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沁源】著名作家周立波筆下的《沁源人民》

【綠色沁源】著名作家周立波筆下的《沁源人民》

【綠色沁源】著名作家周立波筆下的《沁源人民》

1944年,作家周立波隨八路軍三五九旅南征。12月22至23日隊伍留駐沁水縣馬邑村,24日離開馬邑繼續南行。22日,周立波除採訪張學純(沁源縣長,此時已經離開沁源)外,還採訪了沁源早期女共產黨員李素卿(此時也在馬邑,次年3月被選為晉冀魯豫邊區參議員)。

《沁源人民》文中,一些地名、人名音同字不同,因無傷大雅,按照原文錄入,不修改。

沁源人民

延安的人們也許還記得,一九四四年,延安《解放日報》有一篇社論,題目是《向沁源人民致敬》。平日留心讀報的人一看這文章,就知道是陸定一同志的熱情流利的手筆。記得那篇社論的中心意思是這樣:沁源沒有一個當漢奸的人,敵人連維持會也辦不起來,沁源人民的民族氣節將照耀千古。

抗日戰爭中,在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根據地,曾經發生無數英勇忠貞的事件。沁源人民的鬥爭,是這無數事例裡邊的一個。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太嶽區的馬邑的一所古廟裡,沁源縣長張學純同志和我談了一次話。下面就是他的談話的大略:

一九四〇年到一九四二年之間,是一些陰暗的日子。敵人用駭人的殘酷的三光政策來鎮壓人民的抗日。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日敵人的一次“掃蕩”,單是在太嶽中心區,老百姓被殺死三千。燒房子的煙飄滿了山溝。到處聽到哀慟的哭聲。在晚上,人們不敢在山溝裡走,不是怕敵人,而是太陰冷,太悲悽,使人覺得不是在人間。

敵人佔據了沁源城關和其他的三個據點:交口、中峪和閻寨。並在那裡修機場,作工事,築碉堡。老百姓都躲在山溝裡面,情緒很低落。我們的第一步工作是要解決群眾的困難,恢復他們的情緒。同時要使敵人呆在據點裡,得不到一個老百姓的幫助,什麼都困難。

區黨委指示我們,把沁源的敵人圍困三個月。

山溝裡的群眾的頂大的困難,是沒有房子住,沒有糧吃。我們組織大家在山溝裡挖窯洞,為了預防敵人到山溝裡來燒劫,安的門窗都是活的,敵人到來之先,可以取去藏起。我們又從別的地方運來大量的糧食,救濟山溝裡的人民;首先替孤兒寡婦解決食和住;也給二流子一部分糧食,並使他們漸漸地改造過來,不為敵用。我們組織了五百民兵,豎立了樹哨。民兵白天監視敵人,日偽一上山,樹就倒下。我們又號召群眾作長期打算,在山頭上恢復貿易,使遠近各地,貨暢其流,這叫做“山頭市場”。

五百民兵和游擊隊配合,封鎖敵偽,不讓他們出據點十里;他們一出來,就給打回去。游擊隊卻埋伏在路邊,去打他們的馱騾。

敵人找不到老百姓,樣樣不方便。沒有人做事,沒有人供給糧食。於是他們在沁源城裡,成立了所謂“剿共實驗區”,改取了懷柔政策,來輔助其燒殺政策。他們使用種種法子,引誘老百姓回去。出來“掃蕩”時,看見飄著炊煙的村莊,他們故意不進去,但在山溝裡碰見人就殺。他們這樣做,是想告訴群眾說:回家安全,躲開卻死。敵方採用這種政策後,也有極少數的老財和二流子有些動搖了。

上級指示:對沁源之敵,圍困得還不頂好,對交口的圍困路的一段上山的斜坡上,一會兒,路上蒙了一層溜滑的冰塊。汽車到這裡,開不上坡;有幾次,開到半路上,又滑了下去。十二輛車子,全停在那裡。敵人下車來,看著冰坡,沒有法子想。這時候,槍聲響了。埋伏在四周山野的民兵和游擊隊從四面八方向敵人射擊,並且步步進逼地包圍上來。敵人一邊放槍,一邊退卻,一直退到離開他們的汽車差不多有兩里路的一個山崗上,在那裡據守,並且隨即架起無線電話,呼喚援兵。敵人一個曹長和兩個押車的二等兵被我們打死在汽車旁邊。

