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一網通辦”進入“攻堅提升年”:如何從“能辦”向“好辦”轉變?

作為上海首創的政務服務品牌,“一網通辦”已經成為政府服務群眾、服務企業的“金招牌”。而在此次疫情期間,“一網通辦”也在實戰中接受檢驗,為全市防控和復工復產貢獻了重要力量。

“雙減半”“雙一百”目標超額完成

“一網通辦”的創建於2018年,而作為“一網通辦”的攻堅年,去年申城圍繞政務服務“進一網、能通辦”,提出了“雙減半”“雙一百”的年度目標已經超額完成。

記者獲悉,去年上海審批事項提交的材料平均減少了52.9%,辦理時限平均縮短了59.8%。新增全市通辦事項177個,業務流程再造事項105個。

以最普通的“開飯店”為例,全市每年“開飯店”辦理量將近1.2萬件左右,至少涉及市場監管、酒類專賣、綠化市容、消防4個部門6個審批事項。而通過審批流程的重構,原來的4張申請表被融合成1張,企業通過電子證照應用可以免交身份證、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提交材料從31份減少到12份,跑動次數從6次減少到只跑1次,將食品經營許可、酒類零售許可、開業前消防檢查3次現場核查改為1次聯合審查,辦理時間從58個工作日縮減到10個工作日。

“數據力量”助力全市防控、復工復產

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等部門通過遠程身份核驗代替現場確認身份、視頻核驗代替現場踏勘等方式辦理2.3萬件;

市藥品監管局通過建立應急審批小組,簡化申請資料,實施審批“四同步”,批准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防護服、碘伏棉籤和酒精棉籤生產企業5家,均在4天內完成審批發證,相比原需的74日,大大減少

市公安局等部門實施“延期辦”,對疫情期間到期證照實施系統自動簽註、延長有效期,或明確可以延遲到疫情結束後辦理,其中,對有效期限截止日期為今年1月1日以後的居住證給予自動簽註,惠及17萬餘人……

有了良好的基礎,在非常時期,“一網通辦”的實際功能被進一步放大、深化。

疫情期間,為降低線下辦事人群集聚的風險,申城大力倡導市民、企業通過“一網通辦”在線上辦事,通過網上辦、掌上辦,儘量避免線下辦、集中辦。而各區、各部門也積極響應,通過“遠程辦”“應急辦”“承諾辦”“延後辦”“快遞辦”等形式,提供“不見面辦理”、“零接觸服務”。據統計,疫情期間,“不見面辦理”的辦件率有較大提升,特別是2月底達到了50.47%。

而這大家非常熟悉的“隨申碼”,也是“一網通辦”在近幾個月中通過市民主頁用戶畫像能力賦能為廣大市民提供的重要數據服務。記者獲悉,自2月17日“隨申碼·健康”上線以來,累計使用次數超3億次,累計用碼人數超1336萬人,日訪問量峰值達到1000萬次。

此外,上海還依託了“一網通辦”的平臺優勢,充分發揮“企業服務雲”的作用,上線“助企戰‘疫’專欄”、“滬28條”惠企政策專區,圍繞企業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迫切需求,重點在人員防控、健康管理、就業用工、普惠金融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務、一門式訴求服務、一網式專業服務。疫情防控期間,訪問量達940萬人次,累計處理企業訴求4.5萬個。

2020年新目標:“兩個免於提交”+推動“兩轉變”

記者獲悉,2020年作為“一網通辦”的“攻堅提升年”,對於這塊“金字招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業務流程再造和數據整合共享等方面繼續攻堅,也要進一步提升企業、群眾的使用度和便利度,大力度地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減跑路次數。

因此,在2020年裡,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立下了“兩個免於提交”+推動“兩轉變”的重要目標:

“兩個免於提交”是指在開展政務服務和實施監管執法場景中,通過告知承諾、電子證照應用、數據共享核驗、行政協助等方式,實行“凡是本市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原則上一律免於提交;凡是能夠提供電子證照的,原則上一律不再提交實體證照”,並新增100項“零材料”事項。

“兩轉變”則是指,“一網通辦”從“側重行政權力事項”向“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並重”轉變,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個人辦事更加方便、快速,法人辦事更加高效、可預期,用戶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切實提升。

記者瞭解到,要實現年度目標,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將對一批企業和群眾關注的“一件事”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全年新增接入500項公共服務事項,新增100項個人事項實現“全市通辦”;並深化數據互聯共享,著力推動信息系統上雲“應遷盡遷”、信息系統和業務專網“應並盡並”、公共數據“應歸盡歸”。

此外,還將升級改版一網通辦總門戶,全面提升市民主頁和企業專屬網頁個性化、精準化、主動化、智能化服務水平,研究試點“AI+一網通辦”,深化電子證照歸集與應用。線下推行綜合窗口,努力推動“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逐步讓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