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原標題: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中國有一個真相,終於藏不住了!

何其有幸,我們就在最好的國家。

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

原以為2020只是開局困難,沒想到中國陪著世界打疫情下半場的時候,才知道:

今年是一關比一關難。隨著各國疫情水深火熱,封城令、封國令接連下達後,糧食也成了“老大難”。

越南宣佈停止出口大米;

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和其他農業物資出口;

哈薩克斯坦停止小麥、胡蘿蔔、糖和土豆等農產品的出口;

埃及宣佈未來3個月停止各種豆類產品出口。

就連“天不怕地不怕”的戰鬥民族俄羅斯都每週評估情況來決定是否出臺糧食出口禁令了……聯合國糧農組在前些日子憂心忡忡地呼籲,疫情可能會引發糧食危機。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並且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糟糕情況預計將在4月和5月出現。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已經開始“告急”。甚至有部分國家已經面臨“糧荒”,只能維持幾個月了。作為第一大糧食進口國的中國,會受到影響是必然的了。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來源:新浪財經)要不要囤糧,成為大家心頭迫切的疑問。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來源:知乎)幾天前,農業農村部坐不住了,直接發聲。僅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的存儲量足夠我們一年的用量。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這些量,還沒有算上我們秋天要收穫的糧食。俗話說,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聽完這個消息後,相信大家都會鬆一口氣。危機當前,中國為了糧食安全所做的準備可不是,這麼一點點。有件事,真的該曝光了!

01

未雨綢繆,誰也及不上中國把時間倒回2月初,武漢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10天的速度震驚全球。可是到了2月末,還有一個“平平無奇”的糧倉準備開建的消息,淹沒在一眾中國速度的讚歎裡,無人問津。在四川成都,128人用了15天建好了9萬噸糧食淺圓倉。什麼概念?簡直是糧倉版火神山啊!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來源:微博)別眨眼,可以先感受一下,大國糧倉的建設速度。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來源:微博)這個糧倉可不是畫面裡平地起高樓,彷佛只要投入足夠的人力可以簡單做到的。一個糧倉,前期一系列審批手續就夠繁雜的了。但中糧這次復建,緊急提上日程,2月24日就拿到了國家的復工批准。那時候正是疫情兇猛之時。可復工申請獲批的同一時間,第一批工人22人抵達建設工地自行隔離,緊接著,第二批45人,第三批25人……截至3月4日,128人陸續抵達工地,準備復工。在網絡上可以查到的一個幾年前的競標方案裡,一座20萬噸的糧倉平常的工程進度赫然寫著513天。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摺合一下,這次量級的糧倉也應該是150天出頭才能做完得工程量,而且還要人手充足。可這些工人,憑藉著電力等基礎設施部門的配合,硬生生壓縮了10倍工期不止。要知道,他們是一批隔離好了一批進去復工,不是128人同時在線勞動。這個難度,級別就不是入門了,應該屬於“登天”。真是不怕工程量巨大,就怕中國基建狂魔們不怕。哐哐哐,15天,整完了。快到來不及上啥熱搜,就等著危機一來,“深藏功與名”。而且更絕的是什麼,這座糧倉是來屯大豆的。大家應該知道,中國的大豆非常依賴進口,可是榨油和飼料又少不了這個糧食。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不禁懷疑,中國不是高瞻遠矚,而是提前拿到了2020的劇本。糧倉建好了,糧食屯好了。時間早在糧農組發出預警前,就已經做得穩妥了。如今的氣定神閒,不過是早有準備。這樣多糧食放著,有人就會問,一段時間不吃會不會壞了。之前我國糧倉的倉房一般是運用生石灰等,達到密閉、防鼠、防蟲的目的。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有專家說:“一年下來損耗一成不說,味道也大打折扣。”這個問題,全世界共有。其他國家想的是,要不,咱少囤點糧食;中國想的是,我該怎麼解決掉囤糧的弊端。以成都的糧倉為例,2013-2016年內先後安裝了300臺空調,目的顯而易見,延緩糧食的變質。這還不夠,黑科技都搞起來,什麼“多用途保溫密閉門”,什麼“糧倉通風道投藥箱”,什麼“糧倉蟲害檢測報警裝置”,統統安排。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來源:中新網)糧食的損耗率牢牢控制在0.43%以內,品質宜存率100%。也就是說,壞糧基本忽略不計,糧食的口感得到了保障,不會有受潮的味道。我們可能對此知之甚少,但很多國家的專家都專門過來一看究竟,畢竟糧倉好建,玩出花樣來就難了。為了讓我們能吃上安全可口的儲備糧,一看國家就是花了大心思大手筆的。進口補給給保存好了,家裡的地也春耕在即,化肥得安排一波了。我們的耕地面積並不多,土壤肥力有限,要想增產,化肥是首選。要知道,根據世界糧農組判斷,合理使用化肥後,增產效果可以達到40%-60%。我國農民一半的農資成本都在化肥上。為了糧食的產出可以供養更多人口,中國就自然成為化肥使用大國,一年總用量高達5900萬餘噸。可以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化肥,都在中國的土地裡發揮作用。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效果好,用量大,那麼化肥的原材料就必須準備齊整了。這個時候,作為原材料之一的石油就成為農業剛需。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1.84億桶石油,滿滿當當,平平安安,被中國搬運回來了。回頭去看,這些石油除了穩定國內的油價,還能為耕地的化肥提供助力。真是一舉兩得。我們又是修糧倉囤大豆,又是搶低價石油保障春耕,是不是我們糧食也不多了?不,我們到現在,還沒動過囤著的糧食。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未雨綢繆這件事,誰也拼不過中國。國際上糧食安全標準是每人每天1斤糧食,中國卻達到了每人每天2.5斤糧食,並且仍在上漲。“吃,吃2倍的。”祖國媽媽你是把我們當豬養嗎?話說回來,國家沒有巨大的危機感,國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一場疫情,中國人在糧食上的安全感,徹底藏不住了。

