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或許是一場災難

民宿,或許是一場災難

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民宿了!

民宿拯救不了鄉村,也承擔不起振興鄉村的重任,因為民宿只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個環節,在系統鄉村建設中最多佔10%的份額,如果定位民宿引領鄉村振興,註定會誤入歧途,同時還會把一個新型產業“民宿”引入災難。

一、鄉村振興之正名

民宿,或許是一場災難

什麼是鄉村的正道呢?是村幹部想做的,農民願意做的,符合倫理道德的,不破壞生態平衡的。以鄉賢為主體,返鄉農民工為重點,依託鄉村,城市民宿為助力的發展趨勢。

5000年的農耕文明,生命如此堅強,就是一直遵循大國小農,迴避過度市場化與競爭,減少個人慾望,以自然為本。正常情況下,農民絕對不會賣地賣房,也不會破產。可以共享共贏,城鄉融合。遠離市場競爭,自然就遠離風險,這些是農與城的分水嶺。

農業之所以文明,就是勤勞勇敢,勤儉持家,循環經濟,不產生汙染,不求大富大貴,小富即安,踏踏實實生活。如同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第一章《上農》中說,農民像嬰兒一樣簡單樸實,他們的財產多樣複雜,國家在遭難時,農民不會棄村而去,即使在不和平年代他們都會與土共生。城市人則不同,他們財富簡單,帶上金銀契約棄城而去,“遺”字就是指“貴族”棄城走了。

不要把農民變成商人,中國的善良與道德農民身上還有一點點,這是中國人靈魂與高貴最後的善根。

農村新型社區、特色小鎮、家用電器下鄉、小產權開發、田園綜合體,全域旅遊等,都是想解決“三農問題”,都說以農民為主體,結果事與願違。哪一個是農民為主體?哪一個又使村集體壯大?只要推動民宿,唯一的可能就是找城市資本與人才,而不會幫助返鄉創業農民,這就是“初心”出問題了。

我們渴望鄉村振興,可是民宿、鄉創、現代農業、有機農業標準等,這些不是農民能做好的事。今天的鄉村,絕大多數只剩下老人、小孩與幾十條狗。

農村,農民少了,

城市,農村又融不進去,

農民,進不城又回不了村。

二、民宿不是你的家

民宿,或許是一場災難

鄉村振興是硬件(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等);軟件(鄉村治理、資源分類、內置資金互助、能力培訓等);運營(智慧旅遊、金融、民宿、鄉宿、農家樂等)三部分組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民宿只是極小的一部分。

鄉宿的生命力在於鄉村家族的溫度,民俗與平凡的生活,酒店的功能,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形式,核心是無成本運營。

鄉村振興在運營部分,可以以民宿切入,助力鄉宿,民宿與鄉宿共存,這是民宿的未來,也是鄉宿的春天。

民宿,猶如藝術、文創、農旅,可以刺激鄉村,不能維持農業,因為農民本質不屬於藝術家,藝術在農村不能當飯吃。

民宿、公司+農戶、農莊、藝術、鄉創、有機農業標準等。農業是務農,農民不創造剩餘價值,不汙染環境,勤儉持家,迴避競爭,尊敬自然,孝道傳承,與自然共生,這些都是農村尊貴的一面,也是最能顯示城市文明貪婪的一面。自古中國就是重農輕商,“耕讀世家”最引以為豪。這是一個國家的價值觀與性格,是農民精神的力量。

城市人是下鄉,而不是回家。下鄉是需要支付成本、路費、地租、房租、人工、吃住行、時間成本。城市人下鄉是租賃,農民才是回家。

城市人無論如何鄉愁,可最終必須面對現實,面對市場規律,因為鄉村是農民的家。

民宿的價值是延伸出鄉宿,是民宿的終極版。民宿的主人是城市人,城市人的家不在鄉村,即使有點鄉愁與情懷也註定是曇花一現。

因為城市人的家在城市,那裡才是你的家,是你的城愁。放著自己的家不管,去弄農民的家,這不合理,也不合情,除少數有情懷的人,絕大多數的目的就是利益與競爭。

我們不能把民宿看做情懷與鄉愁,因為民宿是城市人來到鄉村,天下哪有回家還要支付房租地租。既然是租借關係,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免費的午餐,既然不是免費又怎麼擁有情懷?

三、民宿的多樣性

民宿,或許是一場災難

民宿的本質是住宿為主,兼容餐飲。今天已演變為鄉村環境,酒店與娛樂功能,家的溫暖,時尚的設計,個人的情懷,是一個充滿陽光與活力的產業。尤其是保護傳統村落與引入現代文明,民宿功不可沒。

鄉宿的優勢是自己的房,自己的菜園,自己的人,村裡的人。沒有人住時,自己也過日子,種田與鄉宿兩不誤,經營者穩定,打工者安心,工資高低不談,二十四小時在崗,老人孩子、農田、菜園、雞狗豬成為城市人的溫度,這就是鄉宿優勢,也是民宿的短板。

未來鄉宿,分為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也是政府期待的脫貧,農旅與全域旅遊的可能性。

1、農民為主體的鄉宿。這種模式在近三年中會異軍突起,堰河村、雪山村、信陽郝堂村與袁家村是代表,主要村委會有主動權,人群是返鄉的鄉賢和在外打工的返鄉青年,還有的本村熱情的婦女。缺點是品味不高,會引起無序競爭。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村集體組織,發展的快倒閉得也快。村委會只能制定鄉宿的硬件標準,但是不能按酒店標準。市場本身就是標準,鄉宿不能有標準,有標準的是酒店,客隨主(農民)便是特點。

2、城市人運營的鄉宿。以村委會為投資主體,農民宅基地與人力入股,城市人負責運營。這是未來10年之內的市場,目前國內最有生命力的以北京“隱居鄉里”、郝堂村“花間驛”與雅安“雪山村”為代表。更重要是打通城市資本與金融,有了用武之力,可以有部分標準,主要體現“鄉愁”,放大鄉村元素,體現誠信與溫度。

3、情懷純粹的民宿。純粹的民宿在中國有絕對的市場,也拉開了偽民宿的距離,更是鄉宿市場的多樣性的必備。真正的民宿,以主人的性格與品位來定位民宿,是市場文化與文明的升級,這樣的極少,可是市場需要。其代表作如莫干山、兩間半客棧、雲田人家、花間小路、知白·禪心居、西河村民宿等。這部分什麼標準也不能有,這是主人情懷私宅與會所,多數是藝術家,文藝青年,收藏家為主體,個性化是這個市場一道美麗的風景。

四、民宿·居安思危

民宿,或許是一場災難

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三農問題”一直無解,鄉村也沒留住年輕人,這需要我們反思了。

2018年,民宿、農旅、度假休閒,康養旅居、全域旅遊等,一切又以城市人的盛宴凌駕於農民利益之上,鄉村搭臺,城市唱戲的演出拉開序幕。

怎麼從農民手上獲取建設用地?專家學者開始鼓吹農民宅基地進入市場,土地確權、三權分量,點狀供地等等。農民不準養豬、民宿星級標準等,又一系列瘋狂的傷農方案接踵而來。今天,民宿風又來了,這注定會大起大落,本來是關心農民,結果是忘了市場規律與大國小農的農業性格。

民宿正火,什麼事火的時候,問題就來了。這很有可能就是民宿要步入寒冬的預警,2019希望民宿的冬天不要真的到來。

農家樂、民宿、鄉宿是未來鄉村振興非常好的形式,關鍵是要明確主體與客體,與村委會共生共享。瞭解農民與市民,城市與鄉村,優勢互補,城鄉共享,才是鄉村振興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