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我也沒啥名氣,只是有個迷弟叫李白

世人皆知李白狂傲,他的粉絲古往今來不勝枚舉。然而,這顆歷史上閃耀的巨星也有偶像,那就是謝安。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年少便以清談出名,才華橫溢,風雅溫和。如果說嵇康是魏晉風骨的集大成者,那麼謝安便是魏晉風流的最佳詮釋。


小隱慕安石


謝安年少便驚才豔絕,頗受當時名士的推崇與賞識。


四歲時,晉朝權臣桓彝曾誇讚過謝安:“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王東海何許人也?就是被譽為“東晉初年第一名士”的王承,可見桓彝對謝安著實青睞有加。


弱冠時,謝安拜訪王蒙,與王蒙清談,其應對自如,談笑風生的態度令王蒙之子震驚,問其父:“剛剛的客人是怎樣的大人物?”王蒙感慨道:“他勤勉不倦,日後必將華彩逼人。”


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看重他,東晉朝廷多次徵召謝安入仕,但彼時的謝安還是那個逍遙恣意的陌上少年,家族有父兄頂著,他自是託病推辭。


世人對謝安的印象,大抵從他隱居東山說起。那個風流天成的少年於會稽隱居,與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遊戲人間,或遊弋山水,或吟詠屬文。


舉世皆知的《蘭亭集序》便是他們於蘭亭曲水流觴,談笑賦詩時留下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自是字字珠璣,而謝安的蘭亭詩也頗有淡然出塵的瀟灑意味。


相與欣佳節,率爾同褰裳。

薄雲羅陽景,微風翼輕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遊羲唐。

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

——謝安《蘭亭詩 其二》


《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閒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雲:‘如此,將無歸! ’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風起浪湧之際,孫綽和王羲之等人都神色惶恐,焦急欲歸。然而謝安不僅不懼風浪,沉著冷靜,反而興致正好,仰天長嘯。船公見謝安容色安定,神情喜悅,仍然不停地向前。可波濤越發洶湧,眾人更喧鬧不止。於是謝安緩緩地說:“這樣的話,還是回去吧。”眾人才平息躁動。此中不難看出他鎮定自若,安穩人心的能力。


李白為其氣度傾倒,曾為其賦詩:


安石泛溟渤,獨嘯長風還。

逸韻動海上,高情出人間。


謝安閒居東山,而父兄們皆身居高位,無暇照看子女,是以謝氏子弟多交予謝安教導。


《世說新語·德行》中記載:“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 ’答曰:‘我常自教兒。’”正是在謝安的言傳身教之下,謝氏子弟們也多風流蘊藉。


謝安的個性灑脫不羈,縱情山水逍遙自在,與李白遊山玩水的雅趣不謀而合,是以,李白有詩讚曰:


嘗聞謝安石,攜妓東山門。

楚舞醉碧雲,吳歌斷清猿。


暫因蒼生起


晉簡文帝司馬昱在謝安多次拒絕徵召時有言:“安石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的確如此,在謝安的心中雖不願為案牘所累,但卻始終有一份責任。


是以謝安的夫人劉氏在詢問丈夫為何不做官時,謝安理智冷靜地說:在所難免。他雖隱居東山,但對朝廷的局勢洞若觀火。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便是源自謝安。在兄長謝萬敗軍遭罷時,在東晉王朝內憂外患時,那個曾經寄情山水,閒雲野鶴的謝安終於出山。李白對此大加讚賞:


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


只傲然兩字便將謝安的儀態寫盡。


謝安:我也沒啥名氣,只是有個迷弟叫李白

傅抱石 東山攜妓圖


昇平四年,徵西大將軍桓溫邀請謝安擔任自己帳下司馬,謝安接受了。彼時的謝安聲名遠揚,是以消息一出朝野轟動。


有人欣喜,自然也有人忌憚。中丞高崧挖苦說:“卿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隱居東山不出,人們時常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如今蒼生又將如卿何!’”而謝安自然是沉穩過人,泰然自若。


桓溫雖賞識謝安,但卻一直野心勃勃,意圖篡位。而頗負盛名的謝安與王家王坦之無疑是一大阻礙。是以他於新亭埋伏好士兵,設下菜餚,打算趁此機會殺掉謝安和王坦之。


王坦之得知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恐懼地問謝安:“應該如何應對?”謝安神情不變,對王坦之說:“晉朝國運的存亡,就取決於我們此行了。”於是慷慨前往。


