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

孫武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兩本書,那麼《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應該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兒,那本文的題目《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事兒得從兩個方面說:

第一,市面上的書,往往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放在一起,作為一本書出版,這就給人一個假象,好像《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等同的,但實際不是。

第二,從兩本書的內容來看,差別很大,《孫子兵法》是一本講戰略的書,雖然講的是軍事戰略,但在商業上、生活中,也不無可以借鑑的地方。但是《三十六計》是一本講陰謀詭計的書,講的事《孫子兵法》裡面的細枝末節,既是所謂的“詭道”,不能說《三十六計》沒有用,但是顯然,在價值方面上市沒辦法和《孫子兵法》相提並論的。

所以本文專門談談這兩本書。

《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即《孫子》,又稱作《武經》、《兵經》、《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分別為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其中計篇又稱始計,表示行軍作戰或者一件事開始之前要計算、評估、分析,是全書的總綱,和接下來的作戰篇和謀攻篇合起來是《孫子兵法》中的第一部分,主要講戰略,計篇又為重中之重。形、勢、虛實三篇是講軍事部署、兵力分配以及作戰過程中的戰術,即為一場戰爭的執行部分,承接了第一部分計、作戰、謀攻的戰略。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講的是行軍、地理、特定的戰術以及如何利用地利等,屬於《孫子兵法》中較為不重要的一部分,但其中一些論述還是很好的。最後一篇用間講的事情報,不管事軍事還是商業,總是情報為先,所以這篇比較重要。綜上,《孫子兵法》全書一共分為四部分,是一本有著完整的結構和邏輯的專著,因為本文是講《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不是專門寫《孫子兵法》的,所以對於《孫子兵法》不展開具體內容上的討論了。

《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

再看一下《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齊書·王敬則傳》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走為上計”指檀道濟伐魏不利,糧草被焚,宋軍乏食,主動退兵之事。但此處的“三十六計”不像是書名,《南齊書》和《南史》亦均無記載這一書名。宋代惠洪《冷齋夜話》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元朝以後,此語多見於小說戲曲之中,例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明《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清李玉《牛頭山》第七齣:“皇爺不要著急,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散文家秦牧在1947年2月11日、12日的《華商報》上發表文章《流氓經》,稱“三十六計”一詞在“線裝書中極難稽考,但普通人有這麼一說”。可見“三十六計”一詞由來已久,但作為書名可能較為晚近。

《三十六計》的作者莫衷一是,但成書較晚是可以確定的。《三十六計》共有六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第一套,勝戰計: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計: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 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

第五套,並戰計:偷樑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 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計:美人計 、 空城計、反間計 、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從《三十六計》的名稱可以看出來,並無一個整體的邏輯和思維方法,都是解燃眉之急的方法,有一定的戰術價值,但不是長久之計,並無戰略價值。所以《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完全不同的兩本書,如果想要了解戰略、學習一種思維方式,還是推薦《孫子兵法》,而不是《三十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