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錢家,海寧查家,綿延千年人才興盛,這兩家有著怎樣的家訓?

我國科技界,有著名的“三錢”,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三位科學家的成就,對國家的貢獻,不必多說。從這三位出發,不少人對錢家興趣濃厚,這個家族,怎麼能同時出現三位頂尖科學家?

“三錢”所屬的吳越錢家,並不僅僅有“三錢”,這個家族綿延千年,卓越的人數不可勝數。五代十國時期,錢家先祖錢鏐,在吳越這個地方建了個小國,兵荒馬亂的年代,守得一方安寧,王位接連傳了五代。

宋朝的時候,錢家的吳越小國主動歸順中原,為世人稱道。宋朝文人編寫百家姓,第一位是帝王之姓,趙,第二位就是錢,所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可見當時錢家已經是不一般的名門望族。

宋代以來,史書上查得到的錢家名人,有千餘人之多。比如,宋朝有詩人錢惟演、錢易、錢坤、錢昭度。明代的錢福、錢士開,皆是殿試第一名,明末清初的錢謙益,更是當時文人之首。清代,錢家也有一批史學家、書畫家、藏書家、詩人。近代,有我們前面說到的科技界“三錢”,還有國學大師錢穆、錢鍾書、錢基博,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數了這麼多名人,有人說了,錢家基因這麼強悍,下輩子說什麼也要投胎到錢家!玩笑歸玩笑,我們確實有必要來看看,吳越錢家為何能人才輩出,從未散絕?

追根溯源,話要從錢鏐那兒開始說。唐朝末年,錢鏐保護兩浙之地,朝廷封其為吳越王,跟同時代的王公貴族相比,錢鏐算是優等生。五代十國時期,其它地方遍地狼煙,而吳越國經濟興盛、文化繁榮,還特別重視保護森林。大文人蘇軾敬佩錢鏐,說“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德於斯民甚厚。”吳越國的人到老到死了,也不認識刀槍武器,平時吃飯、唱歌、嬉遊,國民很幸福。實際上是在誇錢鏐的功績。

吳越錢家,海寧查家,綿延千年人才興盛,這兩家有著怎樣的家訓?

錢鏐生有三十三個兒子,他六十歲立下十條遺囑、八條家訓。子孫把這些內容整理為《錢氏家訓》,人人誦讀。據說,錢家每當有孩子出生,就要全家人聚在一起恭讀家訓,這個傳統直到近代才中斷。

《錢氏家訓》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大內容。在個人這兒,家訓要求做到“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潔,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說人活著要謹慎嚴格,處理財物要清廉,做選擇要果斷,以及存一顆寬厚的心去待人接物。

還有一句“讀經傳則根底深,看世鑑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讀經典能讓根底深厚,看歷史能讓長見識;有學問留下的東西才多,多做好事你的福氣才厚。

家庭這兒,家訓要求做到“內外門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

主要是說尊卑有序。家裡富裕了,別忘了給同門同族辦個書塾,給孩子們上學,開一片公田,人人都有飯吃;鬧饑荒的年月,要籌集粟米和水漿,接濟親朋好友。

社會這兒,怎麼說呢?“修路橋,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濟眾渡。”這兩句好理解,修橋造船,給社會做貢獻。家訓裡明確提到了“公益”兩個字兒。下面兩句比較有意思,“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可親,亦不可曲為附和。”這小人當然要遠離,但不能強烈地仇恨人家;君子可以親近,但不能他說什麼就是什麼,要有自己的判斷。如何對待君子和小人,這兩句給指了一條明路。

在國家這兒呢,只提一句,這一句溫家寶總理也引用過,說“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這句家訓在提醒後人,心裡要裝著國家,有社會責任感。

錢家人才鼎盛,仔細追溯原因,總能在家訓裡找到解釋。

科學家錢江初出生的村莊,有五六百戶人家,幾乎家家姓錢。他說:“1901年,村裡辦了小學堂,全部免費。專門劃出一片田,有三百畝,這部分收入,全部給孩子上學。”哪怕再窮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上得起學。我們前面講家訓的時候有這句“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這也夠神奇的,錢鏐在公元932年去世,留下家訓,直到1901年,近一千年之後,錢家後人依照家訓,置田地辦私塾,培養出科學家。不得不感嘆錢家文脈昌盛。

吳越錢家,海寧查家,綿延千年人才興盛,這兩家有著怎樣的家訓?

