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斷更了二十多年,可江湖卻一直有它的傳說

今年5月份,孫曉發佈微博稱,《英雄志》將在7月份簽約,有望出版。7月份,孫曉又在微博上發佈了《英雄志》出版報告。但時至今日,《英雄志》仍未出版。不知是遇到了何種原因導致出版受阻,也不知是否和從前一樣,只是跳票的常規舉動。

《英雄志》:斷更了二十多年,可江湖卻一直有它的傳說

孫曉7月份發佈的微博

從一九九六年開筆,歷經四年,孫曉寫就出現有的二十二冊共三百二十萬字。之後的十餘年裡,孫嘵已有差不多二十回的跳票記錄。他在給讀者的公告裡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書我想好了,等我寫完。二是道歉,說因為外界的俗世所擾,書被耽擱了。

從他每次給讀者的公告中可以看出,他有著完整的計劃,所想要交代的、未完成的人物走向、情節發展都有基本的認知。可既然有著如此清晰的大綱,又為何還屢屢跳票呢?是因為想法太多而遲遲不敢動筆還是因為江郎才盡實在寫不出呢?

《英雄志》:斷更了二十多年,可江湖卻一直有它的傳說

從孫曉跳票達到一定的次數開始,就有許多英迷討論孫曉為何還遲遲不出結局的原因,一方認為孫曉野心太大,《英雄志》的結構又過於龐大,孫嘵誓要寫出一個最完美的結尾。另一方則認為《英雄志》已經脫離了孫曉的掌控,孫曉已經無能為力,與其爛尾,不如無尾。

而我的觀點傾向於第一種。

沒什麼特殊的原因,只是因為我相信孫曉。我不相信一個認真的作者會真的江郎才盡,面對自己的作品會無能為力。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和我一樣許許多多的英迷會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沒有結局。

畢竟,武俠小說走到如今這個時代,似乎已無路可走。而《英雄志》的出現卻讓我看到了武俠小說的另一種方向。

這必須要從武俠小說的歷史說起。《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文獻中最早記載過行俠仗義的故事。而後,唐傳奇、宋話本將其發展,塑造出聶隱娘、空空兒、崑崙奴等較為鮮明的人物。之後,便是明清公案小說一統天下了。

歷史的滾輪帶走了清朝,一些有識之士呼籲恢復並弘揚尚武精神,用以重塑國民性。同時,民國時期出現了報刊雜誌,為武俠小說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兩方面相結合,民國武俠小說逐步發展起來。一時間,南向北趙,北派五大小說家成為了舊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

但到了二十世紀中期,舊派武俠小說越寫越玄,越寫越爛,路越來越堵。於是,一場比武讓梁羽生開啟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門,而後金庸後來居上,成為武俠小說發展至今可以稱得上“空前絕後”的人物。

但金庸實在是恐怖,他的地位從武俠小說界延伸至文學界,對整個華人地區都造成重要的影響。有這麼一個說法:金古溫粱黃等諸大家,從排名第二的古龍乃至於到最後一名的作家全數加總,他們的銷售量還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

同時期的作家都感到恐怖,又何況是後來者的武俠小說家呢?他們從小就深受金庸等人的影響,字裡行間都充滿著金庸的痕跡。鳳歌的《崑崙》、《滄海》充滿金庸的各種橋段與文風,小椴的《杯雪》雖然以詩意著稱但依舊沒有逃脫金庸風格的籠罩。

滄月步非煙更是為了革命走上了玄幻的路子。玄幻?還珠樓主寫的不就是玄幻嗎?創新革命竟然又走回了老路。李亮曾在給燕壘生新書寫的一篇序曾說:

翻看前輩高手的傳記,常常要慶幸於金庸獻身報業,古龍沉溺酒色,溫瑞安少年成名,黃易商業化寫作。雖以他們驚才羨豔之能,志得意滿一心幾用終歸漏出了破綻。而我們的今天,這些從最忠誠的武俠讀者中成長起來的武俠寫手,面對著漠然的江湖,大概已經變得冷靜了吧,大概也已經有了要想創出點名堂就要付出比前輩多幾倍心血的覺悟了吧。笨鳥先飛,原來不知不覺間,認真,已成為我們最後的武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雖然到最後對前輩這樣的勝利有些勝之不武,但是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因為,那畢竟是我們自己的力量。

要想超越巨人,其前提必須本身也是個巨人,這樣才能夠利用巨人的弱點來尋找被巨人擋住的路。可是,這又談何容易?

