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貧困就註定沒出路嗎?怎麼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1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視野裡。

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新生家庭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相對而言的概念

在中國傳統家庭關係中,重孝道、重家族、重尊卑,親子關係的平等和職場家庭平衡則涉及甚少。

隨著社會發展,時代前進,傳統中國家庭模式已經不再那麼適合當今社會,所以引發出大家越來越多的衝突和思考。

不管是《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還是《都挺好》裡的蘇明玉,我們都能看到,他們奮力掙扎、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帶來影響的樣子。

原生家庭貧困就註定沒出路嗎?怎麼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2

“原生家庭論”表示,孩子的性格和親密關係大多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武志紅老師的書《為何愛會傷人》中提到一個觀點:愛情是一個童年的輪迴。

他說,戀愛的感覺 ,無非就是兩句話: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

著名作家弗里曼也曾在書中提到過原生家庭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我們都希望從家庭關係中獲得情感需要,家庭沒給你的,你就會希望從夫妻關係中獲得。夫妻關係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來源於原生家庭中的未解心結,而且往往是因為缺乏關心和愛。

比如:如果你的家庭沒有給你安全感,那你就想在配偶身上找回安全感;如果你需要父母的肯定和個人的獨特,那你會傾向找能肯定認可你的伴侶。

心理學家們還認為,嬰幼兒時期與父母間的相處模式,往往是我們成年後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

原生家庭貧困就註定沒出路嗎?怎麼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3

其實,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又何止在親密關係上呢?

我們的性格、情商、思維認知、甚至職場發展,都被烙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

故事1:

強子全家都是金融界行業的,從小就是學霸,高考時聽家裡的話,選擇了國內最好的財經專業,畢業後按父母的意願做了金融相關的工作。

但是他每天工作都不開心,如同行屍走肉,幹了幾年後下定了決心換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但父母死活都不同意。

故事2:

小麥長得很漂亮,學歷背景好,能力也強,但是大學畢業後換了4個工作,每次辭職都是和領導吵架。她很困惑,明明自己能力強工作也努力,但好像總遇人不淑。

後來才發現,每次意見不合後她都是先吵架然後直接辭職,這個模式與她和父親的相處模式同出一轍。

看完這兩個故事,也許你已經發現,

我們在職場中的選擇和關係溝通模式,往往和原生家庭之間存在著很大聯繫。

原生家庭貧困就註定沒出路嗎?怎麼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宮崎駿是世界頂級的動畫大師,他的動畫電影溫暖治癒了很多人,但對兒子卻異常苛刻。

兒子宮崎吾朗夢想成為父親那樣的動畫大師,但宮崎駿不希望兒子從事這行,所以不僅說兒子沒天賦還表現的極度看不起他。

在一次動畫發佈會上,宮崎駿直接斥責吾朗說:“這種東西製作出來也沒人看”, 最後宮崎吾朗在非常尷尬的氣氛中公開謝罪。

有工作人員透露,這對父子關係差到有長達一年半沒說過一句話,他們的辦公室明明挨著,卻從沒找過對方,甚至“在遠方看到彼此,還會故意繞道避開對方”。

所以你們看,就連那些我們看來已經很成功的人,也依然在被原生家庭影響著。他們的內心深處有空洞,時不時會折磨他們。

原生家庭貧困就註定沒出路嗎?怎麼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4

精神分析學家喬伊斯·麥克杜格爾說,每個人都有一座“心靈劇場”,劇本寫於我們的童年時期。隨著孩子長大,遇到不同場合,劇本的內容就會重複上演。所以,我們的劇本如何,取決於家庭互動模式。

那麼,我們想突破原生家庭影響,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自我分化的概念。

自我分化,也稱為自我分辨、自我辨別,由家庭治療大師鮑恩提出,是指一個人的理智和情感在心理上的分離以及能將自我獨立於他人之外。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兩類人:

一類人總能堅定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在和家人同事相處時非常拎得清,也清楚明白自己要什麼;

還有一類人,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人際關係中也常拎不清,偶爾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容易被別人影響。

這兩類人就是自我分化水平不同,前者自我分化水平高,後者自我分化水平低。

自我分化的核心其實是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健康理智的人能夠與父母進行情緒上的分離。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容易依賴他人,產生情緒融合狀態,遇到人和事容易受外界影響,尤其面臨壓力時會迴避問題和過度依賴他人。

所以,瞭解自我分化後我們就發現,想從原生家庭掙脫出來必須先做的是和父母情緒上分離。

原生家庭貧困就註定沒出路嗎?怎麼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其次,覺察瞭解你的性格模式是如何被家庭影響的,然後反省下自己的職場表現。

你可以問問自己:

家人間的交流方式是怎樣的?是能夠坦誠交流,還是很少說出內心?

對於每個人的負面情緒,家人會選擇公開,還是壓抑?

家人們面對壓力時是怎麼處理的?你和家族親戚的關係好嗎?為什麼?

家裡發生過什麼大事嗎?你在家裡往往扮演什麼角色?

然後反省自己工作時的狀態,你可以問問關係好的同事或朋友:

作為職場人,你是不是表現出了家庭關係中的某些特點?

哪些行為特點對你有幫助?哪些行為特點應該放棄並改進?

最後,做出改變,設立界限。

最後一步很重要,尤其對自我分化程度比較低的人來說更是。

我們要學會不含敵意的設立個人界限,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要學會拒絕,從吃喝拉撒睡的小事兒開始,在職場中更要如此,要學著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同時尊重別人的情緒,允許別人意見不同。

比如,如果有人讓你幫忙,你可以分析下,哪些事情可以幫,哪些事情要拒絕,明確自己可以答應的部分,然後說出你要拒絕的原因。

這樣的行為模式輸入生活後,你就能慢慢譜寫屬於你自己的劇本,而不是原生家庭給你的劇本。

原生家庭貧困就註定沒出路嗎?怎麼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多關注自己的未來,超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堅定做自己,最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張kiki,江湖人稱k姐,半路轉行新媒體的遺傳學博士,職業生涯諮詢師,職業生涯培訓師,為你解決個人發展中的大困惑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