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稱霸一方,卻沒有氾濫成災,這是為什麼?

亞馬遜叢林不僅被人類譽為“地球之肺”,那裡還存在著不少原始生態系統。有說法認為,只要踏入了亞馬遜叢林,就彷彿進入了一個原始的世界,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因為在這裡面你有機會看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動物,也能看到一些兇猛的動物。尤其在亞馬遜的河流裡,可以說是暗藏殺機,因為水下面可能藏著一條巨蟒,也有可能是一條凶神惡煞的鱷魚,更有可能是食人魚。一說到亞馬遜的河流,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那裡的食人魚。


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稱霸一方,卻沒有氾濫成災,這是為什麼?

在很多人看來,食人魚是一種極其兇殘的魚類,它們只要在水中發現有血液或者陸地動物的存在,一般會奮不顧身地衝上去撕咬一番。現實中食人魚也站在了亞馬遜食物鏈中的頂端,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食人魚如此可怕,為什麼它們還沒有完全佔領整個亞馬遜流域呢?相反,它們的數量也比較有限呢?對此有專家表示,雖然從個體上來看亞馬遜叢林的食人魚很可怕,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它們並沒有那麼強勢,至少不是亞馬遜流域最強勢的群體,因此還不至於氾濫成災。

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稱霸一方,卻沒有氾濫成災,這是為什麼?

食人魚之所以沒在亞馬遜氾濫成災,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並非都是肉食性種類。大多數人對食人魚的印象就是嗜血食肉,只要水中出現了新鮮的血液,它們就會蜂擁而上。但實際上食人魚根據食性分為很多種類,例如肉食性種類和雜食性種類,甚至還存在一些素食的食人魚。素食的食人魚還能夠稱為食人魚嗎?嚴格意義上它們確實不能算是食人魚了,但由於它們還是長著一副兇惡的樣子,人們還是習慣將它們當作食人魚。

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稱霸一方,卻沒有氾濫成災,這是為什麼?

另外一個原因是生活在亞馬遜地區的人把食人魚看作是不詳的徵兆,就像我們看到烏鴉會覺得那是不好的兆頭一樣,因此那裡的人一般看到食人魚都敬而遠之。但也不乏有些人看到食人魚就頓時義憤填膺,甚至還有說法認為吃食人魚可以壯陽,導致有相當一部分食人魚遭到人類的捕殺。但真正導致食人魚不能在亞馬遜流域氾濫的是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在河流中還存在著其他種類的兇狠生物,它們的存在和食人魚起到了相互制約的關係,最後導致誰也不能稱霸整個流域。

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稱霸一方,卻沒有氾濫成災,這是為什麼?

根據野生動物學家長期的研究發現,亞馬遜流域還是存在不少食人魚的剋星,例如短吻鱷、凱門鱷和水豚等等。不僅如此,食人魚種群中還常常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特別是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種群中弱小的個體通常會成為強大個體的攻擊目標。而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攻擊是至死方休的,然後勝利者就會享用自己的戰利品。綜上所述,即使食人魚對落入水中的人能夠造成嚴重的傷害,但它們自身還無法在亞馬遜流域稱霸,這充分體現了自然界相互制約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