大陸新武俠作者要想再開創全盛的武俠小說時期,剩下的只能是以認真的態度不斷磨練了。畢竟,武俠小說看起來,似乎真的被寫盡了,再寫也不過是踏著前人的腳印前行。可想要真正的留下自己的腳印,又是談何容易?

《英雄志》:斷更了二十多年,可江湖卻一直有它的傳說

這本雜誌曾是許多人的青春

很慶幸,孫曉相對他人來說,他自己的腳印明顯更為清晰。《英雄志》一度不被視為武俠小說便是有力的證據。裡面有著行俠江湖、仗劍天涯的情節,也有掉落山洞、屢獲奇遇的狗血經歷,但依舊有人不承認它是武俠小說。

因為,全書的後半部分中時代與個人的衝突、政治與制度的複雜、道德與是非的闡述完全是金庸小說中不曾見或不夠深入的主題。它的寫法也別於其他武俠作者以主角為主線,書的後半分由許多條支線匯合,共同形成一條浩浩蕩蕩的大河。

這實在是太令人感到驚奇了,也是我最喜歡的原因。

我以前看金庸小說時,再重看多遍之後,發現《連城訣》、《笑傲江湖》是我看過最多遍的作品。後來,我才知道年少時喜歡快意恩仇,享受恩怨廝殺,可年齡到一定程度時,卻不太喜歡了,因為見過的太多了,成人的童話畢竟只是童話而已。而《連城訣》與《笑傲江湖》中對人性的拷問、對道德的質疑,對政治的思考更容易令人沉迷。

因為,它雖然虛構,但卻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著。

孫曉的《英雄志》則更為深入,它不僅僅侷限與個人或某個勢力的分析,而是對整個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處於不同位置、擁有不同思想中的人們展開闡述,彷彿孫曉筆下的人物將不再由他自己控制,而是自然而然就這麼形成了。

盧雲是一個傳統的儒生,他在獄中冒出的橫渠四句明顯就是孫曉賦予他這個形象的追求,換言而之,便是理想。之後對顧祠源所說的“正道”便是他內心始終堅持的原則,當然,他對“正道”的解釋也僅僅是“做對的事情”。這不算是一個很好的解釋,因為“對的事情”的界定很難說清楚,難道你心中認為是對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顯然不是這樣的。

伍定遠原本只是一名捕頭,兢兢業業,因為一樁滅門血案,被牽扯在江湖之中。在成為一代真龍與手持神劍擒龍的桌凌昭決鬥時,“八十三”這個數字讓我們明白了他心中的原則,即是可以殺人,但不能滅門,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然而這樣的想法存於亂世,必定是要飽受煎熬的,無時無刻都不感到矛盾。

我始終認為成為威遠大將軍、保家衛國、一展鴻圖的伍定遠更想回到當初落魄失意、被人追殺的時光。因為在那時,他還可以一直堅持心中原則,也就是他自己所認為的“對的事”。而如今這個看上去風光無比的位置,他想要做的事卻變少了。當面對餓鬼圍城時,他同情惡鬼,並進殿請命,但現實卻是讓他充當劊子手。屠殺餓鬼,可保京城,可餓鬼是一千多萬手無寸鐵的百姓呀,作為一國之將,又怎下得去手?

伍定遠陷入了兩難境界,他認為的“對的事”在別人眼中是迂腐,甚至讓他自己都感到懷疑。相比之下,楊肅觀則就堅定許多。他政治抱負遠大,能忍人所不能,一直堅信“欲救眾生苦,須持修羅法”。因此,他敢於弒師、關押潛龍,創立鎮國鐵衛,為了胸中抱負掃清一切障礙。

他把朝廷作為坐擁天下的一時之客,而把鎮國鐵衛作為維持政局穩定的永久工具。他相信,只要將所有人維持在規則之內,世界才會更為有序,百姓才會更為安居樂業。為此,他願意承受所有罪惡,剷除異己。但大家對他的所作所為卻明顯不贊同,且不說伍定遠對他離心離德,就連皇帝都對他感到厭惡,反楊十大臣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證明。

楊肅觀做的是對的嗎?他認為的“對的事”顯然遭到許多人的唾棄,可朝廷的穩定又的確離不開楊肅觀。秦仲海是與楊肅觀的對立面,他蔑視權威、反對規則,能屈能伸,是最為活躍的反動分子。早期的秦仲海本是柳門大將,長年戍守北疆,戰功顯赫。後遭遇變故,被打牢獄,武功盡失。命運變化反覆,卻沒有讓他成為螻蟻,而是劫後重生,武力直追業師,拉扯著怒蒼山的大旗。

