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電城人靈魂安放的寓所!

介紹一下我的家鄉,緩解一下我的鄉愁:

電城鎮是座有著六百多年曆史的古城,建於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最早為神電衛,統轄高州、吳川、陽春、信宜、陽江五所,為當時粵西沿海規模宏大的海防要塞。成化三年(1467年)電白縣治遷來神電衛城,從此衛、縣同治一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廢神電衛。1950年12月電白縣治遷往水東鎮。神電衛作為海防要塞和縣治,歷時556年,城內鐘鼓樓至今倖存。

電城的美,獨特而精緻、平和而不媚俗,

匆匆來過的人一定不瞭解,

只有留在電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到。

只有在這片土地裡長大的人,才能體會到~鄉情、鄉戀、鄉愁、鄉音……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神電衛海邊美景

電城
電城地處廣東省茂名市濱海新區東南沿海,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總面積109平方公里,是茂名東南部沿海地區交通、文化、貿易中心和廣東省中心鎮。
電城古稱神電衛,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隋、唐代屬連江縣。唐開元元年(713),明朝後期電白縣治所曾徙治於此。宋開寶五年(972)隨縣併入電白縣,屬下保寧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神電衛於此,為縣治所在地。清代為典史所下轄的山兜堡、白蕉堡、莊垌堡地。民國初為鎮和一區。1941年為附城鄉、海北鄉、莊垌鄉、保寧鄉。電城的歷史就是電白的歷史!1950年12月縣治遷往水東鎮,但電城之名不改。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神電衛鐘鼓樓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鎮是座有著六百多年曆史的古城,建於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最早為神電衛,統轄高州、吳川、陽春、信宜、陽江五所,為當時粵西沿海規模宏大的海防要塞。成化三年(1467年)電白縣治遷來神電衛城,從此衛、縣同治一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廢神電衛。1950年12月電白縣治遷往水東鎮。神電衛作為海防要塞和縣治,歷時556年,城內鐘鼓樓至今倖存。清康熙年間,知縣郭指南重修。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知縣蔣善功再作修葺,民國期間也曾有過修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鐘鼓樓曾被電城供銷社用作膳堂飯店,對外經營餐飲。其時鐘鼓樓的古鐵鐘還存在,公社化期間,被抬走砸爛投進了鍊鐵爐。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鐘鼓樓為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三層城樓式建築,通高13.1米,佔地面積340平方米。底層中為石砌券拱門洞,高4.1米,寬4.25米,洞縱深15.2米。洞門上方嵌橫額“雲門”石匾,書法蒼勁。城臺上兩層樓閣高聳,懸山頂,灰雕脊,重簷斗拱,畫棟迴廊,紅牆碧瓦,典雅古樸,氣勢恢宏。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插栱出挑,簷檁下墊著一駝鐓,這倒是一有趣之處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上層樑架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博古樑架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簡單的樓梯上上層空間

在中國古代,鐘鼓樓是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鐘樓和鼓樓的合稱。而電城鎮的鐘鼓樓,卻是鍾和鼓存於一樓。據說它的功能不僅僅限於報時,每遇海盜倭寇擾城,即鳴鐘擊鼓以示警,召喚城中軍民防災禦敵。國內僅存的鐘鼓樓屈指可數,明代建的有北京鐘鼓樓、西安鐘鼓樓、瀘州鐘鼓樓、安陽鐘鼓樓等,

電城鐘鼓樓為茂名市僅存的明代鐘鼓樓。

登電城鐘鼓樓記

歲值共和甲午年仲秋,餘自瓊北渡尋根電城。緣鐘鼓樓外四方罫徙行,覨有南椰繞城而立,聳天開雲五丈餘餘。餘詫而異曰:此不愧粵西椰城也。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鐘鼓樓據電城十字罫口,高三層約四丈。樓下拱門開摦丈三,高丈二,深四丈有五。天啟丁卯年,為內拒海賊外抗倭寇,乃建烽火臺廿四座,其鐘鼓樓居其之首。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餘拾步攆階而上,但見樓中有閣,重簷斗拱氣勢恢宏。扇門浮雕鬼斧神工,屋子院落俱顯典雅古樸,花草樹木皆栩栩如真,人物神采竟呼之欲出。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三英戰呂布”和“三顧茅廬”

然木雕屏風殘中有缺,浮刻扇門裂顯絲紋。使手輕搓其面,但見柴杇末指,皆為日曝雨渥所致也。環顧斑駁赤牆,有榕破壁落跡,漫欄展枝鋪翠,遮了些許褪色硃紅。獨琉璃綠瓦飛簷,未改一成不變釉色。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在南面的廊外是廢棄的柱礎,遠大於現在清末的柱礎

南廊外遺礑磘四基,下方上圓。側留石器二三,漏砣欹角,石磘相敧。明建清修,故而格調取捨則必相異。明乃拒賊抗倭,簡而致高。清為顯達懷古,刻痕雕木,撰書鐫石,盡顯一代斯文。

城中有叄盈摩徒,指樓言之鑿鑿曰:共和初年,彪麾下參隨登斯樓,指四野南下渡瓊伐潰,遣兵卒徙步五百里直奔雷地。敵酋薛嶽雖車大炮曰:伯陵防線牢不可破!而實乃做困獸狀禦敵也。千帆競發時,岳飛戰鼓棄於文邑土苑,終無覓處。自此,華夏之武穆精神無存矣。

然瓊臺乃彈丸之嶼,安能負嵎?而罾罟漏魚,必惶而潛遁。傳彪欲不戰而驅人之兵,故不做困獸之鬥,而史稱其乃怠軍也。故彪後改秉性,山呼讚頌仍死於非命。

餘仰天長嗟:天子欲成事,好百臣同謀。君王獨坐朝,若恃才必亡;血濺沙場者,英雄有功無過。樂享天下者,屈膝加媚言也。嗚呼,自古舔血功名,常有冥鬼索命。從來疆場殺戮,終無幾人得善終。

鐘鼓樓上,餘憑欄放目眽處:唯睋有行人熙熙攘攘往來兮...

哀哉!倭寇雖逐,後患未止。斯樓猶在,前恥誰憶?

