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用3分43的平均配速跑半馬,作為中國最快主持人,於嘉是如何做到的?馬拉松助手專訪於嘉,告訴你答案。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4月12日上午,央視體育評論員於嘉完成了一場武漢線上半馬。用他的話說,“線上馬拉松的獎牌,獻給我武漢的親朋好友,也祝福這座英雄的城市和這裡英雄的人民——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在接受馬拉松助手專訪時,於嘉說,這次半馬跑出的1小時18分多的成績,也刷新了自己的半馬PB。


平均配速343,有沒有眼熟?就在前幾天,賽車手、作家韓寒用這個速度完成5公里跑,上了微博熱搜。跑者於嘉也用這個速度完成了一個線上半馬。


真的是“強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作為一個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的央視主持人,於嘉再次用最具說服力的成績證明了自己勇於挑戰、不斷突破自我的決心。


疫情之後兩個多月,很多跑友反映自己的跑步水平明顯下降,而於嘉卻還能跑出半馬PB,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帶著這個疑問,馬拉松助手對於嘉進行了專訪。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跑步是一個人的事兒,但突破背後總有很多人幫忙


成績和突破屬於於嘉,但這背後也少不了貴人相助。在接受專訪時,於嘉不止一次地提到,“幫助我的人確實很多。”


這其中,於嘉不止一次地提起一位叫黃河的教練。


就在於嘉微博打卡武漢馬拉松線上跑之後,黃河教練留言道:成績背後的故事才最有看頭哪。但訓練計劃真不是什麼人都能適用的,對吧?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於嘉開心地給教練來了張“愛你”表情,還相約“雲喝”兩杯慶祝一下。兩人的默契互動也很是友愛。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於嘉表示,“黃河教練計劃出得特別好。他的科學訓練和針對性訓練確實是個長期體系,我從去年軍運會前基本就是“依賴性”執行。疫情出現初期斷了一小段,一週後就恢復繼續執行了。”


黃河教練是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青少部田徑教練,也是一位嘉友跑的成員。這位北京大男孩在跑步這件事上可謂相當專注和投入。他曾定期錄製訓練小視頻、每週還為跑團跑友制定《周訓練計劃》。


如今,黃河教練成為於嘉跑步的“最佳搭檔”和私教,給他制定訓練計劃、進行各種跑步專業問題的疑難解答。


4月1日,於嘉社交平臺上的一篇文章裡也提到黃河教練對他的幫助。在疫情之前的很長時間裡,於嘉和黃河“每週六都會一起訓練,週日黃河教練會在公眾號發佈下週計劃供大家參考進行日常訓練。”


疫情發生之後,雖然不再集結跑步,但“雲指導”無處不在。


“這些日子大家各自保重,面對的管理方式和規定不同,沒辦法給統一計劃。但包括我在內的各位只要問到,黃河教練都會事無鉅細地解釋清晰,然後提出訓練建議,訓練結束後再和他交流下,他也會給一些勞逸結合的建議,避免過度訓練帶來的免疫力下降,很多朋友都受益匪淺。”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如同基普喬格的成功也不是一個人的,他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團隊。而於嘉的再次突破,也歸功於團隊給他的無處不在的幫助。


跑步不全是一個人的事兒,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幫助,需要朋友,需要鼓勵和分享。如果你有一群愛跑步的朋友,那你應該是一個非常幸運和幸福的跑者。


跑步看似簡單,一個人站在路面,做好準備,隨時開跑。但把跑步當成自己生活裡一種矢志不渝的追求,一種力求不斷突破的信念時,挑戰和考驗也無處不在。即使給你一份訓練計劃,能否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也考驗著一個人的執行力。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努力很重要,但不能因為自認為努力就忽視科學的重要性。


在跑步很火的前幾年,於嘉也習慣發一些自己跑步的記錄。在跑圈裡,他被認為是“中國馬拉松跑最快的電視主播。”


最開始於嘉是為了減肥而跑;後來他瘋狂參加比賽,早在2015年2月,於嘉就跑出3:00:09的全馬PB。4月倫敦馬拉松後,他完成世界馬拉松六大滿貫,成為大滿貫“六星跑者”。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不過近些年在跑步領域裡,於嘉開始變得低調。他不再瘋狂的參賽,也不想把跑步高大上化,時尚化。這個早在2013年就創立了跑團的高調跑者,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名喜歡跑步、為健康而跑步的理性成熟跑者。


接受馬拉松助手採訪時,於嘉直言道,“跑步是自己的事兒,不應該拿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這幾年越來越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和紛繁的社會、世界相比,也很渺小。所以,繼續自我修行比較適合我。”


越努力,越謙虛。


雖然不跑比賽,但是近些年於嘉對待訓練的態度,絲毫未減,甚至更加投入。即使在疫情期間,於嘉在跑步上的努力一直沒有停。他二月的跑量是253.63公里,三月的跑量是320.10公里。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圖片由於嘉提供


這樣的跑量在嚴肅跑者圈裡並不算很大。但還能繼續取得突破,就凸顯出科學訓練的重要性了。在於嘉眼裡,“努力很重要,但不能因為自認為努力就忽視科學的重要性。”


疫情期間,於嘉講述了自己跑步的經歷,“小區院裡一圈930-940米左右,前期戴限氧面罩,連練心肺帶保持強度;後期氣溫變暖,改普通標準口罩了。”


有了家庭和孩子,於嘉也不斷調整著自己的跑步時間。


他曾寫道:“孩子的作息時間很規律,為了不互相打擾,我鍛鍊身體基本選擇清晨、午後和深夜這三個時間段。無氧和力量訓練可以在家裡完成,跑步卻實在是沒法兒完成那種‘家裡客廳搞定十公里’模式,所以嚴格按照專家們提出的守則,遵守小區管理規定,嘗試慢慢跑起來。”


於是,在過去的這個冬天,清晨6點和晚上10點,於嘉做好防護開始了他日復一日的科學訓練。在春暖花開時,用突破半馬PB的成績來證明科學訓練和堅持的重要性。


獨家專訪 | 於嘉:疫情後半馬PB118,我靠的不只是二三百的月跑量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誰的突破是做著青天白日夢就能實現的。汗水從來不會說謊,努力也沒有無用功。


只要你肯堅持,你肯在科學指導下戰勝內心有過的懶惰和妥協,在跑道上你也會像於嘉一樣,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做一個真正的嚴肅跑者。


在沒有馬拉松比賽的上半年,很多跑者似乎變得有些懶散,忘掉了堅持,忘掉了自律。跑步不是為了馬拉松,沒有馬拉松我們照樣可以保持訓練。沒有比賽的日子,也真是考驗你是否是真跑者的日子。


正如於嘉所說:“自己喜歡的是跑步,而不是馬拉松賽。馬拉松只是跑步跑到42公里,半馬是跑到21公里而已。”


跑步是一輩子的事情,而不是幾個半馬,幾個全馬,或者幾個星期不間斷的跑量的訓練。跑步對我們來說,能一直跑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到這裡,來跑步打卡,來評論跑圈,來學習跑步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