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寒暖酒煨板栗,地爐燒烤賞雪景!千年前的詩人,冬日小愜意


冬寒暖酒煨板栗,地爐燒烤賞雪景!千年前的詩人,冬日小愜意


室外冬雨斜斜,寒風吹著口哨“嬉戲”著吻向行人的臉,全然不顧涼滋滋的“讓人生厭”。

時間一轉眼走到2020年公曆1月6日,太陽位於黃經285°遙望著大地。對於北半球的大中國而言,這時正值“三九”前後,小寒節氣不請自來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也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古人的智慧極其豐富,群眾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了小寒大寒與小暑大暑的天氣對應關係。


冬寒暖酒煨板栗,地爐燒烤賞雪景!千年前的詩人,冬日小愜意

“結束晨妝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頑。 行衝薄薄輕輕霧,看放重重迭迭山。碧穗炊煙當樹直,綠紋溪水趁橋灣。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這首南宋詩人范成大的《早發竹下》,寫就的是冬日小寒江南的詩情畫意。

范成大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內),當了六七年州府下屬的小官吏。竹下這地方,據說就是徽州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縣西一百六十餘里的黃竹嶺。

范成大在另外一首《竹下》的詩有“我亦縻升頭,三年玄丘壑”句,說我為了升斗之米的薪金,而被牽留(縻)在這裡,離開家鄉山林(丘壑)已經三年了。可見,他在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還在竹下這地方。這首詩是這年或以後二三年內,離開竹下時寫的,詩中描寫了那天清晨動身的江南冬景和對景抒情的情感。

早上起來梳洗完了,收拾好行李,衝破清晨的寒氣,跨鞍上馬動身了,這一動,倒是使疲乏頑鈍的身子得到疏散,可以輕鬆一下了。走著走著,衝進了很輕很薄的晨霧;看一山,象把一山從霧裡放出來似的,再看一山,再放一山,走過了重重迭迭的山峰。村頭的炊煙,形狀象碧藍色的波紋,到了橋邊,也乘勢拐了個彎。耳邊傳來鳥兒清脆的叫聲 (囀),象是在歡迎我這個客人!

這鳥聲對於行人,象是有情,又是無意,妙處正在這“有情無思”之間。

鳥兒無所謂有情無意,詩人如同鳥兒一樣,寓情於景,一幅自娛自樂,自我安然的生活情境。


冬寒暖酒煨板栗,地爐燒烤賞雪景!千年前的詩人,冬日小愜意

而此時進入“小寒”的中華大地, “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

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這時的秦嶺、長江、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這時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顯然田野裡仍是充滿生機!

冬寒暖酒煨板栗,地爐燒烤賞雪景!千年前的詩人,冬日小愜意


范成大曾長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風土人情,詩作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闊。所以范成大的詩歌作品更多的語言自然清新,風格溫潤委婉,田園詩更有詩畫意境。他描寫民生疾苦的詩,繼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張、王新題樂府的傳統,且以寫法新穎生動而別具一格。

比如著名的《四時田園雜興》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

今日“小寒”節氣,來一首《冬日田園雜興》欣賞欣賞千年前詩人冬日燒烤的趣味吧!

“榾柮無煙雪夜長,地爐煨酒暖如湯。莫嗔老婦無盤飣,笑指灰中芋慄香。”

樹根狀木柴雪夜裡考暖,正是無煙燻烤的季節,煨酒燻雞,地爐的溫暖的紅火印襯雪景漫長,暖就一杯暖心房;不要嫌棄招待客人的怠慢,沒有果盤裝點的果品,隨時隨地隨手隨食,冬寒煨烤芋頭板慄,現烤現食,清香四溢,這可只有江南故地才有的美食啊!


冬寒暖酒煨板栗,地爐燒烤賞雪景!千年前的詩人,冬日小愜意

部分資料、配圖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0.01.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