只是,秦仲海重舉反旗,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目的。他既不想劃地為王,也不願自立為帝,只知道攻城略地,但等有一天真的攻破了京城呢?那又該如何?秦仲海打打殺殺了那麼多年,難道最後的結果真是“老子不幹了,老子不要江山,只要老婆孩子熱炕頭”?我不知道,或許他真的天生反骨,不願受外界所約束,但他心裡的這個“對的事”明顯不是正道。

觀海雲遠,柳門四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每個人的衝突與矛盾都較為明顯,他們都在履行自己的宏願的路途上奮鬥。作為讀者的我們看到這四人的愛恨情仇,很難分清誰對誰錯,也很難分清誰是反派。秦仲海是反派,那麼楊肅觀就不是了嗎?楊肅觀是反派,那麼反動頭子秦仲海就是正派?

金庸小說關於人物的塑造有這麼一個特點,即是無論反派有多壞,都很難讓人恨得起來。李莫愁心狠手辣,最後跳入情花火場,說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時,讓人感慨唏噓;段延慶被稱為“惡貫滿盈”,可縱觀《天龍八部》,他的身世、思想以及行為都讓人充滿同情。歐陽鋒、金輪法王、遊坦之,乃至東方不敗,都是如此。

而孫嘵則更為深入,在書的後半部分,正反派的界限已經沒那麼清晰,人物的行為很難依據道德判斷對錯,帶給讀者的思考是區別於金古的,前所未有的。

整部《英雄志》可分為兩個部分,便是以正統十年為分界線。前半部分,四大主角雖各有衝突,描寫的也極為精彩,但總覺得缺了一股氣。這股氣是秦仲海的怒蒼山,是楊肅觀的佛國,是伍定遠的誓死保護的正統朝,是盧雲始終堅持的正道。他們在這部分中缺乏強烈的衝擊力,給讀者造成的感受缺乏刻骨銘心的力量。

而其後部分卻是不同,利用不同的寫法、以不同的人物做為主線,展現出十年來巨大的變化,反映出四大主角內心底裡更深層次的東西。

《神鵰俠侶》中最讓人心情激昂的部分不是大勝關英雄大會,不是重陽宮大戰,而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十六年之約。時間的跨度產生的文字,是最易打動人的文字,讀者跟隨楊過縱橫江湖,經歷了絕情谷與襄陽城的變故,看到小龍女與楊過漸行漸遠,漸遠漸近,思緒早已跟隨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而感慨無數。

而十六年相會的場景,沒有驚心動魄、沒有刻意煽情,而是像是水墨畫中的白描,將二人的互訴衷腸作為點點幾筆,勾勒出令人心碎、悵然若失、不忍心加快閱讀速度的場景。

在時間面前,任何人都會感到無力。

盧雲十年後的遭遇之所以讓讀者的代入感之強便是如此。我們看到他去尋找曾經效命的柳府、去看他尋找朝思暮想的顧倩兮、看曾經與他齊名的“觀海遠”各個都名聞天下,而只有他這個說出“打開天眼看文章”的狀元爺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我們心中充滿了不平,充滿了不甘,努力剋制住盈框的熱淚。明明沒有刺激的場面衝突,明明只是他一個人在浮動,可給我們造成的感受卻彷彿來到人世間走了一遭,世間變幻、物是人非。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華。

我想用這段話形容。我也只能用這段話形容。

盧雲視角之外,還有紫英閣少主瓊芳、還有“真正努力過的輸家”蘇穎超,還有努力為父親打開格局的伍崇慶。他們每個人都給我們帶來代入感極強的感受,他們所塑造出來的魅力絕不亞於主角。

當然,敘事線分散,視角轉換過多,也對故事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即是很難收尾。畢竟,每多一條線,就會拉扯出相關人物,就會牽扯出新的事件,新的一環扣到舊的一環,環環相扣,書的坑也就越來越多,給讀者的閱讀也就加大了難度。

這也是孫曉遲遲沒有敲定結局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說:現今情節編排與場面控制,都已經象是一艘九萬六千噸的航空母艦,小說裡的世界每動一步,全部的人就會跟著動上一步,他們排列的位置會出現變化,會衝擊彼此,如何使故事穩定的走向結局……

如果心神稍微一放鬆,追求稍微低一點,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便會被忽視,這艘九萬六千噸的航空母艦所能承重恐怕只有九千六百噸而已。但是,我還是想說,跳票這麼多年,你孫曉孫野狗的良心不會痛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