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以前總聽老人家談到這樣一種觀點:一個人要想真正學會成熟,要等他人到中年,有車有房、家有妻兒老母的時候

這句話換種說法,就成了“一個人只要心裡有了牽掛,他就失去了耍脾氣的資本”。

二十歲的年齡,心高氣傲,總覺得自己會成為主角去改變世界;

三十歲的年齡,認識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再沒有二十歲的拼勁,開始追求安穩踏實一世兩人三餐四季過日子的“標準化”人生。

但這種安穩,並不是全無代價,它往往意味著三十歲的我們,成為了二十歲自己口中所不屑的圓滑世故的大叔。

1、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嘉靖四年,荊州府江陵縣張秀才家喜得貴子,巧的是家中老人在孩子出生的前一晚做了一個夢:老人家夢見一輪圓月掉在了自家的水缸裡,等到自己去查看時,裡面又有一隻白玉龜從水缸中爬出

老人家認定,這是天降祥瑞,暗示自家的小孩兒註定未來是要光宗耀祖的人物。

因而,老人家便給孩子取了個乳名,叫做“白圭”,寓意其如圭玉一樣潔白無瑕、前途無量。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圭玉】

少年確實很爭氣,十二歲考中秀才,十六歲考中舉人,小小年紀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

荊州府的市長(知府)李士翱聽說了他的事蹟後,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不僅親自將其送到了當地的官學讀書,還為其取了個名字叫做“居正”,意思是讓他長大後要匡扶社稷呢!

十六歲中舉這件事,對張居正而言,其實是13歲就可以辦到的事情。

只是那一次,他被湖廣巡撫顧璘故意弄“落榜”了。

湖廣巡撫(類似於湖北省省長)顧璘見到張居正的文章之後,驚訝於13歲的少年竟然文采絲毫不遜色於大人,起了惜才之心的顧璘對負責監試的馮御使說:“此子將相才也,若是假以時日,必是國之棟樑。只是如今他成名過早,恐欠缺點歷練,容易毀了一顆好苗子,不妨讓他落榜好好磨礪一番。”

……

等到三年後張居正考中舉人之後,璘解下自己的犀帶贈給張居正,並且告訴他:“君異日當腰玉,犀不足溷子。”

腰玉指的一品大員才能佩戴的腰帶,《明史·輿服志》記載:文武官公服腰帶,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烏角。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張居正劇照】

顧璘的做法,讓張居正大為感動,古之儒生,一生所求可以歸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張居正受到曾祖父、荊州府市長李士翱和湖廣巡撫顧璘的影響,從小便立下了長大之後,要為國家開創太平盛世的理想。

對於顧璘的教誨,張居正是非常感激的:“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讓心感公之知,恩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

2、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張居正的成長,相當順利。

1547年,年僅二十三的張居正以二甲第九名的優異成績當上了進士,並且被授予庶吉士職務,負責在翰林院為皇帝起草詔書。

懷揣著“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張居正,在這裡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徐階

在翰林院這兩年,張居正看到的是嘉靖端坐於皇位之上,如同養蠱一樣目視著夏言和嚴嵩兩位權臣的鬥爭,心有不甘的張居正私下裡多次向老師反映這件事,希望他能站出來做些什麼。

對此,徐階的態度總是和稀泥,想要讓張居正:

好好發育,別浪,徒弟!”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徐階】

當以才華而言,徐階絕對屬於能夠經世濟國那種,可他卻太“慫”了。

徐階入內閣之初,不肯依附於嚴嵩,結果嚴嵩一報復打壓他的時候,徐階立馬認慫了,先是把孫女嫁給嚴嵩孫子,表明自己服軟的態度,然後朝政上凡是嚴嵩的觀點,他一律曲意逢迎,嚴嵩見其如此識趣,感到非常得意。

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這句話放在張居正和徐階身上都很適用

但他的這種忍氣吞聲的做法,落到張居正眼中,簡直是可以擊碎三觀的操作。

張居正終於決定自己出手了,他25歲時給皇帝上了一封奏摺《論時政疏》,如其名,裡面列舉了張居正眼中時政的五大弊端:

