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朋友圈

週末火鍋 | 清理朋友圈

王老大宣稱他永遠也不會用微信,理由是怕朋友圈裡那些莫名其妙的人。我不知道這樣的決絕者有多少,只知道有些人會時不時清理微信裡的好友。

才子大叔前些日子以“我不是你們的好友”的方式,委婉地表達了自己要“清理門戶”,原則是“不認識的人不加,見過一面只是工作關係的不加……想不起來是誰的刪掉,暱稱搞一堆花花草草的刪掉,對我屏蔽他(她)朋友圈的刪掉。”

對著這些原則迅速檢驗了一下,還好,我不在被刪除之列,隨即馬上八卦地想起,當年的才子大叔如何搭訕小姑娘。不過人家對此類“秋後算賬”早有準備,緊跟著就說:“如果我20歲,可能我希望認識全天下的人。30歲,可能希望不要錯過任何可能有用的人。問題是我40多歲了,我已經沒有興趣跟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扯來扯去,也已經好幾年坐飛機沒跟鄰座搭訕過。”

周末火锅 | 清理朋友圈

“年齡到了,大叔要低調”恐怕只是一個說辭,真正的理由是“我有權利選擇朋友”。可“選擇的權利”果真能簡單實現麼?

誰的朋友圈裡都會有些半生不熟的面孔,有一些很少發言,甚至只圍觀不說話的群。當然,也有一些親密的私信,幾個趣味相投的群聊,以及必須時刻關注的工作群。

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與他人有著關聯。按照著名的人際交往理論,只要通過6個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個你想找的人,那麼,通過6個人的朋友圈,你會發現什麼?

在朋友圈這個編織細密的關係網裡,你是一個可以被忽視卻又無法逃脫的小黑點兒。你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一旦創建微信號,就進入了這個令人糾結的圈子。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有勇氣和毅力拒不接受別人加為好友的邀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拒絕你所認識的人,總有些惴惴不安。因為很少有人不去主動邀請別人,而當自己的邀請得不到回應時,心裡不免猜想:他(她)為什麼不理我?

周末火锅 | 清理朋友圈

當然,也有更為“機靈”的辦法,不拒絕別人的邀請,卻給對方設置權限。同學聚會時聊天,李小白就發現自己被人“黑”了。不是真正的拉黑,只是他看不到對方的朋友圈。當大家聊到當年的班花,說她最近正在歐洲旅行,一路曬恩愛照之時,李小白不合時宜地問:你們從哪兒看到的?有人壞笑著看了他一眼,你的朋友圈裡居然沒有你的前“女神”麼?“有啊,可我沒看到啊!”話一出口,李小白就後悔了。

你是我的“好友”,但你看不到,也進入不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和你聊天,說我想說的話,但我以“設限”的方式,屏蔽了更多信息。

相比於果斷“拉黑”,這是一種留有餘地的客氣拒絕。可能在任何“群”裡,都有你不喜歡或者想回避的人,有志趣相異、意見不合者。

周末火锅 | 清理朋友圈

最為激烈的表達不認同的方式,是退群。似乎每個群裡都有這樣的“果敢”者,而每一起退群事件,也都或大或小成為群內的一個新話題,七嘴八舌分析議論一番之後,某個退群者的好友,將擔負起將退群者重新拉回的重任。這種退出有時候會演變成一種心理遊戲,以展示人緣乃至人品的好壞。你退群了,沒人拉你回來,你的人緣是不是太差?別人不停拉你回來,你一直拒絕,是不是人品有問題?看看吧,連“退出”這樣簡單的自由都會被侵犯,還敢輕言“選擇的權利”嗎?

最常見的表達不認同的方式是爭論,針鋒相對。幸好微信有網頁版,不然的話,在手機上按鍵或手寫,不累死人才怪。不幸的是,只要群裡人一多,如此的長篇大論總不免被各種打岔、八卦、不明就裡、莫名其妙所遮蔽。就像兩個辯手在菜市場上論證“存在是否合理”一樣,很快就被討價還價和大甩賣的叫喊所淹沒。指望群裡的交流辯論解決分歧,實在是一廂情願。

周末火锅 | 清理朋友圈

朋友圈裡,你可以直接拉黑一個人,也可以對一個人的存在視而不見。前者是直截了當地拒絕,後者是冷漠地忽視。其實,當你能夠對一個人視而不見,他(她)的存在對你而言,已經毫無意義。此時,已經沒有了拒絕的必要。

不管你是否承認,朋友圈確實改變了我們的交往方式。因為這個新的社交工具,我們找到了兒時的朋友,舊日的戀人;我們結交了新的好友,開始新的邂逅和情感。

微信給我們提供了社交的無限可能,也帶來麻煩和侵擾。比如,聚會中並不熟悉的人,要求“掃一掃”加你為好友;你在朋友圈的表達讓某個人產生了誤解;以前可能擦肩而過相忘於江湖,卻因為“搖一搖”而改變了相隔的時空。

科技讓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自由,也讓我們越來越不自由。王老大為了不被侵擾固執地拒絕了微信,才子大叔客氣地說“我會繼續拒絕莫名其妙的好友添加邀請,我不是你們的朋友,請原諒。”在不斷被清理的朋友圈中,有時候,拒絕是一種美好,無視是最深刻的遺忘。

週末火鍋|疫情之下,真正該教會孩子的是這些

週末火鍋|愛情的“利息”

週末火鍋|半生已過,學會幽默

周末火锅 | 清理朋友圈周末火锅 | 清理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