民兵和游擊隊圍困著山崗上的敵人,不讓他們下山。另一部分民兵帶著兩百多個勇敢的力大的農民走上汽車去搬取麵粉、罐頭、子彈和槍支。搬完以後,摔了十幾個手榴彈,把所有汽車的馬達,全部炸燬了。這樣,日寇等於運了十五輛供應品來接濟我們。敵人增援部隊趕到時,我們的事情通通辦好了,圍山的隊伍也撤了。他們收了一個曹長和兩個二等兵的屍體回去了。

那次以後,敵人的汽車不敢再到沁源來,除非有坦克掩護。

那次以後,老百姓的情緒更高了。積小勝為大勝。單說一九四三年一年,在沁源一縣,我們就繳獲了日寇一萬石糧食,相當地解決了群眾的吃喝。有了吃喝,又不怕鬥爭,事情就容易辦了。我們發動群眾更為廣泛,婦女娃娃也都捲入了鬥爭。大鬧閻寨是一個大規模的群眾性的鬥爭,參加這次戰鬥的老百姓有兩千人以上。

在群眾性的鬥爭中,我們大量採用著群眾性的武器。那些舊武器:地槍、抬槍、榆木炮和五子炮都象地雷一樣發揮著威力。五子炮打起來象小鋼炮一樣。榆樹炮象大炮一樣地轟響。抬槍很長,移動的時候,要兩個人抬。地槍是一個鐵筒,有兩隻腳,放在地上,象輕機關槍一樣地蹲著。

敵人起初看不起這些武器,抬槍打的時候,他們不理會。八路軍的神槍手和舊式武器相配合,痛打了他們幾回,使得他們非得提防不可了。

敵人起初看不起民兵,替他們起了一個外號:“三粒子彈”,後來吃了好多虧,就不得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了。作了幾回戰,民兵的武器好了,他們繳獲了三八式和歪把子,而且由於實戰經驗多,他們中間出了好多神槍手。任念、李文海與賀風光都是百發百中的角色。任念是貧農,種地之餘,也去打獵,槍法很好。他彈無虛發,槍一響,總要打倒一個敵人。他一個人一條槍打死了四十二個敵人和漢奸,自己掛了八次彩,六次槍傷,兩次刺刀傷。沁源的敵人都知道任唸的名字,並且非常害怕他。別的民兵和敵人作戰時,常常叫道:“任念在這裡,要你的狗命。”敵人和漢奸,聽了就逃走,或是趕快找掩蔽的地方。有一次民兵分路去襲擊敵人,三處地方叫“任念在這裡,”敵人都不敢亂動;有一處沒有這樣說,敵人出動來追擊,任念卻正在那裡,他一槍一個,接連打死他們五個人。

在圍困沁源的鬥爭中,民兵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們都是“本土人”,對於道路、地形和風俗都十分熟悉。正規軍和民兵配合得好,就會和當地的老百姓都搞得很好,而且在進襲敵人時,能夠找到頂好的地形和捷徑,能打勝仗。

但是有些正規軍的指揮員沒有摸到民兵的脾氣,有些問題沒有給與適當的解釋,和他們的關係弄得不太好。蔡團就是這樣的。但是崔連和民兵搞得頂好,民兵小夥子至今還念崔連長。

民兵的脾氣和正規軍是不大相同的。正規軍要放哨,民兵頂不愛放哨。正規軍行軍要偵察,在敵情緊張的地區,要搜索前進,民兵認為這是膽小的辦法,他們從來不偵察。正規軍在夜間行軍,不許抽菸;民兵一定要抽菸,不過過煙癮,他們走不動;正規軍說,你抽菸敵人會發覺,民兵笑起來,笑他們顧慮過多;正規軍愛吃乾飯,民兵要吃稀飯,擦圪㟷面。這些分歧點,有些是由於民兵沒有正規作戰的訓練,不懂戰鬥的規律,應該解釋,不應當斥責,尤其是不要嘲笑。至於非關原則的許多習慣,更應該各聽各便。