第一弊,宗室驕恣

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師法祖訓,制節謹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競求真人之號,招集方術通逃之人,惑民耳目。斯皆外求親媚於主上,以張其勢,而內實奸貪淫虐,陵轢有司,朘刻小民,以縱其欲。

第二弊,庶官疾曠

今國家於人材,素未嘗留意以蓄養之,而使之又不當其器,一言議及,輒見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輪資逐格而敘進之,所進或頗不逮所去。

第三弊,吏治因循

邇來考課不嚴,名實不核,守令之於監司,奔走承順而已,簿書期會為急務,承望風旨為精敏,監司以是課其賢否,上之銓衡,銓衡又不深察,惟監司之為據,至或舉劾參差,譭譽不定,賄多者階崇,巧宦者秩進。

第四弊,邊備未修

第五弊,財用大虧

今國賦所出,仰給東南,然民力有限,應辦無窮,而王朝之費,又數十倍於國初之時,大官之供,歲累鉅萬,中貴徵索,溪壑難盈,司農屢屢告乏。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張居正】

張居正的這五大弊端,基本上概括出了當時明王朝所面對的內憂外患問題,但此時的張居正還只是個很小的官,他夾在夏言和嚴嵩兩位權臣的鬥爭中,根本就沒人管他說了些什麼

這種事挺好理解的,一言以蔽之:人微言輕

但也正因為張居正此時人微言輕,他才沒有如同楊繼盛那般被嚴嵩關在獄中害死。

當這封奏疏石沉大海後,張居正心灰意冷,他對於朝臣的爭鬥看得實在太多了,他終於累了。

張居正給自己老師徐階寫了一封信,裡面對他這種“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的行為非常不恥,表示自己“我志在虛寂,苟得非所求,雖居一世間,脫若雲煙浮”。

然後,張居正以養病休假為由,請了三年病假,回到湖北老家開始了遊山玩水的生活。

3、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張居正遊著山玩著水,但他的心卻從來沒有遠離過朝堂,他在《荊州府題名記》中感慨: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

他一方面感慨民生疾苦,想要大張闊斧,改變明王朝的傾頹局面;

另一方面張居正又厭倦朝堂鬥爭,痛恨朝臣們不作為的行為。

這種矛盾的心理,在張居正這個時期的詩歌中體現得非常明白:江湖此日空愁病,獨望宸居思渺然

張居正真難,他不忍百姓受苦,旅行的時候還要看著皇帝居住的方向,暗自傷神。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張居正劇照】

像他這樣牽掛著百姓的人,如何可能一直在山水間流連忘返呢,假期滿後,張居正懷揣著“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的政治覺悟,再一次踏入了久違的京城。

心態變了,再開眼看世界,眼前的光景也變了。

他發現自己曾經感到非常失望的老師徐階,竟然靠著其“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相機而動”的生存法則,在和嚴嵩的鬥爭中摘得了勝利的果實“內閣首輔”的位置。

大受觸動的張居正,開始正視起這些被他所不屑的“法則”,再一次歸來的他,已經明白只有站在帝國權力的最中心,才能讓眾人聽聽他到底想說些什麼

哪怕,不折手段也在所不惜。

《紅樓夢·第五回》有這樣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把人世間的各種事情,弄得透徹明白,那麼處處都是學問,與人打交道時,能夠摸透人情世故,那麼處處都是文章。

等到張居正明白這個道理時,他已經32歲。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劇照】

古人講三十而立,此時的張居正,卻活成了24歲時他最不屑的“趨炎附勢,明哲保身

”模樣。

4、張居正:知我罪我,在所不計

張居正的相機而動修行,在1572年,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登基時,取得了很耀眼的成績。

倒在張居正面前的第一個對手,是與他一同被徐階扶持起來的高拱,兩人在國子監任職時,關係非常融洽,甚至曾約定共同匡扶社稷。

高拱的《病榻遺言》記載兩人關係:日相與講析理義,商確治道,至忘形骸。
予嘗與相期約:“他日苟得用,當為君父共成化理。”

只是這一切,都因為明穆宗的遺詔問題而化為過去式,兩人之間還展開了一場攸關生死的決戰。

高拱在明穆宗還是王爺的時候,兩人之間便已經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明穆宗死前曾握著他的手:“以天下累先生。”

