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59歲了

昨天,是父親59歲的生日。

哥哥從萬州專程開車回來,為父親祝壽。下車不久,就和我一起上街買傢俱。父親不讓哥哥花錢,但孝敬長輩是我們的義務。有些事情只有做了,我們方才心安。

哥哥和姐姐,對父親很孝順。在故鄉,女兒出嫁後,還經常往孃家寄錢回來的,寥寥無幾。就像外公,膝下有兩兒兩女,卻常常嘆息生活沒著落,零花錢不夠用。“老有所養”,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一個節儉的老人,每月能花多少錢呢?

父親經常向人提及我的孝順,說我參加工作前,就已經承諾,將來每月給他寄伍佰元錢。伍佰元,確實很少。但又有多少為人子女的,能每月按時給父母寄伍佰元錢?說到這裡,我其實有些汗顏。工作的緣故,這點承諾不一定能兌現。

父親59歲了

59歲的父親,頭髮已經白了大部分。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很多。父親,再也沒有了當年拿根篾條把我攆得滿山跑的力氣,也沒有了動不動就瞪眼要揍我的衝動。生活和工作上的事,他也不再幹涉,全讓我自己做主。

父親老啦。

父親性子急,當年的脾氣也有些暴躁。

但是,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只對我說過一次重話。在初二那年,我的期末考試成績有所下滑。從小學到初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異。父親得知消息後,狠狠地對我說:“你也該懂事了,咱們這樣的家庭,努力不努力,是出人頭地還是繼續忍受貧窮?你自己選擇!”那次以後,父親便再也沒有過問我的學習。而我,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上大學後,父親開始操心我的就業問題。電話裡經常念及我的木訥與沉默寡言,擔憂我因此找不到工作。而現在,當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父親又開始焦急我的婚姻大事。經常嘮叨起。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不斷為我操勞著不同的事情,卻很少替自己考慮。

我們長大成人,才深刻理解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

十七年前,我們父子倆常常一起走在山間小路。

我在前頭,父親打著手電筒走在後面。我們一路沉默,直到天亮了,父親才轉身離去。他就這樣護送我念了兩年書。後來,我選擇住校,父親做的更多事情是等待。每週末,我回一趟家。那時候,家裡沒有電話。父親總是做好飯菜,然後不斷在山間踱步,遙望我是否歸去。

在2011年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裡,有這樣兩兄弟:趙光富和趙光輝,他倆均雙目失明,14年前將被親身父母遺棄街頭的嬰兒婷婷收養,靠背磚供養這個孩子。十幾年來,兩個盲人忍受著世間少有的艱難,付出超過常人許多倍的努力,賺取微薄的收入將孩子養大成人。

那是多麼偉大的父愛!

我的父親,一生沒有幹過類似的可歌可泣的光榮事蹟。然而,和天下所有的普通父母一樣,為子女的默默付出,早已打動了我們。可憐天下父母心,對於父母,我們始終心存感恩。

父親59歲了

父親這一輩子,不賭博,不酗酒。僅有的癖好,便是抽菸。

新年回到故鄉,我給父親捎回的禮物,正是一條香菸。不算好煙,但比父親這些年抽過的煙還是貴了許多。印象中,父親抽的香菸都很廉價,兩三元一包。父親一生節儉,舍不吃,捨不得穿,唯一慷慨的開支,就是買廉價煙。

我參加工作了,有義務讓父親抽點好煙。

孝順,是要讓父母做喜歡的事。孝順一詞,很多時候也得強調“順從”之意。

父親是個好人,我要做的,是讓他安享晚年。就好像小時候,他在灶間做飯,我坐在旁邊添加灶裡的柴火。我們不時聊著天,在那樣溫馨而寧靜的日子裡,我漸漸成長。

而父親,正悄然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