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花季少年相继自寻短见,如果他们读书能否可以避免?

阅读不是它能给你什么东西,而是这个过程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单行道,不能掉头,只能奔向死亡。而你能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去将这条道路扩宽,别让它因为狭小,而堵停了。

希望阅读,你扩展你的人生道路。而且,它也是一道漂亮的风景。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余华-《活着》

4个花季少年相继自寻短见,如果他们读书能否可以避免?

说说这几天我看到的一些特别心痛的事情,都是青少年轻生的事件,都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感触甚深。

15岁学生服毒自杀、16岁男孩跳楼、17岁男孩跳桥、19岁少年坠楼.....这仅仅是一个星期以来我看到的新闻,还有很多没报道,没看到的呢?

花季的年龄轻率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究都是因为什么?

很多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只是有的人心里能力好,撑了过去。有的,轻易的就被击垮,选择极端。

4个花季少年相继自寻短见,如果他们读书能否可以避免?

一、15岁少年服毒自杀 生命最后8分钟 他烧书控诉:老师两个字他配吗?

事情发生在3月29日,这天是星期五,下午4点多,原本住校的阳阳回到与学校仅仅一路之隔的家中,一个多小时后服毒自杀。远在浙江的妈妈发现他倒在家中,拜托亲戚去家里查看,虽然阳阳被紧急送医,但依然回天乏术。

那天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阳阳的同学说,当天他和两个关系好的同学打闹,被老师误会在打架,于是罚他们出去拔了一节课的草,之后,老师打电话跟阳阳的家长说了这件事,还说他语文只考了80多分,又没及格。4点多回到家,阳阳的妈妈用过监控视频问阳阳为什么打架,为什么语文只考了80对分,阳阳发了很大的火,说自己被冤枉,而且语文考了90分,没有不及格。之后,阳阳的爸爸也打电话给阳阳,责备他不该跟妈妈发那么大的火儿。谁都不会想到,一个小时之后,意外就发生了。

在阳阳录制的视频中,他一边把语文课本一页一页地撕下来烧掉,一边自言自语:“有些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错误,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吧。”“一个人毁掉其他的人,他的存在是不是错误?”“说什么老师如父母,待你如自己的儿女,他干的是什么事?他配吗?老师这两个字他配得上不?”之后,他拿出一瓶农药,毫不犹豫地喝了下去。之后,他在班级QQ群发了消息:“让你们看看,我差不多快要死了,都是杨小容害的。”

这是个案,也是很多人成长经历的事情。冤枉、不及格、被责备.....

笔者小学的时候也有个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游戏ID现在还记得,“害死***”。还好,那时候想的不是害死我自己。还好,那时候除了游戏,没想太多...

我不希冀一个小学的人能有自我疗愈的精神能力,但是我想说的是,大人们必须要有时刻关注小孩精神健康的责任。

成长是需要带领的,而家长、老师是和孩子最亲近的大人。

求你们不要以为给孩子吃饱喝足、衣食无忧就够了,把学习成绩提高就可以了。灵魂和身体也是一样的,需要慢慢成长。灵魂和成绩也是一样的,需要慢慢积累,才能越来越好。

不要在物质生活饱满的时代,让灵魂大饥荒。

4个花季少年相继自寻短见,如果他们读书能否可以避免?

二、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一名年仅17岁的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跳桥。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孩在跳桥之前,母亲先是不顾车流危险,把车停在了高架桥中间,甚至后来还下车站在后座处对孩子进行批评。最终,在母亲返回驾驶座的几分钟后,男孩捂着脸跑下车,悲剧发生。

典型的恨铁不成钢,甚至有种拔苗助长的心态。总以为打骂就像是一股帮助他成长的神力。

我不是说对孩子不能打骂,而是一个母亲不顾自己和孩子的安危在高架桥上停车去批评孩子。这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冰冻三尺。拔苗依然是她的习惯性动作了。

也许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拔苗,孩子内心早就支离破碎了吧。这一次,仅仅是崩裂前的最后一下。恰好旁边就是高架桥...

经济越来越好了,很多人都顾着赚钱养家。总以为有钱就能养家。忘记了,家才是最需要花精力去经验的,幸福是一点点付出赚回来的。批评不是成长的奇力,是击溃内心的奇力。

4个花季少年相继自寻短见,如果他们读书能否可以避免?

三、4月18日中午一点五十分左右,一名江西16岁男生从自家6楼跳楼自杀。

小汤读初三的时候才转进这所学校,今年三月份被同班同学殴打,经过学习德育处教育协调双方和解。但孩子表示,不想在学校住宿了,无奈之下,家长和学校班主任老师签订了走读协议,孩子从四月份开始走读。

家长说孩子跳楼,可能与他在学校遭遇的事情有关系,一是挨打受了什么刺激不敢去学校,第二主要是考试没赶上,因为小汤的物理化学是最好的学科。

校园暴力,父母轻视。我一直认为,校园暴力是一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去迫害一些心理健康的人,从而使他们心理变得和他们一样不健康。这肯定是一个恶循环。微信内容是逝者与姐姐的微信记录,“被你妈闹的”,可以看出他与母亲间已有隔阂了。

笔者曾经也是一个施暴的参与者。当时只是因为,他们都这样对他,我不这样不行啊。这就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了,没主见,没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现在重视校园暴力,说要改善。其实只是说如何保护受害的学生,但是源头是那些施暴的学生。他们为何会这样?难道天生就有人崇尚暴力,以欺负别人为乐?当然不是,很多施暴者小时候都是受害者;还有的是因为心理生病了,把欺负别人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更可怕的事,当成一件这是一件对自己好的事情。

不管如何想法,都是因为心理极其不正常,才会去伤害同类的。正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如何将小孩引导到“向善”的道路上,而不是不管他走向“向恶”的深渊。

4个花季少年相继自寻短见,如果他们读书能否可以避免?

