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關係「妖魔化」:做一個沒有親戚的人,快樂嗎?


你和親戚的關係怎麼樣?


這幾年一談到親戚,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熊孩子」、「奇葩親戚」這些關鍵詞。但是真實的親戚關係,真的這樣極端嗎?

親戚關係「妖魔化」:做一個沒有親戚的人,快樂嗎?


01

當代親戚關係:漸漸疏遠,努力親近


幾乎每個清明節,只要我回家,我媽都會帶我回孃家拜祭外公,今年也沒例外。


只不同的是,今年覺得,長輩們突然老了。開始出現了一片一片的白頭髮,行動相比以前,也遲緩了不少。


親戚關係「妖魔化」:做一個沒有親戚的人,快樂嗎?


上大學加上工作,我離開家在外面漂泊久居,也有7年了。這7年來,見父母的機會都很少,更別說見親戚了。這些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境遇,與他們見面聊天、互相瞭解的機會更是稀少得可憐。


尤其是像我這樣不擅長溝通交流的人,在漸漸疏遠的親戚關係面前,哪怕很想努力去親近她們,可就算聚在一起,聊天都不知道怎麼聊了。


有些人認為,親戚關係在農耕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為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範圍,具有比較強的利益關係,所以大家之間不能隨意翻臉,互相容忍、搞好關係是最佳選擇。


但是在關上門就是自己小家庭的現在,大家自掃門前雪,花大力氣去維護親戚關係,好像就沒有那麼必要了。


但我覺得,是有必要的。


02

不知不覺,我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那種親戚


很多人逢年過節,最怕被三姑六姨圍著問問題。


還是學生的時候,問學校、問考了多少分、問文科理科...


等到開始工作,就開始問工資多少、哪個單位、為什麼不考公務員...


到了二十四五歲,要問有沒有男女朋友、打算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買房子...


就算結婚生孩子了,還要問什麼時候要孩子、孩子讀什麼幼兒園、什麼時候生二胎...


每一個年齡段,被詢問的問題,都直擊死穴、觸達內心、引發焦慮。所以這些問題常常令人感到反感,並對問出這些問題的親戚,也產生了不好的觀感。


其實有時候,是我們有些過激。


親戚關係「妖魔化」:做一個沒有親戚的人,快樂嗎?


我有一個小堂妹,我和堂弟看著她出生長大,從小就對她非常寵愛。她愛吃糖,那我們回老家聚餐的時候,兜裡經常備著各種糖果,等大人不在的時候,偷偷塞給她。她一回到老家,也會滿世界找我們玩,走到哪裡便跟到哪裡。


但是人總會長大,我和堂弟讀完大學,小堂妹也升上初中。到了青春期的她,開始有了更多的獨立思想,我們之間的交流,也漸漸有了隔膜。


今年過年的時候,堂弟見到小堂妹,想找她聊天卻不知道該聊什麼,憋了半天,憋出來一句:期末考了多少名?


這便是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似乎變成了我們曾經討厭的那種親戚。


03

不如換一種方式,與親戚相處


站在這個角度上看看,會發現,我們面對00後、10後,並不知道他們現在喜歡什麼、都在談論什麼,我們又不想讓這段親情就此淡薄下去,所以憋來憋去,好像就只能按照「親戚一百問」上面的問題來聊天了。


當然,我也並不提倡我們繼續按照這個老路,去與00後、10後相處。聊聊遊戲,聊聊吃喝玩樂,聊聊同學八卦,是更好的選擇。我們也該讓自己的心態時刻保持年輕。


但是,我們似乎也應該要給我們的長輩們更多寬容。


親戚關係「妖魔化」:做一個沒有親戚的人,快樂嗎?


他們的「親戚一百問」,更多的時候並不是想要攀比或者扎我們的心,而是真的不知道要和我們聊些什麼,只能撿了人生旅途中的必選問題,同我們聊聊,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們的近況。


我們其實沒有必要太過於防範親戚,對親戚緊閉心房。


很多人很煩長輩說的一些大道理,其實這是中國傳統中「長輩對小輩有著教導與引導的義務」這樣的思想在作怪。


但每個人的思想層次和深度以及個人見識都不一樣,有時候她他們的「教導」已經落後過時,甚至根本不正確。


這種時候,聽著就好了,如果他們說的東西有益,那麼就謹記在心,並表示感謝。


如果他們說的東西並不正確,那麼就引到別的話題,或者教教他們用手機的新功能,給他們手機上下個視頻APP,也是很好的選擇。


坦然地接受他們的示好,坦然地回饋他們的好意。換一種方式去與他們相處,也許再與三姑六婆一同聚餐的時候,便沒有那麼坐如針氈了。




親戚關係「妖魔化」:做一個沒有親戚的人,快樂嗎?


從家裡返回工作地點前一天。


小姨在上班前,匆匆提了一袋粽子塞給我,因為我前幾天說,我家今年的粽子不好吃。


三姨媽早早地起床,掐了一大袋的野生益母草,大姨蒐羅了一袋子的土雞蛋,開著小三輪車送出來,讓我煮湯喝,調理經期。因為我前幾天,隨口說了一句這段時間月經不正常。


只是聊天中不經意的一兩句話,他們就記住了,並盡力,去幫助我解決問題。


和諧的親戚關係,會讓人生變得更溫暖一些。如果你的親戚並不是太壞,那麼不再抗拒親戚關係,主動去與他們相處一下,你也許能夠擁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