電城依山傍海,海岸線36公里,水陸交通發達,325國道和新港大道貫穿全境,商貿物流業發達,素有"粵西商埠"美譽。
電城海洋、礦產資源得天獨厚,農業盛產糧食、花生、蓮藕,海產波浪魚、毛蝦、牡蠣、對蝦、海膽等。境內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隋朝譙國夫人冼氏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朝古建築鐘鼓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嚴家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朝廉政清官"羅城井"、宋皇敕封忠烈候黃十九公墓、北帝宮。自然風光旖旎,擁有電白舊八景中的莊山碧嶂、蓮嶺清屏、石龜伏壑 , 還有山兜聖境、蓮峰觀濤、沙尾銀灘等景點。電城是廣東中心鎮,全國千強鎮之一!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莊山眺望古城

電城風光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古城新貌

卷首曲


有一段時間,小城的人們喜歡唱這支歌:


小城故事多,

充滿喜和樂,

若是你到小城來,

收穫特別多。


看的看,

說的說,

小城故事真不錯,

請你的朋友一起來,

小城來作客

——《小城故事》


踏著小城走過的腳跡,來追尋小城舊事,這座可愛的小城,不但有喜和樂,而且還有苦難,還有哀愁,還有傷痛。

舊時的小城,另有一支難以忘懷的歌。現今七十歲以上的老太婆,都會唱,這就是海方歌謠的《怨嘆調》:


斬繒就斬繒,

莫斬膠丁叢,

留給膠丁生幼籽呵,

十惡年垌救窮人!


小城南門頭外二里之遙便是海。那廣闊的灘塗,長滿了當地人叫做“膠丁樹”的灌木。樹下,是魚蝦產卵繁殖的好去處,樹上,每年都結著密密麻麻的苦味膠丁籽,這是田垌歉收時的饑荒之年窮人們用以活命的食糧。


遼闊的灘塗上,窮人們用竹子一排排插下去,一圈圈地圍起,拉上矮矮的網,便是“繒”。漲潮時,魚蝦隨著潮水進了繒,退潮後,就撐著小艇去打撈魚蝦,運氣好時,收穫頗豐。地主惡霸看到這是一條好財路,便不時地命令家丁惡棍砍碎繒網,搶走魚蝦,霸佔灘塗。於是,小城便有了海方歌謠《怨嘆調》。一年年,一代代,唱著,唱著……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海邊世代辛勤勞作的漁民


人到老時,越是想念故鄉,往往魂牽夢繞,鄉愁難遣。經歷了八十多個春秋來寫《小城舊事》,便是最明顯的印證。

只要躺在床上,閉起眼睛,小城舊事便來“過電影”。那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城牆,那肅穆地高聳著的鐘鼓樓,那整整齊齊的沿街騎樓,那熱鬧非凡的十字街口,那狹小的街道正中的三條石板鋪成的街心路,那迷人的孔聖人廟宇旁的聖殿坡,那帶著濃郁神秘感的城隍廟,那永遠令人難以忘懷的新年龍騰鳳舞、魚戲獅遊,那全城轟動的廟會和孩子們留連忘返的“戲場腳”,那七夕乞巧之夜的家家擺“公仔”、戶戶育豆芽,那讓外地人為之傾倒的特色美味“蠔仔炸”、“魚片炸”,那香噴噴的炒米餅、杏仁綠豆酥,那一群非常鮮活有趣的名人逸事,那鬼仔節的滿城火光,那抵抗疫病時的遊神驅鬼,那革命黨和無辜民眾的血洗街渠……都一一從眼前掠過。還有那,南門外大海潮起潮落時洶湧澎湃的濤聲,那北門外莊山上的潺潺流水聲,那鐘鼓樓頭司晨報夜的鐘鼓聲,那入夜後得得篤篤清脆而有韻致地敲打著街道鵝卵石的木屐聲,那小食攤上用瓷匙敲著瓷碗兒叫賣糖水芝麻糊聲,那關帝廟前踢毽子的喝彩聲,那孩子們跳蓮花、做牛腳踢遊戲的歡笑聲,那婦女們悽惋的嘆歌聲,那東街區老十家的狼狗群的狂吠聲,那西街巨昌茶樓夥計的喚唱茶點聲,那南街私塾的讀書聲,那北街玄天宮發射紙紮火箭的鳴嘯聲;還有那,日本兵入侵時的槍炮聲,那熱血青年要自強求解放的吶喊聲……都一一從耳畔響起。


唉,我的小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坐船去北蝦,娶個老婆回電城

遠去的城牆(吳兆奇)


城牆是小城的驕傲。如果放在三、四百年以前,城牆絕對是一幅美麗的油畫。兩人高的石牆腳,莊嚴肅穆而堅固。“城牆磚”是特製的大火磚,規定長一尺八寸,高六寸,砌起來一溜平整,顯出泛紫色的牆身,華麗而沉實。城牆有東西南北四門,都各有名號,東門為“承恩”,西門為“武安”,南門稱“永寧”,北門稱“長樂”,都是館閣體的手筆。門洞側牆上都有神龕,兩員保護神端坐其中,又威武又慈祥地監視著出入行人。厚厚的城門上打了八八六十四顆碗口般大的釘。關了城門就閘上橫橫的大閂。這般美麗的城牆,配上流水淙淙的護城河,把整個小城安置在綠水的圍護之中。加以揹負“荘山挺秀”,面臨“蓮海流長”。小城人都說是高明的“國手”,才能選擇和造就了這樣美好的風水寶地。

我在八、九歲的時候,最喜歡同幾位小鬼頭仔爬上城牆頂去玩走馬賽跑,到城牆腳的露兜叢中去抓那好鬥的小蟲“露兜虎”,比賽誰的虎能鬥贏。可是,那時已是中華民國時期,城牆已發生了大變故,城垛已經逐漸崩潰,牆面已經長滿了青苔,牆磚已經逐漸破損,牆腳已經荊棘橫生,護城河已經漸漸變成一堆堆的悽悽的荒草。很明顯,城牆已經衰落了,小城也已老態龍鍾。那個時候,日本帝國者的鐵蹄已經踏殘了大半個中國,這座遠在南海之濱的小城,也常常遭到敵機的狂轟濫炸。每當鐘鼓樓上的警報嗚嗚響起,人們就要擁擠著湧出城門,到田野去尋找可逃命的樹叢、小村。這時,已經很明顯,城牆變成了全城人避難的障礙。從來不關心人民的國民政府,忽起“為民之心”,很快征夫將城牆拆掉。矗立了六百多年的城牆,終於倒在了自己人的手上。

城牆蕩然無存,遺留下一堆堆殘土,“田”字形的小城,只剩下一個“十”字,似一位軀體不全的老者。小城的人們,只得用惋惜的心,去憑弔這發生在八十年前的往事。


充滿魅力的城牆已經遠去,留下的是一串回憶,一串思念……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此城牆照片僅作參考

騎樓(張慧謀)
騎樓是小城的耳朵。聽風,聽雨,聽古樓的晨鐘暮鼓。
  六百餘年,騎樓老了,終於累了,不懂它價值的昏官,把它拆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城耳朵還在,騎樓還在。舊是舊了,老是老了,但還能聽風,聽雨,行人。
  拆它的時候,居民反對,反對則無果,騎樓拆了,小城沒了耳朵。