02

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我們國家一開始,在糧食產量上並不佔優勢。中國的面積大,可耕地面積卻不多。只佔世界耕地面積的8.6%的情況下,中國還要養活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的自己人。困難程度,可見一斑。捱餓,是我們老一輩人切切實實,埋在心底的隱痛。大量進口固然是一條出路,但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我們中國的作風。耕地既然有限,我們就開始在農作物本身能不能增產上做文章。雜交水稻,是袁隆平給出的答案。

水稻是種嬌貴的作物,生長要求很高。可這種適應性更強的水稻,被世界稱作“東方魔稻”,可以在丘陵、山區等各種環境下種植。增產有了保障,也就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的飢餓問題。在某次接受採訪的時候,袁隆平曾動情地說,不會再有人捱餓了。

吃飽只是第一步。

走出了第一步,國家又開始考慮如何讓大家吃得更好更均衡。

那時候北方的冬天,都是白菜和蘿蔔當家作主。要想在冬天吃到水果和新鮮蔬菜,無異於天方夜譚。國家決定讓壽光開始仿照東北的大棚來種蔬菜。可沒人信靠曬太陽就能在冬天種出其他季節的蔬菜來,而且建一座冬暖大棚,要花7000塊錢。7000塊錢,可以在當時的壽光農村,建一棟房子都綽綽有餘了。派人去勸農戶認可大棚後,當地政府咬牙拿出2億元的補貼和數千萬的貸款,鼓勵家家戶戶這樣搞大棚。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目的就是要讓中國人在冬天也可以吃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短短几年之內,壽光就種出了很多在冬天本來不可能出現的黃瓜、番茄等果蔬。國家搞的大棚蔬菜,對新技術的執念有多高呢?曬日光的大棚,在壽光都已經更新到了第七代。

疫情剛剛好轉,另一場席捲70億人的新危機爆發:真相,是什麼?

國家把種菜這個農活,硬是玩出了高科技和國際範兒。地裡的菜需要陽光需要溼度需要水分,用手機上的智能軟件一操作,都可以安排得明明白白!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