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房搖身變 民宿

農房搖身變 民宿

農房搖身變 民宿


幾年前,只有留守老人、婦女和孩子的空心村、窮山溝,年輕人走出大山後就再也不想回來。然而,隨著極具設計感的鄉村民宿的落戶,以往的空心村煥發了新的活力,引入了新村民,甚至重新建立了生態微社區。這樣的案例,在青島的某些村莊里正在顯現。

荒村變身鄉村生活樣板

走進嶗山區的涼泉理想村,眼前,是鄉土氛圍濃郁的數棟老屋改建而成的精緻民宿、酒吧;近處,是青石板路上讓孩子們欣喜的滑梯、泳池;遠望,是青翠的山巒、綠色的田疇、盛開的春花…… 誰能想到,這個理想的鄉村生活樣板,幾年前還是幾近廢棄的荒村。涼泉老村位於嶗山區北宅街道。1958年因修建“嶗山水庫”,涼泉社區整村搬遷至現老村位置,因移民房屋建設簡陋, 2000-2006年政府投資建設了涼泉新苑,並對大部分居民進行了搬遷。搬遷十多年來,老村房屋因長期閒置,破損嚴重,村內道路年久失修,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去年6月,嶗山區“鄉伴涼泉理想村鄉創園”正式開園, 12個鄉村產業振興項目集中籤約。涼泉理想村佔地約595畝,目前試運營的啟動區包含青年國際鄉村雙創中心、鄉村振興學堂、兒童繪本館、多肉生活美學館、啤酒花園、精品民宿等。後續還將設計有垃圾分類展示館、鄉土物種園、鄉土文創街區、原鄉村史文化館等。週末,有市民特意驅車來民宿入住,還有市民因為喜歡田園生活,選擇在這裡租房養老。

毛家村裡的鄉居歲月

在西海岸新區,當你駕車拐進毛家山村的時候,眼前就是鱗次櫛比的村居。沿著村裡的石階而上,古井、古碾子、古村落、老瓦房……齊魯之間民宿有山有田有詩有茶。

精心設計的光影、挺立的書櫃、雅緻的綠植,現代的廚衛設施……齊魯之間民宿將當地村民閒置的農居,改造成五處極具設計感的院落,其中三個院落可以住宿,一個茶空間,一間陽光房版的素食餐廳。早上爬山,中午吃頓農家宴,聆聽大自然的蛙鳴、鳥啼,讓人放鬆自己徹底迴歸自然。

“遇到毛家山,是意料之外。看到的第一眼就很喜歡,這是一座有著二百多年曆史的村落,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憑著內心的直覺,我決定停下來。 ”齊魯之間的主理人簡女士說。

為了打造原生態、原風貌的山村景觀,齊魯之間結合原有石街、石屋風貌,將村民的老院落改造提升成當前的民宿。民宿建起後,每逢週末,城裡市民到毛家村來,喝農家水,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呼吸山村的新鮮空氣;晚上則觀星、聽鳥、品茶,回味小時候的鄉居歲月。

新老村民構建社區連接

民宿是利用農民空閒房屋,為消費者提供配套鄉野休閒、養生的新生態居所。這些年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民宿出現在青山綠水間,民宿成了當今旅遊業的新寵。

但民宿對鄉村的意義又遠不止提供旅遊住宿那麼單一。用精緻的民宿,留住過往的遊客,領略濃濃的鄉愁。近幾年鄉村民宿在青島的發展,其意義不止於助力旅遊發展。 “作為鄉村新興業態,民宿發展可有效拓寬農民增收路徑,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便可實現就業。此外,精心設計的鄉村建築也引進了新村民,他們通過開書店、咖啡店等慢慢在鄉村紮根。涼泉理想村的新老村民聚合在一起,產生新的社區連接,一起感受新生活方式。 ”涼泉理想村的負責人梁女士說。涼泉理想村已建立生態微社區,把當地民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了當地建築當中,為村民和遊客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通過鄉土生活展示和體驗,重新感受田園生活。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孫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