其實,生死攸關之際的惶恐是人之常情,所以淡然處之的謝安便越顯得鎮定自若,英勇過人。他模仿洛陽書生的聲調,朗誦“浩浩洪流”,風采依舊。


從容就座後對桓溫說:“我聽聞諸侯有道設守四方,明公何必於幕後設下埋伏。”


桓溫敬畏他曠達深遠的氣度,解散了伏兵。一場危機不動聲色地被解除,本與謝安齊名的王坦之經此一事,高下立見。


此後,謝安與王坦之更盡心王室,鞠躬盡瘁,終於耗死了桓溫,晉朝的王室也得以安穩。


謝安:我也沒啥名氣,只是有個迷弟叫李白

明 沈周 東山攜妓圖

桓溫死後,謝安實際上總攬朝政。為穩定政權,謝安大膽任用桓溫的弟弟桓衝。桓衝也深明大義,認為自己的德望不及謝安,心甘情願地以鎮守四方為己任。正因謝安的舉措,達到了“荊揚相衡,則天下平”的效果。


謝安心存仁義,廣行德政,百官也專心國事,齊心協力,時人讚揚謝安,將他比作王導,文雅更於王導之上。


之前的政績只是鋪墊,真正讓謝安名動天下的是淝水之戰。前秦苻堅率兵南下,東晉接連敗退。謝安臨危受命,全權指揮戰爭。這場戰爭不僅關係到謝家子侄的性命和家族的榮辱,更關係到東晉的存亡。


苻堅號稱的百萬之眾,以席捲天下之勢奔向東晉。如此氣勢,令苻堅堅信,投鞭即可斷流,大業如何不成?而東晉的名士們卻惶恐不安,讓謝玄問計。


《謝安傳》這樣記載:


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於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遊涉,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


相較於群臣的慌亂,謝安顯得頗為放鬆。面對群臣的不斷詢問,甚至長車出遊。但是遊罷歸來卻不含糊,當夜便調兵遣將。


謝玄遣部將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謝安:我也沒啥名氣,只是有個迷弟叫李白

明 仇英 桃園仙境圖

如此連戰連捷,少不了謝安知人善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功勞。對此,李白佩服之至: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當捷報送達時,謝安正與客人下棋。看完捷報,便放置一旁,不動聲色。直到下完,客人急於問此事,謝安淡淡地說:“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


《世說新語》將之錄入《雅量》篇,魏晉時的雅量實際是一種淡然從容,喜怒但不形於色。而謝安作為這一時期的核心政治人物,必須時刻保持沉著冷靜的氣度和泰然自若的神態。等到客人告辭之後,才喜不自勝,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謝安將感情收放自如,史書形容他“矯情鎮物”也不為過。


謝安的出山既是為了家族榮耀,更是為了救濟天下。李白在《江夏送倩公歸漢東》一詩的序中說:


昔謝安四十,臥白雲於東山;桓公累徵,為蒼生而一起。


通過此役,謝家的聲望一時到達頂峰。


功成復瀟灑


謝安執政,採取無為而治,他本人也不貪慕權力。在遭到司馬道子的有意削權之後,謝安不與爭鬥,自請出鎮揚州。


晚年的謝安,東山之志不歇。既已救天下於水火,不如歸去?於是謝安制船,想順江而下回鄉歸隱。只可惜中途染病,回臥東山不成便逝去了。


謝安:我也沒啥名氣,只是有個迷弟叫李白

明 周臣 松山行旅圖

對於謝安的功成身退,李白也一再賦詩。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一詩中,李白有一個簡短的序言:


此墩即晉太傅謝安與右軍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餘將營園其上,故作是詩也。


有大智慧的人,方可於塵世間進退自如,退可東山一隱三十春,進能當權傲然將相身。他是濟世賢臣,也是風流隱士;他是閒散文人,更是軍事大師;他於家族興亡之際挺身而出,他於國家動盪之時充當中流砥柱。


工書法,善清談,懂教育,明音律。他名動天下,才豔古今,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偶像。他是世間少有的瀟灑——謝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