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孃家老屋》

《孃家老屋》|年年有餘​

《娘 家 老 屋》

《孃家老屋》|年年有餘​

孃家宅俊的老屋是爺爺奶奶的愛心傑作。

老屋修建於七十年代初,前低後高,是塊風水寶地。老屋前面空地上有棵石榴樹,兩棵棗樹傾斜地長在池塘邊上,池塘對岸是公路。每年棗子熟好了,打棗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時刻。打棗時我們小孩靜靜地蹲在池塘岸邊,聽棗子叮咚落水聲,等棗子撈上來時抓起就往口裡塞,奶奶會用大瓷碗左鄰右舍每家分一大碗。

修建老屋時,我還小。當晚稻收割後,爺爺將事先由生產隊批准的水田排水曬乾,再牽牛用石滾碾壓,然後切成一塊一塊的土磚,碼好晾曬。當時的情景我至今還記得,星稀月明的夜晚,大人在磚田裡忙碌,我們小孩唱著歌謠在田間瘋鬧。建房開工時,爺爺操勞過度胃痛住院了,建房所有的事務都壓在奶奶身上。奶奶忙進忙出終於在鄰里的幫襯下將兩面青磚的連五間的房屋建好了。當時大伯轉業帶著家眷住在黃石。我家得到的新屋房間數最多。

老屋有我童年最真實的記憶,有我最幸福的回憶。自打我記事起,爺爺經常利用中午未出工的空閒時間,到塘堰溝渠去捕些小魚小蝦來為家人改善伙食。奶奶的手也特別巧,將小魚小蝦清洗乾淨,用癟谷細火慢慢把小魚小蝦烘焙乾,再把黃豆煮熟黴制發酵成豆醬,配上曬乾的香乾丁和小魚小蝦拌散裝壇醃製。那味道讓我至今垂涎三尺。那好吃勁那口感與陶華碧的老乾媽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

爺爺奶奶的勤勞在我們當時有四個生產隊的大灣子裡是出了名的。我們灣西邊有一大片菜地,每個小隊出一名勞動力種菜,奶奶就是其中一人。全灣子幾百人每天的菜就靠這片菜地來分配了。我記得每次分包菜時,老菜葉會打下來堆在一起爛肥。奶奶收工後會蹲在老菜葉堆裡清撿一些能吃的菜葉回家。在土灶上燒一大鍋開水,將老菜葉泡軟,再一層一層地放在木桶裡,在菜葉上放塊木板,然後用磚塊壓在木板上,最後將鍋裡的開水倒入木桶。一週後,菜葉金黃金黃的,酸中帶甜,甜中有香特別下飯。以至我出嫁後每年會泡兩個包菜來解饞,總是回味那再也吃不到的老葉酸包菜。那味道里有我對爺爺奶奶的思念,也有我對爺爺奶奶的敬佩。當時家大口闊多虧兩位老人省吃儉用苦幹。爺爺奶奶一生勤勞節儉與人為善為兒女們樹立了榜樣,養育的五個兒女個個是黨員。勤勞節儉與人為善成了我們大家庭的家風。

老屋喜事不斷。三叔結婚,小姑出嫁,還迎來了三叔家的兩個小堂弟。一大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隨著我們姐弟的漸漸長大,老屋顯得有些擁擠了。於是爸媽開始商量著在老屋前面的空地上再單獨修建房屋。每天出工,爸媽擔上雜肥換工分,收工時挖一擔沙或撿一擔鵝卵石挑回家,像春燕銜泥一般。爸媽在八十年代初建了一棟連三間的紅磚瓦房,我因此有了單獨的閨房。

紅磚房子記載了我整個青春時光,讓我看到了父母的勤勞實幹和巧幹。也有看到了父母商商量量的辦事的身影。父親當時在大隊當支書,父親為了學習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承包土地而家家戶戶上門宣傳。鳳陽小崗村改變中國農村的發展史。父親也依託改革開放的巨輪,帶領本村村民揚帆啟航,興建了村辦農產品小型加工廠、村服裝廠、村辦冰棒廠、村辦餐飲業、村辦孵小雞小鴨的抱房……帶動了本村經濟發展,讓當時的宅俊村成了鄉鎮的龍頭村。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農村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新農村的建設讓偏遠的孃家家家戶戶的小洋樓拔地而起,也讓一生勤儉的父母用上了太陽能、自來水……現在連上廁所也足不出戶。

孃家老屋留下了我太多的回憶,是我堅強的後盾。在孃家老屋面前,我從不隱藏眼淚,我受傷時能及時得到安慰。老屋讓我感受到最溫暖的親情。

END


《孃家老屋》|年年有餘​

作者簡介:年年有餘,66年11月出生, 實名餘學君,鄂州人。小學語文教師。熱愛生活,熱愛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