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修《潛川張薛氏宗譜建祠》序皖廬張氏百忍堂潛川派

皖廬張氏百忍堂潛川派

六修《潛川張薛氏宗譜建祠》序

正史、方誌、家譜,謂之華夏史學三大支柱。家譜,追其端緒,源遠流長。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淵源。潛川張薛,一脈相承,尋宗問祖,飲水思源,傳承家風,世代弘揚!

五修宗譜至今,逾七十餘載,張薛氏後世子孫,世系繁衍,遷徙大江南北,佈滿九州!族人相見,定不相識,何等慚愧!溯本求源,六修宗譜、建祠之事,迫在眉睫!一脈相承,血濃於水的親情,整待呵護、弘揚!

吾始祖,青益公,敇受修職郎,字式型。世居句容,元末貢士,明初任宣城教諭,因公事至廬,獨愛廬西山水清秀,人傑地靈,隧遷居於此。

二世祖念祖公、應祖公、光祖公,兄弟三人,光祖公復遷宣城;長子念祖公年幼多病,祈拜薛公神,病癒遂薛姓,百忍攜三鳳。念祖公與吾祖應祖公,後世子孫繁衍,由今廬西九里衝,散居石頭(黃蜀山)、萬山(鑛山)、金牛、鋪子崗一帶,世代農耕秀讀,代有才出,遠聞鄉里!

時至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兵敗,族人遭遇不測,死傷離散,宗譜化為灰燼。乾隆丙寅年(1746年),鑛成公創修宗譜;二修於嘉慶庚午年(1810年),世祥公主修;三修於咸豐癸丑年(1853年),忠公主修。以上三次,張薛氏族譜皆分修。四修於光緒乙酉年(1885年),太和公總理譜事,合修張薛氏宗譜,此次乃名義上合修,實則碑記、塋圖、行派分別刊刻。

五修宗譜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瑤瓊公(字宗良)主修。民國十八年(1929年),柏青公暨子固際唐諸公籌資,從王姓贖回張家墩能五公舊宅子,次年修建祠宇,擬完工再續譜。不料祠宇告成,柏青公逝世,續譜遂寢。瑤瓊公留學歸來,時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兼皖南行署主任,與族中眾親相聚,共議五續宗譜大事,皆贊續修。遙想當年,國難當頭,先祖不畏艱難,輾轉於大江南北,力克苦難,五修宗譜、建祠之事,圓滿告成!五續宗譜,將潛川張薛氏宗譜,實現真正意義上合修。

世事難料,文革時期,位於張家墩張薛氏宗祠,盡毀於一旦,族人無不為之惋惜,五修譜卷宗,尚完好存世,實乃大幸也!

適值當下,國泰民安,政通人和。潛川張薛氏,仁人賢士、成功人士,層出不窮。六續潛川張薛氏宗譜、修建宗祠大業,族人從沒遺忘,由張立權、張玉才、張堯才等族人發起,推選張堯進任秘書長,薛林華、張林森任主任,薛堯友、張宇、張濤等任副主任,成立續譜建祠理事會,主持開展續譜建祠工作,在“湯池金衝大自然生態園”,成功召開“張薛氏宗親續譜建祠動員大會!自此,潛川張薛氏六修宗譜建祠工作拉開帷幕!

續宗譜建祠宇,乃千秋偉業,宗族之大事也!吾輩時,但對宗族之大事,不曾半點懈怠!前期常年,為家族續譜、建祠之事,竭盡全力,不辭辛勞!慶幸的是,在理事會統籌領導下,感謝全體族人不懈努力,群策群力,續譜建祠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續譜工作,族人遷徙,分佈較廣,人丁眾多,信息採集量巨大,族人克服困難,確保不漏一戶、不遺一丁;建祠也得到了實質性的進展,張家墩老祠原址,已完成規劃,亟待破土動工!雖有各種困難,但全體族人堅信,一定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當冰霜掛滿祠堂的屋簷,惟願後世子孫,翻開塵封的卷宗,即便身處異地他鄉,也能承蒙祖先恩澤,沐浴宗族榮光!時刻牢記,潛川張薛,一脈相承,根源潛川邑西九里澗!吾輩今日之努力,無愧先祖,無愧後世子孫!今日之努力,何難之有,不足道也!

眾宗親囑託,提筆為序,恕才不足,寥寥數語,道之不盡!望後世子孫,再續宗譜,踴躍參與,永續不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