  沒了耳朵,小城聾了,不健全了,再也聽不到風聲,雨聲,人聲。
  那時的小城多好!有耳朵的小城多好!小時跟大人去趁城,都是屁顛屁顛的跟在大人身後,從騎樓下走過。小街上多大的太陽,多密的雨,也曬不著人,淋不著人。
  騎樓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從門邊兒伸出來,有廊柱,有拱頂。騎樓下一些人家還開著小店鋪,鋪面上擺著各式各樣的商品,有吃的、用的、玩的,總之小城人想買的東西,騎樓底下的小店鋪裡都有售。
  打銀鋪,藥房,染衣鋪,米鋪,糖水鋪,總之你想到的,這騎樓底下都給你供上了。
  記得小時候去上學,早上,整座小城的小街上,是空的,小城的耳朵騎樓也是空的。偶有一個鄉下的收尿人挑著尿桶走過,小城才有點生氣,有了動感。賣尿呵!賣尿呵!收尿人的聲音拉得很長、很悠遠。
  至深夜,小城全靜下來了,黑下來了,路燈熄了,家家戶戶的燈火也熄了,小吃店糖水鋪也打烊了,小城也就徹底地安靜下來了,人們也安睡入夢了。
  而小城的耳朵騎樓依然醒著。它在聽風,聽雨,聽蟲子叫,聽南門外的海浪聲……(張慧謀)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神電衛騎樓

城河(張慧謀)
城河,即護城河。
城河環繞小城四周,水是活水,清澈見底,水裡的水草,魚蝦,瓦礫,磚頭,一目瞭然。
城河隨城而成,始於明,六百餘年曆史。有篇古文曾這樣記載護城河:一京城來小城履職的官員,時值盛夏,每日公務回到家中,隨從都會失蹤一些時間。他疑惑,一日,他暗地裡跟蹤隨從來到護城河邊,原來隨從是來這裡偷窺當地人洗澡。在城河裡洗澡的不僅有男人,還有女人。京官也覺得奇異,南蠻之地的一個邊陲小城,人們的開明程度,遠比京城的人超前得多,男女竟然可以同河而浴?

這種同河而浴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即便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男女同河而浴,也並不鮮見。
夏天,來城河洗身的多是城裡人,有男有女。男女雖同河而浴,卻有區分,女人總會找個隱蔽處,遠遠地隔著男人,而且不裸身,都穿著一身薄衣下水。
那時的城河,確是道風景。傍著城邊的岸上,種著葵樹,對岸是竹林,一河兩岸常青常綠,即便冬季,也是綠油油一片。
每年歲末,城河必放水清底,生產隊的人將河床裡的淤泥,搬到岸邊,晾乾曬乾了,挑到田裡當農家肥料用。而我們小孩,則在這個時候到河床裡摸魚抓蝦,採蚌貝,大的蚌貝比大人的巴掌還大。
護城河邊有片坡地,除了生產隊種花生種番蒔的公用地,還有部分是農民的自留地。我家也有自留地在護城河邊上,夏天種綠豆、飯豆和豆角,冬季種蘿蔔、芥菜,或蔥蒜。後來不種了,地也荒在那裡,再後來一戶人家借來種蔬菜。早些年偶會回鄉下小住,娘每個清早都會到菜地上散步,順便與菜地收蔬菜的買把青菜回家。
近幾年,城河多半填了建房子,僅存不多的幾段河床,長期不清淤,也淺了,滿河床都是水浮蓮,開花時,整段河床都是紫藍色的花。但這樣的景觀,恐怕也維持不了多久,到了這個時候,護城河也名存實亡了。(張慧謀)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神電衛城池圖解

洗腳塘
以前電城有城牆和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一口水塘,名字都叫洗腳塘。為什麼起的名字那麼怪呢?因為以前城外的農民窮,沒進城時不捨得穿鞋,一般都是到了城門口了再到這些水塘裡洗腳穿鞋進城,所以這些水塘就有了這個名字。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洗腳塘

電城海邊風光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夕陽

沙豆子,電城爵山一小漁村。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漁民

趕海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來海

滿載而歸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蓮峰觀濤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潮起潮落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莊山碧嶂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神電風光(吳兆奇)


小城歷史上有過長長的輝煌時期。七百年前,這裡還是一塊叫做“白石坡”的荒丘,由於它處於控南海守一方的地位,明朝的皇帝便在這裡設置了“神電衛”。

史載,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命令在京師和各要塞地方都設“衛”。每個衛屯駐軍隊約五千六百人,轄護著幾個府,衛的直接上級是“都”,屬省級;衛的直屬下級是所,駐軍一千一百二十人,因此,叫做“千戶所”,再下就是“百戶所”,駐軍一百二十人。那時廣東有十五個衛(舊縣誌說二十四衛),神電衛的轄護地是陽江、高州、信宜、吳川、電白等。

公元一千三百九十四年,都指揮花茂,向朝廷奏請建築神電衛城,於是委派了惠州指揮和千總張貞監工,夯土建成了土城牆,自此,小城呱呱落地。白石坡也就進入了歷史視角。

到了小城十五歲時,便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朱棣的永樂七年,公元一千四百零九年,小城面貌發生了一次大變化,歷史上稱做“甃以磚石”,土牆變成了石腳磚身的新城,而且,城牆有了固定的規制。有一個翔實的資料,請看:“計六百四十步,周長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為門四,上各有樓,敵樓四個,角樓四個,窩鋪四十二”。這時,小城已是神氣十足的軍事重地。他的正南、東南、西南有炮樓八處,大炮五十九位,還有碉樓、要隘訊守多處和兵船快艇,以小城為指揮中心。風光的小城,便作為邊防要塞,用炮臺做眼睛,傲視著粵西沿海,守護著祖國的西南一隅。

時間向前推移,到了公元一千四百六十七年,明朝的第十代皇帝——憲宗朱見深的成化三年,把電白縣城遷移神電衛城。為什麼電白縣城要遷到神電衛?說來話長。

電白縣誌記載:巡撫都御韓雍奏議稱“高州府電白縣城內居民僅三五十家,瘴癘毒甚,歲調守官軍十亡四五,損軍費糧,其所德善、上下保寧三鄉皆濱於海,而神電衛城適當縣中,請以電白縣移神電衛城”。可見,電白縣城原來在高州(史載即今長坡)。那個地方本屬山區,不僅自然條件惡劣,而且山寇瑤民不斷作亂。電白縣誌就有記載:“正統十三年(1448)山寇攻破電白縣城,燒燬廨舍,殺掠軍民”。“天順三年(1459)廣西瑤民暴亂,侵入高州境,群眾挈家小赴府城逃避。”“成化元年(1463)廣西瑤民作亂,夜陷高州電白城……瑤寇遍掠居民,並擄走官吏人等……劫掠公私財物無數,逗留城中三月始退走”。由此可見,這個電白縣城,再也站不住腳了。朝廷便於成化三年(1467)九月將電白縣治遷於神電衛城,其實,是電白縣與神電衛同治。電白縣衙就建在神電衛的衛署左邊。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小巧玲瓏不尋常(吳兆奇)