如果說吳越錢家的興盛,源於“重教”,那海寧查家綿延的秘密,在於“清貴”。查姓雖然是小姓,但卓越人物,也有很多,查良錚,筆名穆旦,著名詩人,現代詩歌的旗手人物;查良鏞,筆名金庸,這個名字不用多說了,幾乎代表了武俠小說 。

元朝末年,查家自江西婺源遷到浙江海寧,自此人丁興旺。明清兩代,查氏一族有秀才八百餘人,考取進士、舉人、貢生的,有133人。尤其在康乾盛世,查家有十人進士及第,三人在翰林院任職,有人說,他們家是“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海寧查家人口並不多,取得如此成就,家族的傳承起了很大作用。

查家號稱“詩禮傳家,與時俱進”。十分注重詩書教化和禮儀規範。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說“耕堯田者有水慮,耕湯田者有旱憂,耕心田者日日豐年,無憂無慮,家之長久繫於一心,故存心先焉。”什麼意思呢?說這個種旱田的擔心發洪水,種水田的擔心發旱災,而種心田的,也就是修身養性的人,沒有這些憂慮,每一年都是豐年。

查家人注重修身養性,謹慎內斂。這一份氣質,可能來自於查家遭遇的災禍。康熙二年,轟動一時的“明史案”結案,這是史上最慘烈的文字獄之一,牽連千餘人,七十人被殺,十八人被凌遲。東山先生查繼佐也牽連其中,情況很危險,文字獄可不是一般地厲害,自己殺頭不說,還會牽連到其他人。幸虧有朋友幫他開脫,也有人說是他自己成功辯護,總之他十分幸運地沒有被波及。這件事情給查家人的影響很大,他們教導子孫謹言慎行,小心行事。

不過麻煩很快又找上門來了。雍正四年,查嗣庭在江西當鄉試的考官,他給考生出的題目裡面有一個“正”字,又有一個“止”字。這讓雍正皇帝很敏感,因為以前有人寫過“維止”兩個字,有人認為這是“雍正”兩個字去掉了頭,變成了“維止”,這還得了,分明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有造反之心啊!所以,寫“維止”兩個字的,都被果斷地“咔嚓”處理了。那現在查嗣庭查大人先寫一個“正”,後寫一個“止”,是不是有同樣的意思呢?

查嗣庭沒有祖輩那麼好的運氣,他被逮捕入獄,次年死於獄中,屍體還被拉出來示眾,十六歲以上的兒子被判斬刑,十六歲以下的兒子被流放,族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兩起文字獄對查氏家族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所以他們告誡子孫,行事尤其要內斂、嚴謹。但這絕不代表查家人懦弱或者沒有擔當。近代查良釗、查良鑑兄弟,樹立了這個典範。

民國年間,查良鑑就是上海灘數一數二的律師,抗戰之後,他被派到美國,追究一個空軍將領私吞軍款的案子。憑藉高超的法學素養,查良鑑在美國法庭上告倒了這個將軍,追回好幾百萬美元。在當時,這是很大的一件事情,但他一次也沒有居功自誇。查良鑑自稱自己有一套“渺小”哲學,並且寫了一本書叫做《渺小的自我》,看起來倒和祖訓家風一脈相承,在這本書裡,他說:“把自己想成是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麼生活中既少苦悶,又乏憂傷。因為與世無爭,與人無怨,自然煙消雲散。

吳越錢家,海寧查家,綿延千年人才興盛,這兩家有著怎樣的家訓?

查良鑑的兄長查良釗,更為著名,他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關於查良釗,只說一件事,有段時間他在陝西工作,經常跑到災區去,調查受災地區的兒童教育問題。沒成想有一次,被土匪綁架了,被囚禁了長達八十一天才脫險,被放出來。他的身上,流淌著祖輩隱忍內斂的血液。

要說遇到歹人這種事兒,查良釗也不是查家門裡的頭一個人,早在明朝,家族裡一個叫查約的先輩,在福建做官,為人剛正不阿,深得民心。有一回呢,當地的監牢發生了嚴重的反動事件,犯人們集體暴動,把獄卒打走趕走,扣了人質,要跟官府談判。這種情況,誰敢進監獄裡去,跟亡命之徒談判啊!查約就敢,他一個人走進去,規勸那些暴徒放下屠刀,重新向善。 不幸的是暴徒不聽他的,痛下殺手,查約以身殉職。這位查家先祖,關鍵時刻敢作敢為,是家族有所作為的典範。福建人給查約立祠堂、供肖像,懷念這位付出生命的父母官。

從古至今,我們看到查氏是家族文化一路演進。

詩書傳家,以讀書為本;連遭災禍,內斂而謹慎;勇於擔當,眾人不敢為我敢為。三種傳統,揉成一股清貴的家族氣質,護佑查家子孫生長、繁衍。

在吳越錢家身上,我們看到了重教的傳統;在海寧查家身上,我們看到了清貴的氣質。忠厚傳家,方能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