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海報,小女孩面無表情的目視前方,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眼睛可以透露一個人的內心,可是我們從這雙眼睛裡,什麼都看不到。
01
愛的缺失
看似完美的家庭,卻隱患重重。
失去孩子讓凱特陷入自責、痛苦的深淵,丈夫的出軌又讓她變得敏感、多疑。
她曾執教耶魯名校,卻因整日酗酒丟了工作。凱特經常從睡夢中驚醒,夢中不斷重複著她的痛哭、嘶吼和她素未謀面的孩子,為此凱特需要經常服藥和定期去看心理醫生。
凱特的丈夫約翰為了讓家庭迴歸正軌,同時也為了幫助凱特走出困境,他們決定領養一個孩子,這個時候成熟優雅的埃斯特出現在他們面前,她懂事,聰明,談吐舉止都吸引著凱特一家,當他們把埃斯特帶回家的時候,噩夢也就開始了。
影片看完之後,我陷入了深思,埃斯特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讓她毫無人性的做出那麼多傷害別人的事情。
埃斯特可以不動聲色的除掉任何對她有威脅的人,不論這個人是不是她的朋友或者親人,噢對了,埃斯特沒有親人。她可以若無其事的將羞辱過她的同學從滑梯上推下去,可以殘忍的用錘子將修女一下一下砸死,她可以將凱特的兒子鎖在樹屋裡,縱火,還可以用槍指著麥克斯的頭……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小女孩做出來的事情,她輕車熟路的把這個家破壞的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同時還表現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樣去博取男主人的同情。
埃斯特是一個缺愛的人也是一個被嫉妒佔據內心的人,她渴望親情、友情和愛情,可是這副身體卻限制了她去擁有。埃斯特嫉妒別人擁有的這一切,特別是愛情,她得不到她想要的,那麼就毀掉。這就是埃斯特的邏輯:既然我沒有辦法擁有到,那麼我就把它們都毀掉,毀掉你們在乎的,毀掉你們愛的,毀掉你們擁有的一切。
02
身體的缺失
埃斯特是個病人,她永遠長不大,33歲的靈魂被困在了9歲的小女孩身體裡,久而久之,她的心理變得極度扭曲和病態。試想一下,靈魂的年齡在不斷增長,而身體卻止步不前,心理和身體的不協調,導致埃斯特的心理越來越扭曲,越來越病態:她渴望像個成年人一樣被對待,可是大家只把她當小孩子,她憤恨、惱怒,她在廁所發洩怨氣,直到示愛被約翰拒絕,她徹底崩潰了,露出了魔鬼的爪牙。
大家想想,一個落水的人,如果得到了一根浮木,他會緊緊的抱住,可是如果浮木碎成了木屑,那麼落水的人無所依靠該多麼絕望,他會為了生存而窮盡辦法。埃斯特就是這樣,她渴望像個正常人一樣去生活,去長大,去擁抱愛,可是就因為這副軀體,埃斯特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愛,更沒有得到過她想要的,埃斯特所渴望的一切都離她遠去,所以她怒吼著:別像對孩子那樣對我說話!
最終,埃斯特卸下了所有的偽裝,大開殺戒,身體的缺失反而成了她出其不意出手傷人的依仗。
03
問題的根源
影片中凱特一家想用埃斯特來解決失去孩子的問題,用埃斯特去解開凱特的心結,讓她獲得新生,讓整個家庭獲得新生,可是任誰也沒有想到,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埃伊斯特更不是解決這些問題最合適的人選。
埃斯特本身就是一個病人,身體上的病人,精神上的病人,她身上的結更多,沒人能夠幫助她,醫生和心理醫生不行,修女不行,凱特一家更不行,能救埃斯特的只有她自己,最終埃斯特也沒能實現自我救贖。
試想一下,一個談吐、行為、舉止十分優雅,對音樂與畫畫天分十足,外表、儀態很端莊的女人(特別是這個女人會化妝,擅長偽裝自己),在社會上應該是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埃斯特被剝奪了這些,她的病讓她在醫學研究所裡遭受了不為人知的研究,承受了非人的痛苦與折磨,她忍受不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摺磨,逃了出來,從這些角度來看,埃斯特的變態似乎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失去孩子的痛苦妄想通過領養一個孩子來解決,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如何從失去孩子的痛苦中走出來,而不是找個替代品。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何況那個還未出生卻先夭折的孩子?這對每個人都不公平。看似問題解決,實際上問題還在那,只是它被更大的危機掩蓋了。
在我們遇見問題的時候,如果不去尋找問題的根源,只想從表面上去解決問題,那是行不通的。明面上看似解決,實際上被掩蓋住了,直到暴露出更大的問題我們才知道,壓根沒有解決。
只有從根源上剖析問題,從根源上找到問題的核心,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它,你不經歷一番風雨,能見到彩虹嗎?
04
結語
Orphan,孤兒的意思,我很奇怪為什麼前面不加The呢?原來這裡並不是特指,其實每個人都是孤兒,凱特、約翰、埃斯特等等,
人人內心都是孤兒,這應該就是導演想說的吧,就像扮演埃斯特的小演員伊莎貝拉·弗爾曼 說的那樣:埃斯特是個可憐的人,一個家庭,為了彌補一個未出生嬰兒的遺憾,就把埃斯特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難道就是對的嗎?說到底,埃斯特想要的只是愛而已。病態身體下隱藏著那顆病態的心,病態的心中卻渴望被愛,事實證明,缺愛的人一旦發起瘋來該有多可怕。
七歲的小男孩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他們擁有好奇心、行動力、破壞力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那麼一個活了33歲的孩子呢?
閱讀更多 太貳真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