小小的十字街,不但衣、食、住、行、文、教、樂、醫、藥一應俱全,而且還有一定的行業序列;


東街多是雜貨鋪和山貨店,柴、米、油、鹽、醬、醋、茶、酒、米、紙、筆、硯,還有元寶、香燭、竹帽、蓑衣、掃把、鐵鍋、瓦煲、碗筷……


西街是一溜的“蘇杭店”和故衣鋪,經營著蘇、杭來的絲、綾、綢、緞和各地的棉、葛布匹、故衣及服飾。


南街多是美味作坊,製作和經營著炒米餅、馬拉糕、香腸、臘肉和出了名的金銀蕊、鴨腳包,這條街的中部,還有魚桁水產和肉菜市場,因此被稱之為香噴噴、臭腥腥一條街。


北街則多是水果、糖仔、榨油桁。十字街也有一些營售山珍海味的專號,冬菇、香蕈、蟲草、海參、魚翅、蝦米、蠔鼓、魷魚之類,交易也頗為頻繁。


十字街除了商鋪之處,間中也夾雜著一些居民住戶,有拖著木橫弄安著黑漆大門的富戶,也有開著破舊小木門的窮家。十字街側橫陳著許多小巷,住著各色各樣的居民,滲雜著魚龍珠目、書香地痞、秀士土豪、正人君子、嫖客賭徒、鴉片癮友、娼妓竊賊。


十字街最重要的地方,分佈著官署、衛署、佈政、按察、參將、守備、倉署……等等官僚機關,還有學官、教諭;書院、試院等種種教育機構,統統在皇帝老兒的控制下實施著有效的封建管治。到了最後一位皇帝宣統被革命黨人趕下龍廷,又被另一些變了相的革命黨人進行著不同名目的管治。


不要小覷這小小的十字街,它雖然很是狹窄,但卻有著冠冕堂皇的大名,東街叫做“承恩”,西街叫做“武安”,南街叫做“永寧”,北街叫做“長樂”,都是向皇帝注了冊的,用斗大的字刻在四門的城樓上。


由於它的地理位置的特殊優越,它曾經一度成為南國的交通中心要道,上廣肇,下雷瓊,入高化,赴南洋,這是必經之地。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著蘇、杭、滬、京、津、穗、瓊、川、康、藏的許許多多客戶和商號。


更重要的是方圓百里的幾十萬鄉下人,都常常在這裡進進出出。在正常的時局下,十字街商人最喜歡貼的對子:“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是兩句大實話。



它具有一種十分特別的因素:無論是圩市“一、四、七”,還有“二、五、八”或者“三、六、九”,總是每日有圩,逢朝必市,人頭湧湧,人流如鯽,人聲如潮,好一派嶺南重鎮氣象。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一個人,放下任何羈絆,在電城雞籠山靜享落日的美好時分。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雞籠山渡輪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北山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鏡海晨暮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有三宮六廟一寺。北帝宮是茂名唯一一家。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廣東北帝廟分佈圖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冼夫人故里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冼夫人故里位於今廣東省電城山兜。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便出生和成長在這裡。冼太夫人的一生始終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歷經梁、陳、隋三朝,所建立的歷史功績在世界上的女性中都是極為罕見的。周恩來總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江澤民主席盛讚她為“我輩及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冼太夫人故里遺址、山兜墓城遺址、娘娘廟等古蹟雖經1400多年滄桑變化,仍歷歷在目,其中“譙國夫人冼氏墓”、“娘娘廟”被評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珍貴的文物旅遊資源。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娘娘廟始建於冼夫人歿後(夫人歿於隋仁壽二年)不久的某個時期,其外牆底層用不規則的石塊壘成,上一層厚磚屬唐宋之物,明清以後多次修建。紀念冼太夫人的廟,在國內北自丹東,西南至貴州都有,各地的廟名也不一,但只有冼太夫人故里這間是唯一稱作“娘娘廟”的。據說“娘娘”是母家對出嫁了的而又有功績、身份顯赫的女性的稱呼,可能因為冼夫人是本家鄉人,故鄉親沿襲跟血親稱呼的傳統禮規而定此名。解放前,山兜周圍十數村莊的居民,逢年過節,或是有事請求神靈保佑、解難者,紛紛前來叩拜,暮鼓晨鐘,香火不絕。整座廟宇至今大體上仍保存了下來。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娘娘廟門前公園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黃十九墓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電城莊垌村委會莊垌嶺北麓。黃十九,高州巡檢,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宋帝昺航海避元兵至電城莊山,元兵追至,黃十九率軍民三千多人,勤王護駕抗擊元兵,英勇戰死。墓坐西向東,兩重護領,圓形墳丘,分墳頭、山手、前臺等,由護領至前臺全長28.5米,寬12米,中間立碑,上刻“皇宋敕封忠烈侯黃十九公墓”落款為清乾隆五十七年重立。該墓為研究南宋史、黃氏家族史和當地葬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作為革命遺址,嚴家祠成為電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茂名市人民政府公佈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教育,從娃娃抓起!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陽試院 坐落於電城東街,歷史悠久,創辦於清朝嘉慶二十三年,迄今已歷190年。後來改名電白一中,現名為‘電四中’,該校文化底蘊深厚,育人氛圍濃郁,為國家培養了一批 批優秀的人才:該校有4人獲高考單科狀元,2人被清華大學錄取,10人被中山大 學錄取,一大批學生被其他重點大學錄取;而原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楊紹森、廣東農發行副行長楊綠、清華大學博士楊小寶等均是該校學生。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楊小寶(右)

