲;另一方面農村土地無法順利入市,需要通過國有土地收儲的方式,農民得不到合理補償。結果是進城的新市民無法承擔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極大阻礙了新型城鎮化進程。

讓農民從城鎮化進程中得到合理的補償,有了財產性收入,這樣就改變了農民靠天吃飯的現狀,同時,對於城市來說,土地供應不足的現狀會得以緩解,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改變住房的供需矛盾。

土地供應充足,農民也有了財產性收入,城市邊緣地域的開發進程就會加快,大城市周邊的建設和發展將會提速。


購房者該怎麼從新土改獲益?

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能夠真正形成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體系。

目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比較明顯的一個問題是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應缺乏,招拍掛的土地往往是房地產開發用地。

《意見》通過將城市中的閒置用地,低效得的廠房倉庫改造成為租賃住房。同時這部分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又能提供給新市民一個可居住的、支付的起的居住空間。從而達到了多渠道供應住房,逐步實現租售並舉。


購房者該怎麼從新土改獲益?

土地供應更加富有彈性,更加符合需求規律。

這幾年總有“鬼城”“空城”等消息的出現,歸結根本原因是土地資源的浪費,通過“實施年度建設用地總量調控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推動土地計劃指標更加合理化,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將城市的土地供應根據需求來規劃,建立“人-房-地”聯動的土地供應機制,增加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彈性的土地供給能夠緩解房價壓力,無疑是個重大利好消息。二三四線城市的土地供應相對減少,則可以避免“空城”“鬼城”的出現。

對於購房者來說:“一線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 的現狀將得以改善,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房住不炒依然是主旋律,因城施策是的政策力度將加大。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