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板補長:搶位全球產業鏈,中國恰逢其時


長板補長:搶位全球產業鏈,中國恰逢其時

陳 貴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院長、北京碼頭智庫創始人

穩固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業鏈重要位置,補短板,補長板,政府應堅決果斷髮力,保證兩手都要硬。

新冠疫情已經在190多個國家出現,目前歐美髮達國家成為第一波疫情重災區,美國截至今天確診病例已突破十萬人,世界多國政要被感染,疫情初期,歐美地區各國表現為防治能力強而防範意識弱,遺憾錯過中國提供的兩個月應對窗口期。第二波疫情重災區也許會出現在經濟水平低且防治能力低的發展中國家,以及絕對不發達國家和地區。

全球疫情,緩解了因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中國製造業(產業鏈)轉移外流的困局。第二輪激情也許就爆發在近兩年承接中國轉移地區,造成全球產業鏈格局混亂,中國新冠疫情控制局面最好,也預示中國能首先恢復經濟節奏,重新引領世界產業鏈龍頭,政府不要猶豫,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設想,如果疫情只在中國發生,產業鏈結局多麼可怕!也許是有些國家有負中國,最後病毒看不下去了吧。

因中美之間發生貿易摩擦產生的貿易關稅窪地,印度、越南,印尼,菲律賓等中國周邊和東南亞各國,一年多來出口歐美地區賺的盆滿鍋滿。因歐美疫情肆虐,客戶訂單停擺,中低端製造業出口型發展模式出現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如果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疫情形勢惡化,那就更要雪上加霜。口罩呼吸機和防疫產品等產業就證明中國製造的應急應對能力,把長板補長恰逢其時。

中國疫情出現時,所有輿論和學界都擔心中國疫情造成企業停擺,全球產業鏈可能要離開中國尋求其他國家。我們看到,發達國家和發達經濟體封國、封城措施出臺,全球製造業和產業鏈幾乎集體停擺。事實證明,可能替代中國中高端製造業產業替代者並沒有機會出現。

成本和效率是產業轉移和世界分工自主選擇結果,全球疫情集體肆虐,可能替代傳統中低端製造業產業鏈肯定也必然沒有機會。回顧近十年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周邊和東南亞地區轉移的歷史,主要原因是我們自己政策(勞動合同、最低工資、環境治理和稅費壓力等)的問題被動的選擇。

補短板,要以最小的治理成本取得最大的刺激效果,要下決心把減稅降費要普惠制、一刀切、減到位。積極有為政策奉行簡單、粗暴、有效原則,這可能是中國製造業人口規模、勞動力成本優勢之後的最大制度紅利,讓中低端製造業產業鏈離開中國停留十到二十年的戰略選擇。新基建刺激投資與給企業鬆綁雙管齊下療效會更確定。

補長板,我們有世界上最大門類齊全的3000多萬中小企業和9000萬個體戶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過後,看來實踐效果不佳,應該調整制定組織創新為主個人創新為輔科技創新國家戰略。通過減稅降費以及大規模稅前抵扣科技研發費用,為全社會激發科技創新熱潮,以及吸引世界中高端製造業外資提供優惠的環境制度保障。

G20峰會,成員國決定擬拿出五萬億美元進行強力刺激計劃避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退甚至是全球大危機大蕭條,為我國製造業向產業鏈穩住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激活企業積極性,激發企業家精神,發揮市場創造性,穩住企業就穩住就業和飯碗,以抗擊疫情提振經濟有利契機,政府要下決心,把改善營商環境一次就做到位。提升國際資本進入中國信心、激發全球企業家信心比飛機撒錢模式更有效更持久。

制度優勢,要體現出制度紅利;其他的決策都需要理論模型左右研判,唯獨,激發市場活力,捨棄眼前,放眼長遠的舉措,不需要論證。在特殊的疫情防控時期,在無藥可救的節點,樂觀就是最好的藥。當前的形勢和格局確實擺在決策者面前,能否會抓住這次機會,確實需要領導者勇氣和智慧。國運理想,目標遠大,著眼未來,相信市場,堅決果敢。

相信,補長板比補短板來的更直接切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