電城三寶~陳光宗、吳兆奇、陸孔堯。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起源於電城的高腳獅,曾代表廣東參加世博會。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的鰲魚舞,發源地在電城南門頭村和南街,每逢節日喜慶之時,鰲魚舞表演總會製造出人群集結的熱鬧場面。其道具形象很誇張,集龍首、魚身、葵尾於一體,用藤和竹篾扎制骨架,外貼紗紙後著色彩繪,並加上絨球閃片等裝飾,然後用一支竹或木棍立撐,鰲魚頭在下、尾向上,身長2米,體寬0.6米,棍長0.5米,重達7至9公斤。鰲魚雙角扎綵球飄帶,雄鰲金鱗紅尾紅鰭,雌鰲銀鱗綠尾綠鰭,舞蹈時腮蓋可開合,尾部可左右搖擺,造型美觀、獨特。鰲魚舞表演有固定套路,先由兩名擎珠人將鰲魚引帶登場,引珠與鰲魚互相配合,表演“出洞”、“覓食”、“吸水”、“降惡龍”、“交尾”、“跳龍門”等內容,並伴有多名男女演員身套魚蝦蚌等道具遊弋其間。表演者通過肩、臂、手、肘等操縱魚身做出揚俯、旋擺、口部開合等動作,將一幅“魚兒得水,遨遊風浪”潮騰魚歡的畫面呈現觀眾面前。鰲魚舞表演隊伍需 15至18人,八音鑼鼓伴奏,以打擊樂為主,嗩吶配曲,節奏強而有力,都是以歡快“牌子曲”為主,現主要傳承老藝人有潘蘭、梁亞松等。為傳承此民俗瑰寶,幾年前電城還組建了一支女子鰲魚舞隊。
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具有古城醇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質,至今仍為當地節日喜慶活動的保留節目。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婚慶、婚宴。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新式草坪婚禮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婚宴菜式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婚宴菜式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過年祭祖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年例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搶炮頭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殯葬文化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清明祭祖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食在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張慧謀 | 養出好胃口的小城



老家電城人嘴刁出了名,活到一定年紀,都活成了美食家。

先從蠔炸魚炸說起,早些年非煎粑全魚炸不吃。吃也不是隨時隨地吃到。煎粑全有兩個檔口,白天在菜市,夜裡在十字街口。無論在哪,生意都好得很,吃客常常圍一圈,蹲著的,站著的,目光都瞪著沸騰冒泡的油鍋,煎粑全卻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左手提勺,右手拿長筷,魚炸熟一塊撈一塊上來,吃客再急,也不敢吭聲。誰說了半句不滿意的話,煎粑全看也不看一眼,不鹹不淡說,等不及去隔離檔吃。

隔離確有炸蠔炸魚的,但生意都不熱鬧,唯獨煎粑全生意紅紅火火。

近些年有所改觀,城裡蠔炸魚炸檔口照開,且越來越多。關鍵不是檔口多,而是他們都有競爭意識,求生存,儘量把口味調對小城人的胃口,這麼一來,煎粑全稍稍感到壓力,除了他的魚炸好吃,其他檔口的也不差。因此有人說,某某家也不錯,不比煎粑全差。儘管如此,煎粑全檔口照樣有人氣,畢竟他有“小城第一神鍋”江湖地位,吃客還是認他的居多。

再說糖水鋪,小城人夜宵必不可缺的地方。過去從鐘鼓樓下到南街半條街,就有好幾家,生意都非常好。小時父親帶我去的那家糖水鋪,就在鐘鼓樓下拱洞門邊,也算是小城為數不多的老字號了。

前些年為某刊物做個小城美食欄目,幾乎走遍小城四街,還去了幾回菜市魚行。一晚,經朋友推薦,來了南街八十七號糖水鋪。八十七號是這戶人家門牌,於是就以門牌號作為店名。門面很小,臨街擺著一溜大大小小的裝各種糖水甜品的鈦煲,算了一下,約有十多個品種,湯圓、綠豆沙、紅豆沙、黑糯米、小麥、西米、海菜、大薯、杏仁露等等甜品,都是家傳手藝製作,加上選料好,物美價廉,店裡面擺的十張八張小長桌,常常座無虛席。


這家糖水鋪還佔了個好地利,距離城中那座明代建築鐘鼓樓,不過百米,夜色漆黑,燈火朦朧,從八十七號糖水鋪看過去,古色古香,有種時空穿越感,所以每回老家,必來這家糖水鋪吃地道風味甜品,有時吃碗大薯糖水,或綠豆沙,這兩樣都是兒時味道,兒時記憶。關鍵是站在街邊靜靜觀望星光下夜色裡的鐘鼓樓,那感覺彷彿回到明朝的老街老巷裡。

後來給這家糖水鋪寫了篇小文配圖發,生意更紅火了。非我這篇小文有多大影響力,而是這家百年老字號糖水鋪,沒人寫過它,一寫一發表,就成了小城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事實上,八十七號糖水鋪的甜品,味道確實好,加上主人家熱情大方,那就更加好了。

說起電城小吃,閉上眼數也數不過來,多著呢。有次帶了一幫外地朋友回電城,晚上,一路沿著街燈走,臨街兩邊各色各樣小吃,讓你顧了這家,顧不上下家。外地朋友說,別說吃過,有些聽也沒聽過。比如“煎粑殼”,叫法很土,但確實其味妙不可言。蔥花,生蠔,加上佐料,倒進調好的米粉糊裡,抖勻,再用鐵絲勺子舀上來,放到油鍋裡炸,皮色略泛金黃,上鍋,咬一口,外脆內松,鮮蠔蔥花味濃郁,舌尖生津,清香可口,讓你吃了呆在原地不想走。

還有“豆丁”、“蛤撈葉燕子籺”,這兩樣,在別的地方是不曾見過的。豆丁要精工細作,先醃甜肉,所謂甜肉即肥豬肉,薄切片,用白砂糖醃數日,至肉片看上去晶瑩透明,方為合格。煮羹湯也很考究,用上好冰片糖、桔餅、冬瓜條等,細火煮成後,再下甜肉,裝進碗裡吃時,下一小撮炒好的花生,甜香脆爽俱全,也唯獨小城人,才有耐性去做這道甜品。因工序繁瑣,一般糖水鋪是吃不到的。

其次是蛤撈葉燕子籺,對於當下的小城人,就更是奢侈品了。過去菜市裡是有賣的,現時沒人經營了,非是工序繁瑣,而是成本高。餡以花蟹肉為主,現時,花蟹奇少,價錢昂貴,非一般人吃得起。這樣美食,恐怕要從小城人舌尖上消失了。

好胃口的小城人,買魚選肉,也是一流挑剔。先看魚眼,透不透亮,再看魚鰓,鮮不鮮紅,這兩樣確定沒問題,再問價錢。買肉呢,我不太懂,總之是挑三揀四。記得有次我娘去買豬肉,沒買到我父親中心意的,父親提起豬肉往門口沙地一扔,狠狠瞪我娘一眼。

不過,小城人的好胃口也不能怪它太刁,確實是小城這方水土造成的。一座方城背山靠海,加上幾百年前由江浙、福建、中原人帶來的飲食習慣,小城人的口味,確實與周邊圩鎮的人不一樣。菜偏甜,沒糖不炒菜。再一個,喜清淡,講究原汁原味,鮮魚鮮肉,鹽水是最佳的蘸料。大菜又有點像中原菜,豬羊蹄(這道菜叫法有點怪,明明是豬肉,卻叫羊蹄),下足調料,大塊蒸熟,筷子一挑,就能挾上一塊,入口即溶,那股濃香順著食道,溜進胃口。用小城人話說“好吃過鬼”。鬼究竟有多好吃,我搞不清楚。總之我覺得,“豬羊蹄”這道菜,肯定是來自中原。