四、4月22日下午13点左右,河南19岁少年坠楼。

河南焦作沁阳市一名19岁男子站18层小区楼顶边缘,据对面楼目击者称,该男子系站在楼顶边打电话时,突然坠楼,与此同时有建筑材料掉落。警方通报称系坠亡,非刑案。当地教育局人员称男子系复读生,校方教师称学生有抑郁倾向。知情人称男子找家人要5000元钱未遂,站楼顶系赌气冒险。

19岁仍是少年,索要金钱未遂,赌气冒险,这是价值观的扭曲吧。五千块对于我一个已经出来实习三个多月,有一点收入的23岁少年来说,都是觉得很多了。

19岁少年这次所以五千元,那以前呢?

金钱来的越来越易了,对孩子好,那就给他金钱吧。老师称其有抑郁的倾向,不敢说一定给家长只给钱有关。但肯定与家长疏远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脱不了关系。

金钱将孩子的欲望喂地越来越大,有一天,没有了给养,那就没有了支撑下去的力量了。身体喂饱了,灵魂却饿死了。没有灵魂的人,连死亡都没感觉了。

对他们,除了惋惜,无言以对。

四件悲剧有父母孩子争执赌气的、有校园学习不愉快的。但是在外人看来,悲剧的发生无一不是因为精神力量太弱,越不过生活中发生的障碍,走向了极端的绝路。

写在世界读书日,谈论活着。“活着”和“读书”是两件不相关的事情,是吗?听我娓娓道来,一个没读多少书的人的感受。

读书开始在高三,觉悟于去年,也是读书日,搞活动的时候入手了一批书籍。

4个花季少年相继自寻短见,如果他们读书能否可以避免?

谈谈高三之时,一个模拟考连专科线都够不着的高三狗,完全放弃了升学了。一天太长,干坐着没事做,那就胡思乱想了。想得太多,就觉得人生的无望,前途渺茫。而且全世界都往大学挤,自己却无动于衷,感觉完全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

灵光乍现,突然有一个想读读以前没读过的“课外书”。于是就在网上买了几本,感觉意外地拿到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那时候朝6.30,晚10.30,每天16小时在课室。因为和很多老师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上课安安静静就可以了,稍加装腔作势、偷偷摸摸地看完一本书可能就一天的事情。嫌讲课吵,偶尔也会塞上棉塞,就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了。

在迷茫的时候,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般的作者。通过他们的文字,我的人生观都慢慢的转变了。内心也不如以前那般沉抑了,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韩寒的一句话一直在我的心中,“你可以不上学,但是不可以不学习。”让我有种阔然明朗的感觉。学习≠上课,读书≠考试,曾经≠未来。

以前没把握好,但是自己仍是人生的掌驼人,未来方向还是自己转动的。

书本则是阅读别人的航海书,感受别人的历程,丰富自己的经验。

将“读书”和“活着”放一起,是因为自己看到这些事情,我觉得非常惋惜。一个没有精神世界的人,是一个容易被击垮的人。他们之中有没有有人读书我儿不得而知,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因读书丰富灵魂,因读书强大内心。

我们身处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但精神世界却极度贫瘠。

我执着地认为,他们做出他们认为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种愚蠢的选择,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太贫瘠了,成长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能将他们击垮了。

白岩松说,除了生老病死,其他的失败都是经历,并不能称之为挫折。上面悲剧的发生,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太脆弱了,遇到一点小事就承受住。

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质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了。少年时期各种强身健体的保健品越来越多,技能学习培训班的档期排地越来越紧凑,身体的体脂率越来越高。对身体的成长越来越重视,却轻视了灵魂的给养。忘记没有灵魂的身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思想是灵魂的核心。人需要阅读各种优良思想,来给养我们的灵魂。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陪他读读书,总比你直接给优厚物质强。不一定是那种所谓的非读不可的经典文学,故事也可以。慢慢培养一个习惯,然后再选择感兴趣的。

读书是一个点到面的过程。从一本书连到另一本或者从一个作家连到另一个作家,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阅读网络。

这个月第一次乘飞机,去上海。因为经常看到村上春树写,在飞机上看完什么什么书。我带来一本韩寒的《杂的文》,在飞机上看。并不是要怎样,就是体验一下,在飞机看书的感觉。

邻座的大姐觉得有点奇怪,说很少见我这样的年轻人喜欢看书的,而且还是散文、杂文。我也知道,我身边少得可怜。包括自己,最近也很少了。

我庆幸自己能走进这个文字构成的世界。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更小的年轻人走进来。

阅读是探索别人,发现自己的过程。

体质固然不可轻视,但是灵魂更为重要。

物质能让你活着,而阅读能让你活得更好。

好的是你会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成一个有能力去应对未来难关的人。

在衣食无忧的时代,我们不能让灵魂大饥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