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從房似錦一角看農村的“重男輕女”觀念


《安家》:從房似錦一角看農村的“重男輕女”觀念

電視劇《安家》最近大火。孫儷飾演的房似錦,不禁讓我們想起兩個跟她很像的影視劇中的女性角色:樊勝美和蘇明玉。這些角色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被原生家庭狠狠傷害過,歸結原因呢,是過去中國人一個普遍的觀念:重男輕女。

從我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來看,現在重男輕女的思想要好很多了。但往前倒個二三十年,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女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大多是不被歡迎的。那種觀念已經深刻進老一輩人的骨子裡,很多人認定,只有兒子才能夠給家族延續香火,女兒嘛,始終都是別人家的人。

我家是在安徽中部一個農村,村裡人就有很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

就我從小到大所經歷和接觸的人事而言,女性的存在對一個家族來說,真的是沒什麼意義和價值。我的一位堂姐,據說讀書時成績很好,但小學畢業就被迫輟學,面對她渴望讀書的眼睛,我的伯父這樣說:“XX家的XX都沒有讀了,人家還是個男孩,你讀什麼讀?”三十年前計劃生育政策特別嚴,姑姑在連生了兩個女兒後,想生第三個,就把二表姐送到我外公家暫時寄養,不想第三個還是女兒。前兩年春節,姑姑對大家感慨道: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兒子。我們勸她,表姐挺優秀的,對她也算孝順,如果是兒子,說不定還不如表姐孝順呢!姑姑把脖子一揚,說,如果有個兒子,就算他打我,我也是高興的。

每年春節,我們都要給逝去的親人燒冥幣,用爸爸的話說,就是我們活著的人要過年,死去的人也要過年。我家沒有男孩子,每次都是我和妹妹幫著整理冥幣,有一年給奶奶看到了,她讓我們趕緊放下,說燒給祖先的東西女孩子碰不得,晦氣,要不然祖先們就算收到了也用不了。儘管村部的牆上刷著大字標語:生男生女一樣好,女兒也是傳後人。但因為這種種事情,我很小時就知道,女孩子和男孩子是不一樣的。我媽在連生了我和妹妹兩個女兒後,受盡了白眼,外婆和奶奶都不待見她,伯母嬸嬸們也經常拿話刺她。

我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女性是重男輕女觀念的受害者,但受重男輕女思想荼毒最厲害的,也是女性。我的奶奶、我的外婆、我的姑姑、我的嬸嬸,我身邊看不起女性、貶低女性的,恰恰是一群女性。

房似錦和樊勝美被逼成了“扶弟魔”,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外婆村子上的一位姑娘,哥哥有點憨傻,找不到對象,就拿妹妹換親,對方家裡也是差不多的情況,兩家都以犧牲女兒的幸福為代價,給兒子娶妻。女兒以後的人生是幸還是不幸,似乎跟他們沒有關係,因為女兒是“別人家的人”。

鄰居家的一位姐姐,比我大幾歲,小時候在村裡是孩子王的存在。我很小時就聽媽媽說,她是撿來的,是被親生父母遺棄不要的,她的養父母把她撿回家撫養長大,限於家庭條件,沒有供她讀書。長大以後,她親生父母找到了她,現在她是把親生父母當親戚。

隔壁村子的一對夫妻,生了很多女兒,在當年計劃生育那麼嚴的情況下,她家有三個女兒,然而知情人都知道,投生到他家的女孩子,遠遠不止三個。“送走的啊,溺死的啊,留下的這三個算是很幸運的啦。”這是我在別人嘴裡聽來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姐妹三的爺爺到我家串門,媽媽問他,到底那些年他兒媳生了多少個女兒。他搖搖頭,笑道:“不記得了。”“有送走的吧?”“有啊,是他(孩子父親)親手送走的。”“送去哪裡了?”“就路邊上。當時看的人還蠻多的,就在那裡罵。”他談得很坦然,像是在說別人家的事,“罵各種難聽話的都有,最後被誰撿走的,我們也不清楚。”為什麼剩下這三個,據說大的是夫妻倆第一個孩子,自然被留下;老二是為了躲計劃生育被送到了姑奶奶家,後來大了又接回來的;小女兒呢,長得討喜,嘴也甜,夫妻倆努力了一輩子也沒能生出兒子,最後就認命了,以把小女兒留下作為一個終結。

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國人以父權為中心的傳統社會結構,導致女性沒有話語權,就連我們平時說話都會這樣講“嫁女兒”“接媳婦”“男主外,女主內”,女性的意義除了生育好像沒有別的了;其次,中國過去是小農經濟,在社會分工上,男性有著天然的優勢,就像爸爸跟媽媽開玩笑時說的,如果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家就可憐死了,兩個女兒,幹不了重的農活,比別人窮,還得挨別人欺負;再次,則是中國人普遍看重的面子問題,以我姑姑為例,為什麼她說生個兒子打她她也開心呢,她對我們這樣解釋,說別人提到她,會說“XX有個兒子”,這個理由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但卻是客觀事實。很多人認為,沒有兒子,會被人看不起,要兒子成為一個執念,兒子是裝點自己門面的一個飾物,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個現象已經在慢慢好轉,尤其是80後、90後做了父母以後,很少有人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了。但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惡意仍然存在,我們的路,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