一次,蔡團和民兵配合,打了勝仗。勝利品中有馬匹。民兵李朝貴騎了一匹繳來的洋馬,在村裡走著。他的目的是要給鄰舍和朋友看一看,來炫耀自己的光彩。他正騎著馬走,被蔡團的一個連長看見了,不知道他是民兵,當眾罵了他一頓。這事使他不舒服,他對其他民兵說:“蔡團長看不起我們。”蔡團長給六連講話,說他們的功勞大。民兵埋怨道:“就不來跟咱們講講。”

民兵常常懷念崔連和崔連長。他們說:“崔連長要我們睡炕,自己睡地下;讓我們吃圪㟷面,自己吃壞的;我們當面叫老崔,他不生氣。”

好多民兵還有這樣的脾氣,他本來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你體貼他,不叫他做,他偏偏自告奮勇地去幹了。他本來不願意放哨,因為民兵沒有大衣,夜裡怕冷,但如果你不叫他放,他倒會自動地去放哨了。

群眾轉移了,敵人的維持會組織不起來,我們卻把民兵組織起來了,並且使他們能夠很好地和正規軍配合,這樣就做到了圍困沁源之敵的第一步。但是還有第二步,那就是轉移群眾的糧食的問題。

我們和敵人作戰,繳獲了一萬多石糧食,解決了暫時的民食,但這不是長久之計。為了長久地圍困沁源,我們要發展生產。首先我們把轉移出來的老百姓,每人分配一塊能打兩石糧食的土地。這些土地,有些是積極分子的捐獻,有些是廟產、社產或公產。

在沁源全縣,敵人佔領區,有五萬畝耕地。一九四三年,除荒廢一萬畝以外,其餘都由我們搶種了,秋後也都搶收了。在沁源,武力與勞力結合得非常良好。農民組織了搶耕隊。城關附近,軍民組織了兩個搶耕大隊,武委會的委員和農會幹部分任大隊長,下面是小組長和指導員。到了晚上大家去耕地。民兵安了樹樹哨,就是生產哨,一個山頭跟一個山頭都連環地聯絡。正規軍佔住山頭,監視著敵人。民兵、正規軍跟老百姓約好,就是聽見打槍時,搶耕隊也不必退,照常耕種;聽到退卻的號音時,大家才依次撤退。

就是這樣,離開敵人據點五里以外的田地,都種上了莊稼。離開敵人十里以外的土地,農民們大搖大擺地在白天耕種。

農民也有不願集體種地的。二沁大道邊,有一家姓張的富農,不願參加互助組,要自己單幹。單幹的結果,他被敵人拉走兩條牛,一個十七歲的兒子也被打死了。這個教訓使得農民相信了集體的力量。

在勞動中,農民都不分你我,但不抹殺勞力有高低,秋收後實行按勞分配。

因為長年地需要武裝,民兵要放哨,不能耕地,於是大家訂出了一條規章,民兵放一天哨,記一個工,收穫以後算總賬。

夏收是一場緊張的偉大的鬥爭。麥子熟了的時節,在一個晚上,沁源據點的附近,有七千老百姓參加割麥。月光之下,只聽見七千把鐮刀嚓嚓的聲音。第二天敵人起來時,看到原是廣闊無邊的一片金黃的麥穗,完全消逝了。麥子搬到山溝裡去了,農婦和民兵都唱起歌來。

老百姓有吃有穿,敵人一舉一動都困難,於是,在一九四三年過舊曆年時,敵人不得不走了。

大鬧閻寨時,沁源的兩千老百姓在一千條火把的照耀之下,靠榆木炮的驚天動地的轟響之中,發出了氣壯山河的呼吼:“沁源人抗戰到底,決不動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組織起來的沁源人民,真正沒有一個賤骨頭,沒有一個做漢奸的孬種,這的確是他們全體的光榮。勇敢忠貞的沁源的人民,和八路軍新四軍的一切其他根據地的英勇忠貞的軍民一樣,把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氣節,高揚到霄漢,而且將要流芳於千古。

錄自《周立波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