言下之意,便是讓高拱以顧命大臣的身份照顧新皇帝,這可是份美差,做得好了保管讓他再享一朝富貴。

但當明穆宗遺詔出來的時候,出人意料的是上面除了他的名字,還有另外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顧命大臣次輔張居正與高儀,輔臣馮保

馮保和高拱之間的仇怨,比高拱對張居正的仇怨還大,當時高拱當上顧命大臣後甚至想要召集百官廢掉馮保這個提督東廠兼管御馬監。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張居正劇照】

高拱做夢也想不到,他的計劃還未實施,自己的盟友張居正卻突然給他來了一下扎心的暴擊。

當時在內閣中,高拱同自己的”盟友“開會時,曾說出:“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這話頗為狂妄,充分暴露了他當上顧命大臣後,認為自己即將大權在握的激動之情。

張居正利用了這點,他通過馮保宦官的身份,講這句話改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然後讓馮保告訴了皇后和皇太后。

高拱這就是所謂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典範,要知道在新帝登基的敏感時期,先帝選擇的顧命大臣卻說出“小孩,不能當皇帝”的話,換在皇后她們眼中這是暗示,只有“你高拱”可以當皇帝嗎?

憤怒之下,陳皇后和李太后下令: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

兄弟反目,在大明朝的內閣之爭中,不算什麼稀奇事,可這對於張居正而言,卻是他背離了二十歲那個正義凜然的少年形象,一步步在權力紛爭中學會不折手段的直接證明。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劇照】

曾經滿腔熱血,心懷正義的少年,已經學會為了“心中的正義”做些爾虞我詐的事情。

5、張居正: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

高拱的倒臺,為張居正開展新政,掃平了最後一絲障礙。

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張居正以“考成法”為武器,推行他的“一條鞭法”賦稅改革。

考成法簡單說來就是“以業績為核心,行的升職,不行的貶職”,而一條鞭法強調重新丈量土地和精簡賦稅

張居正的本意很簡單,他想通過考核官員業績,讓大家主動推行新法,達到“糧不增加而輕重適均,將來國賦既易採納,而小民如獲更生”的目的。

但在新法推廣的過程中,張居正幾乎得罪了地主、官僚、皇室宗親、萬曆在內的所有統治階層。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萬曆登基之初,張居正通過丈量全國土地範圍,然後讓大家按照實際土地多少繳納賦稅,這筆錢想也知道肯定是地主、官僚和皇室宗親來出的,他們又怎麼可能甘心呢?

萬曆十歲的時候,可以不管這些非議,但等他長大成人後,他無法坐視張居正拿著本該屬於他的權力去管理國家,這就是——相權和君權的矛盾

前文說過,張居正為了達到改造明朝的目的,甚至於到了不折手段的程度。

舉個例子,當時有些諫官不滿張居正的行為,就跟皇帝和皇太后反映,結果張居正採用酷刑這種極端的手段,打算堵住諫官的口,順便警告那些不滿自己的人:瞧瞧,這就是你們的榜樣

張居正:每一個世故的中年人,都曾是嫉惡如仇、滿腔熱血的少年

【劇照】

張居正一生以善於玩弄權謀著稱,他扳倒內閣首輔高拱上位,領導群臣開展改革大業,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

可在他死後僅兩年,萬曆皇帝便下旨撤回對他的一切封賜,並抄了他的家,逼得他兒子自殺,家眷餓死。

萬曆做的事,連曾經批判張居正是禽獸的鄒元標都看不慣了: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一生辛勞,最終為大明江山勞瘁而死的張居正,其實對自己的結局早有預料。

他的一生見慣了爾虞我詐,從青澀少年,到老練的改革者,他終究是完成了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夢想。

只是,他卻沒有想到,他的預言來得那樣慘烈“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然不敢遽爾乞身者,以時未可爾

。”

如果有一天,大家遇到一位叫“居正”的少年,告訴他:別這麼累,慢一點,不要讓自己一個人去承擔全部的壓力。

下一次,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大家好,我是沁書君,一個專注傳播傳統文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