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不會是主流,且拿現在類比1930年代大蕭條證據嚴重不足


比特幣不會是主流,且拿現在類比1930年代大蕭條證據嚴重不足


評知乎live:《經濟增長與上市公司投資一》、《經濟增長與上市公司投資二》


先推薦一下這個系列的live。演講人是成義軍先生,知乎id高難飽。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金融學專業校外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證券、房地產、基礎設施和環保領域融資、投資、建設和管理工作。曾在著名集團公司擔任投融資高管。

全部系列分享一共五篇,我聽完了前兩篇。後邊三篇會繼續聽。分享中吧經濟增長、故事投資的邏輯說的很易懂。語言生動(混雜著調侃和方言腔),但思考的很清晰。

下面聊聊我在聽完《經濟增長與上市公司投資》前兩篇之後的感想。本文分成了經濟增長與股價上漲、疫情與經濟增長兩部分。


經濟增長與股價上漲

按照成先生所提供的數據和邏輯,經濟增長主要歸功於新科技創造的新需求。比如工業化早期讓人們產生了買入自行車、縫紉機的需求,從而推升了自行車和縫紉機廠商的市場地位和想象力。而隨後重工業化推動了汽車的消費需求,一樣推升了汽車廠商的市場地位和想象力。

從這個核心認知分叉出來三個觀點:一是金融過度擴張不利於經濟發展;二是每一個時代肩負核心增長使命的行業會享受到更多股價增長;三是買股買的是預期而不是當下。

分享中以長虹為例,說明了長期持有上一代核心資產至今會是一種嚴重虧損的狀態。這一點對於長期投資者是個非常嚴肅的警告。通常,很多價值投資者,或者長期投資者會執著於“穿越牛熊”的標的,會津津樂道於巴菲特持有吉列、可口可樂的故事。實際上,消費領域的頭部品牌是一種罕見的,可以跨越多個週期的標的。這裡所說的跨越週期,業績參照系是大盤。不意味著能有持續的超額利潤。

而更多時候的經濟增長核心部門,比如通信、基建、汽車等等,都會在失去增長動力後跑輸大盤。

這裡讓我想到李笑來說過的話。他曾經系統的嘗試過投資區塊鏈的各個板塊,最終的結論是:長期來看,都跑不贏比特幣。幣圈有很多人把比特幣視為大盤。我覺得這麼判定倉促了些。比特幣更像是“區塊鏈領域的黃金”,黃金被認為是終極貨幣,所以,也可以說比特幣是“區塊鏈領域的終極貨幣”。這是因為行業裡的人都相信比特幣。“相信”,讓比特幣成為了區塊鏈領域一個個增長階段之後,用來存放超額收益的價值存儲媒介。

把《經濟增長與上市公司投資》中的觀點移植到幣市投資的話,不管把比特幣視為大盤還是黃金,顯然因該用更大倉位配置高增長部門而不是比特幣。最佳策略因人而異,因地因時而異,這裡只講思路。


疫情與經濟增長

由疫情導致的資產價格下降總讓人想到1930年代的大蕭條。可通過聽《經濟增長與上市公司投資》,理出了經濟增長源於新科技創造的新需求這條思路後,再來看看疫情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我得到的更多是樂觀情緒。

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導致1930年大蕭條產生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倒閉。在蕭條後的若干年中,全美有3000+銀行破產,而美聯儲在袖手旁觀。很明顯,如今美聯儲對危機的認知水平遠高於以往。而且,美元已經從30年代的實物貨幣變成信用貨幣。在有能力“流動性管夠”之後的1987和2008,還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大蕭條。

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傳導的速度、科技發展的速度在變快。這意味著,人們更容易獲得第一手信息,來平抑絕望情緒,來展開生產協作。而科技的發展讓新一代技術推出的速度越來越快。按照新科技創造新需求的邏輯,新需求被創造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30年代的經濟危機實際上沒有被主動解決。而是隨著戰爭爆發而產生了市場需求。如今,人類用一個世紀的時間建立了信用貨幣和央行體系,用一個世紀的時間來理解科技進步和市場,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一個世紀是白白過去的。

雖然,央行體系被幣圈詬病。但是今年以來,我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理解20世紀重要的經濟著作,我認為達里歐是對的:世界需要央行體系,世界經濟需要最後的流動性提供者。在這一點上,MakerDAO的情況或許證明了DeFi也不能免俗。

央行體系應該是主導力量。至於比特幣,我認為把它看成信用貨幣體系的補充更好一些。

很多人說加密貨幣市場幾天就能跌到位,該死的死去,新週期來得更快。我此刻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加密貨幣世界還太小,這裡邊的居民都是投資者,而實體經濟,是經不起“幣圈312”折騰的。

中信書院裡一部叫《中國黃金》的有聲書最近很吸引我。裡邊講到漢代由於黃金不足而被迫形成上層社會用黃金,商業生活使用銅鐵的情況。讓我隱約看到一些對今天的啟發意義。以後能濾清思路的話我會分享。


先說這麼多,世界變化快,觀點隨時可能會被自己顛覆掉。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