城裡菜市、魚行各據一方,肉菜同行同市,魚蝦海鮮各自成行。菜市與周邊圩鎮菜市無大區別,魚行就不一樣。小城近海,海產特豐富,二月蝦蛄,三月頭鱸,四月血棍海鯉,五月六月沙魚白倉,總之不同季節,有不同魚類蝦類上市。魚市分早中晚,不同時段賣不同貨色。早市多是熟魚、熟蝦、熟蟹、熟章魚,總之賣的是熟貨。中市以釣口(淺海釣仔魚)為主,晚市以深海捕撈上來的大魚大蝦為主。這麼一個魚蝦堆積如山的魚行,小城人不挑肥揀瘦才怪。民國時,還有夜市,臨時魚行設在十字街口,連照在街口的月光都有海腥味。

好胃口是養出來的,得天時地利的小城人,吃,永遠放在首位。除了吃不完的風味美食,小城人還有一個雷打不動的標準,吃好,吃最好,吃不好寧可不吃,不吃好對不起自己胃口。

小城讓我依戀,讓我回歸,除了割捨不去的親情,再就是小城慣壞的胃口,隔三岔五來回百餘公里,無非是滿足自己的味蕾,味蕾也是一種鄉愁。有時回老家,從南門走段不短的路,逛菜市,鑽魚行,就算什麼都不買,也有一種滿足感。

即便買了什麼,賣給你的,又何止是你喜歡的某種東西?你買回來的,固然不完全是你想買的東西,還買回你被歲月扯遠的一絲牽掛。


己亥年十月十一 於小舍南窗下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的小吃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締造香甜世界的人(吳兆奇)


十字街有著許多值得稱道的人和事。說人,尤其是那些名不見經傳,不勾官結府,不攀權附貴,而是靠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立於天地之間的所謂下等人。


提起“糖水臨”、“糖水本”兄弟,可謂是無人不知、婦孺皆曉的名人。他們憑著一套好手藝,締造著十字街口的香甜世界。他倆的得意之作,是大薯籽仔、芝麻糊和打藕粉膏。


白天入村向農民收購扳藤鑽地的鮮大薯,回來立馬用石碾磨成漿,然後調和著一定比例的香油粘米粉,強力搓捏成一碗碗的作料,灑上炒芝麻,之後,用土糖寮製作的紅片糖,煮沸一大鍋糖水,準備停當,晚飯用過,即挑起糖水擔,進入十字街口他們擺賣的攤位。


說起這攤位,正是他們做生意的理想王國。因為,樓上是日夜繁忙的麻雀館,臨街一層是沒門沒窗的騎樓底,這正好是不必納稅的場所,日長月久,便成了他倆的不爭之地。


每當他們進入攤位,擺設停當,生起火來,傾刻糖水沸得白熱,便食起瓷匙和瓷碗,敲擊出嘀嘀噹噹的叫賣調。那麼三幾下,大人小孩便不斷地圍攏過來。


看到人圈漸大,人氣漸濃,即端起準備好的作料,用湯匙居高臨下地一點點刮進鍋中,那動作被觀眾喻為“天女散花”,一瞬間,拿了長勺子向鍋面一搪,密集的小籽仔便浮了上來打著漩渦,只見那一顆顆籽仔都是中間圓脹兩頭尖,整齊劃一得竟似機器壓出來的一模一樣。這時,吃客們的小銅錢就不斷地掉進他倆的木箱子裡。


每到夜半時分,還有樓上的麻雀友不停地吊下盛了銅錢的小筐,把一碗碗糖水拉上去。這兄弟二人,不僅大薯籽仔是他們的拿手好戲,精製芝麻糊也是技高一籌,總是比別人做的顯得香膩油滑,尤其是那打藕粉膏的功夫,更是他們的成名之作,只見他倆在小碗裡調好生藕粉之後,左手捧碗,右手高高地提起噴著熱氣的長咀壺,將一百度以上的白糖水向碗中衝下去,然後用瓷匙使勁地、急速地攪動,只要十秒鐘,便可用瓷匙把一碗熟藕粉膏懸空粘起,這個動作,觀眾也給了一個美號,叫做“福鼠飛天”。


隨後,再以三個手指抓著事先煮開了花的薏仁和茨實向碗中一撒,便成了香甜可口的上品。這打藕粉膏的傑作,竟似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雜耍,從而博得看客們一陣陣掌聲。


由於臨哥和本哥這一手絕活,到他們的糖水攤前,又有好聽的,又有好看的,又有好吃的,所以二三十年來,每晚總是賣得鍋空缽淨,哼著“得勝令”收攤返家。


“糖水臨”、“糖水本”之外,十字街還有兩位十分了得的人物“魚炸成”和“蠔炸盛”。多少年來,小城十字街的美食,首推鮮魚炸和鮮蠔炸。偶然一次吃,嘴角永留香,因而聞名遐邇,內外稱譽。這兩位祖傳“炸手”是行內的領軍人物。


據推介,他們的秘訣,在於只求色、香、脆,不求賺大利。他們忠於祖傳,處處認真,炸前、炸中、炸後層層做到絕好。開火之前,魚料必選上等新鮮麻膠鱔,蠔料必選負有盛譽的蓮頭蠔,漂洗後放進通花竹筐中晾去餘水。


粉料,必用自篩的上等香油粘米粉,放進沙缽裡慢慢兌水調至適用的稠度,然後加入早已制好的熟粉,攪拌成熟生參半的粉漿,用勺子舀起高舉平胸,讓其慢慢下瀉,檢驗確認成了“老鼠尾”,才算達標。


再說用油,必是頭次投炸的靚花生油。用鍋,必要一早清洗抹乾,不允許有半滴生水。油下鍋猛火燒滾,然後用尺五寸長的竹筷將魚夾進粉漿裡(蠔用勺)漿勻,夾進油鍋再補上邊粉,文火炸至熟透,夾出放在鍋面的鐵絲網上瀝乾餘油,這樣做出來的貨色是絕對的嫩黃、外脆、裡軟、鮮香、色味俱勝。


成叔和盛叔不但有一手好炸藝,而且還有一套獨特的吃經:“矮腳條凳蹲貓身,小瓦煲兒白酒嘗;微溫慢嚼享真味,脆粉魚蠔嘴留香。”這種吃法,才是懂得特色的享受。


難怪有人說,十字街承傳著特色吃文化。四面八方的一些人來到十字街,都是為了嚐嚐“炸”。從這種勢頭來看,這香噴噴的“炸”肯定會永世炸下去,而不會進入博物館。


市井深處道風情


熟知十字街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陶醉於這裡的“四最”:

這第一“最”,就是在北街外十里的山兜丁村,一千四百多年前誕生了“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嶺南聖母冼夫人,這是十字街人的“最驕傲”。後世人祀奉她的“娘娘廟”和“隋譙國夫人冼氏墓”都在她的故里。


國家文物考古機構的專家們的多次考古發現,震撼著嶺南甚至全國。一個推動著嶺南俚、漢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時期在這裡出現,輝煌的冼夫人文化在這裡發祥。長樂街的冼夫人廟,是歷代官祭的重要場所。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十字街更是人頭湧動,熱鬧得很,因為城裡城外的許多人成群結隊去參加丁村的“鄉儺”,向冼夫人祈求賜予一年的平安和福澤,同時瞻仰這位劃時代女英雄菩薩的姿容。十字街人都有一句驕傲得了不得的話:“我是冼夫人的同鄉。”


這第二“最”,就是演繹著十字街歷史文化沉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舞蹈,這是十字街人的“最興奮”。不知上溯到哪朝哪代,東街的“雙鳳展翅,百鳥朝凰”,西街的“金龍奪珠,神采飛揚”,南街的“雙鰲戲海,水族騰歡”,北街的“醒獅獻瑞,精武雄風”,簡直令小城百十年來沉浸在如醉如痴的境界。


逢年過節,十字街都是鑼鼓喧天,嗩吶長鳴,鞭炮震耳,歡聲雷動,人山人海,水洩不通。要過年了,十字街總是沉浸在興奮的日日夜夜之中。從新年初二起,街裡街外的農、工、商、學、兵都不期而然地湧上街頭,或者做公幹,或者當看客,一直興奮到元宵的鬧花燈,足足要鬧騰半個月。


如果從錦芳紙紮店造龍扎鳳的準備到民間的排練,要連續費上半年的功夫。這鳳舞龍騰、魚戲獅歡的時節,對於十字街人來說,十足是一年之中的逛歡之役。


為了要彰顯一下門庭光彩,富足一點的人家,門面大一點的商號,都札著長竹竿,掛上幾千頭的鞭炮,在樓上拄起紅包彩禮和青菜,門口擺設著方桌、條凳、茶水、等候著舞獅隊的到來;隨著驚天動地的擂鼓和扣人心魄的鑼鈸,醒獅順次舞了過來,看熱鬧的大人小孩子立即聚攏,將主家門口團團包圍起來,街道馬上被磨肩擦背磕磕撞撞的層層人牆所佔據。


每到這一陣子,無論是“尚武堂”還是“精武堂”的隊伍,都必須舞完所有的套路,最後用大藤牌一層層地疊起羅漢人梯,獅子奮勇舞上頂端,張開大口吞掉樓臺所懸的彩禮,吐出被咬碎的青菜,踏著人梯下來,獅舞逐告勝利結束。


之後,武術隊還要刀、槍、劍、戟地大打一番中國功夫,向主家行過拱手禮後,又擂著大鼓雄糾糾氣昂昂地舞到下一戶主家。其他三種舞蹈,也各自選擇著歡迎他們的主家,按著一定的程序完成著傳統承傳下來的整套技藝。


其中看客最為踴躍的是東街的“百鳥朝凰”,艱苦而靈巧的兩位舞鳳人頂戴著頭高三尺、翼長三尺、尾長三尺、周身閃著金光的巨鳳,惟妙惟肖地表演著“鳳求凰”,半個鐘點後,鷹、鸞、鶯、鵲、鶴、鳩、雀等好幾十只飛鳥,各自做著頗有特色的飛翔、嬉戲、覓食等等諸多動作,之後,隨著“歌舞昇平”的樂曲,交織成“天下太平”四個大字,主家最後燃起鞭炮,拿出賞錢大紅包,散發了餅乾、糖果,圍觀的看客感到心滿意足,留下滿面笑容,再到別家去欣賞龍騰魚躍。


就這樣,連續十多天,十字街夜以繼日,人不思睡,馬不停蹄,城外幾十裡的人們,洶湧入城,盡情歡樂。這當兒,親戚盈庭,朋友歡聚,商品速流,銀錢快轉,生意興隆,皆大歡喜,鑼鼓聲、管絃聲、炮竹聲以及滿街的炮紙屑、遍地的垃圾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中樞,整個十字街沉浸在高度的興奮之中。


這第三個“最”,就是歷史悠久而非常普及的神文化,這是十字街人的“最堂皇”。圍繞著十字街的東、西、南、北,分佈著三宮六廟,祀奉齊天大聖的猴王宮、祀奉媽祖的天后宮、祀奉北方之神的玄天宮、祀奉嶺南聖母的冼太廟、祀奉關公的關帝廟、祀奉司財之神的康王廟、祀奉盤古之神的石古廟、祀奉司水之神的臨水廟、祀奉十殿閻王的城隍廟。


十字街的這若干廟宇,絕大部分無不是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斗拱璃脊,殿宇軒昂。除了這些講究排場的主要神祗之外,十字街的男女,還敬供著魁星、華光、哪吒、二郎、天師甚至灶君、床頭神、豬圈神、雞欄神,還有各家各戶的列祖列宗之神。


北街外莊山寺的如來、文殊、普賢、彌勒、觀音、韋陀,是佛,東街的文廟孔子,是聖,不是神。十字街人對於神、佛、聖的概念明確不過的。那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神威網絡,庇護著十字街人的榮華富貴,福壽康寧,實施著人神一體,天人合一,同樂共榮的大統一戰線。


平時都香火旺盛,年節更熾;如果遇著神誕,那種隆重,要慢慢細說,才能道出其七八。這些廟宇之中,關公是頗受人普遍敬奉的。人們生男孩,都要備齊三牲酒禮去“契名”,就是用“關”字作為給兒子起名的字首,因此,十字街很多人都有“關某”的小名,表明自己是關公的契仔契孫,以求得到他老人家的額外關照。


當然,這其中立志承傳他的忠肝義膽的,也不乏人。如果生了女孩,是沒有這種福份的。


廟宇之中最使人發生興趣的,是城隍廟。它的殿宇最大,佔地最多,內容最豐富。因為十殿閻羅王要擺開一整套陰間地府的架勢,他們掌管著陽間人們的生死,“閻王要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他們又掌管著人們來生的輪迴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報,時辰一到,一切都報。”


這些陰陽相關的事兒,都要塑成一套套栩栩如生的人鬼相。陰間的訟獄、獎懲、報應、輪迴,都一律在每座殿中的鐵面閻王座前展開。無常、牛頭、馬面、判官、鬼卒提著鎖鏈,舉著刑具,捧著冊簿,施行著閻羅的判令。


岳飛屈死風波亭,在地府告了秦檜夫婦一狀,閻王一聲令下,牛頭、馬面便用長長的鐵鏈將這對狗男女的鬼體鎖起,然後以酷刑鉤舌頭、倒拉鋸、過油鍋,給岳飛一個說法。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後,到了陰曹狀告李甲負情,閻王便命鬼卒鎖了薄情郎到輪迴殿,判他下世做被閹的公豬,永世孤老不是幸母豬。


還有在世時身為孝子,死後被閻王表彰,輪迴出去投胎,長大後當了狀元郎。在世時打罵父母,死後在陰曹地府被閻王判打屁股、吊十字,投生世上做小魚小蝦被大魚吞吃。


今生做官清正廉明,為民造福,來生做人,福祿壽三星拱照。今生殺人放火,來生做豬做雞被人宰殺。真是地網恢恢,絲毫不爽。城隍廟的公正、公開、公平,孩子看了痛快,大人看了承教,好人看了得勵,壞人看了受撻。凡是到過城隍廟的人,保管他對於積德和缺德會有深切的領悟,永世都將梗芥於心。


這第四“最”,就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特產“大碌竹”的擁有,這是十字街人的“最受用”。“家家有條水煙筒,人人都愛大碌竹,省魚省肉不要緊,沒有乾飯喝糜粥”。


可見,大碌竹在人們生活中地位的重要,吃稀粥不要緊,沒有水煙筒是萬萬不行的。十字街裡平日都可以見到有人在製造這種重要的器具;選了上好的石竹四節長短,用燒紅的小鐵棒將竹節搪通,然後安上四寸長的小竹管作菸嘴,注入適量的清水,用心的人還在煙筒口和菸嘴上鑲著銅匝,以求美觀和耐用。


平日家居或款待客人,在菸嘴上按了菸絲,用火一點,嘴巴緊貼著煙筒口,吧咂吧咂輕輕地吸吮,煙筒裡的水便發出咕嚕咕嚕的妙音,然後抬起頭呼一口氣,便有一股濃濃的煙霧伴著一種異香噴向前方,那種享受感、自在感頓時擴散於全身。這就是十字街人男、女、老的一種至高受用。


好奇心重的少年也會來試嘗其樂。因為它普及,日日都要供應菸絲,銷量極大,所以,十字街就開張了許多“熟煙鋪”。他們大量收購農民的菸葉,焙乾紮好,用刨子蘸了花生油把褐紅色的菸絲刨出,便叫做“熟煙”。開熟煙鋪的店家,都立了一條行規,允許人們前來享受而不得收費。


狡猾的老闆都特製了一根五尺長、五寸直徑的大碌竹煙筒,你要前來無償吸菸,便要爬上他特設的四尺高的梯凳,把嘴納入煙筒口,然而,那煙筒口大得簡直可以納入一個人的臉龐,所以,你要來吸菸也覺得嘴巴漏氣,難於吸吮。


但是,知難而進的還大有人在,前來享受無償待遇的人依然絡繹不絕。這種執著和頑強,可以說得上是十字街的一道風景線。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姑崇,當地人稱冼夫人為姑姑。傳說中冼夫人很崇尚這個小吃,故起名姑崇。電城以外的村野把它叫做糞箕炊,一種非常野蠻的叫法。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魚生粥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炒米餅,起源電城,當地叫乾糧餅。傳說中冼夫人打戰時的乾糧。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煎粄的一代宗師~全叔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的"特產"——香噴噴的"蠔煎粄"、"魚煎粄",就是一道讓人過口不忘的美食。可以說,無論是誰,要是到了電城,都要吃香脆爽口的"蠔、魚煎粄"。很多人不會煎粄兩字,就稱為"魚炸、蠔炸"。
   電城瀕臨大海,居民有吃魚的嗜好,並且講究烹調方法。煎粄,便是民間的一種美味小吃。
   煎粄的原料是鮮魚或蠔粒和米粉。米粉倒入一隻有釉底的圓缽裡,注入一些開水,稍為攪和,再加冷水,調成糊狀,以不稀不稠為好。此時,將花生油倒入灶面鐵鑊,燒水將油煮沸,用筷子夾來魚片/蠔粒往缽裡糊上米糊,入鑊油炸。在煎炸中,要將煎粄翻動,讓兩面都炸透,炸至淡黃色硬塊,便可起鑊,趁熱食之,尤為香脆。若是全用冷水調成米粉糊漿,炸成的 "蠔炸"、"魚炸",食之韌而不脆,味道也遜色幾分。
   電城附近的農村居民,每上電城做買賣,都要買吃三幾塊 "蠔炸"、"魚炸",嚐嚐滋味,才返回家去。有的嗜酒的鄉下人,他們到了電城,先買來幾兩米酒,往 "蠔炸"、"魚炸"攤旁邊蹲下,用 "蠔炸"、"魚炸"送酒,吃與喝都十分愜意。
   以往,冬天早上開市, "蠔炸"、"魚炸"攤檔開鑊炸 "蠔炸"、"魚炸"、"墨魚炸",很快圍上買吃的人群,儘管攤主手藝輕快,將炸熟的一塊塊"蠔炸"、"魚炸"、"墨魚炸",從鑊裡夾上來,也滿足不了垂涎食客的胃口。

   無論是何方客人,要是有機會到了電城,如沒有吃上"蠔炸"、"魚炸"、"墨魚炸",會成為一年憾事。享譽已久的電城"蠔炸"、"魚炸"、"墨魚炸",,如今已成茂名乃至為廣東各地賓館、餐廳、酒樓的桌上佳餚,受到四方食客的喜好。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的蔬果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水關蓮藕,天賜之物。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花生也是一絕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騎友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釣友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電城釣友

電城馬拉松跑友海邊晨跑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辛勤的漁民揚帆出海!


未通過審核,視頻無法播放


展望未來: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博賀灣大橋已通車,連接電城、博賀


茂名市結合《茂名濱海新區總體規劃2008-2020》及《茂名博賀東組團分區規劃2012-2030》對本規劃區的定位,以及“造深水大港、興現代產業、建濱海新城”的總體要求,確定博賀灣新城啟動區的定位為: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茂名濱海新區博賀東組團的啟動區,帶動電城鎮、服務新港區,實現港、產、城共融發展的新型產業新城和濱海生態新城。 [3]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介紹我的家鄉,濱海小城--電城

發展目標:

電白博賀灣新城作為濱海新區的重點發展區和起步區,緊緊圍繞建設物流樞紐、產業新城這個總目標,緊緊抓住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和科學發展這個主題,以創新投融資為基礎,以港口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建成國家南海健康體育避寒旅遊度假勝地、區域性物流中心和宜業宜居的生態新城,成為粵西集群效應強、生產規模大、產業鏈條長、發展水平高的現代臨港產業基地。


電城,你一旦長居在此,便會發現,

她的美,她的內涵,她的文化,

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

真的需要用一生慢慢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