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規模一週超500億元 爆款ETF掀起發行高潮

火了大半年的ETF在三季度末又掀發行高潮。9月24日,平安中證粵港澳大灣區ETF公告成立,募集規模達60億元;9月20日,4只央企創新驅動ETF成立,合計募集規模超過400億元;再加上9月17日成立、“吸金”41.5億元的華夏5G通信ETF。短短一週之內ETF募集規模超過500億元,佔今年以來ETF募集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募集規模一週超500億元 爆款ETF掀起發行高潮

ETF發行ETF爆款頻出,原因何在?業內人士認為,獲批特殊品種、蹭市場熱點、把握機構客戶是基金公司通過ETF獲得規模增量的三大法寶。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4日,今年共有47只非貨幣ETF成立,募集規模合計超過1500億元。其中規模超過百億元的有2只,分別是博時央企創新驅動ETF和嘉實中證央企創新驅動ETF,募集規模為167.35億元和132.5億元;募集規模在50億以上、100億以下的有5只,分別是86.76億元的廣發央企創新ETF、72.02億元的富國中證軍工龍頭ETF、68.64億元的工銀瑞信滬深300ETF、64.29億元的匯添富中證長三角ETF和60億元的平安中證粵港澳大灣區ETF;另有10只ETF規模在10億元以上。

從規模增量上來看,以服務央企及上市公司而開發的ETF品種成為絕對主力。不僅是今年,2018年華夏、博時、銀華3只央企結構調整ETF募集規模合計近500億元,一時成為市場熱點。

而今年以來區域ETF亮點頻現,更好地將ETF的工具化屬性和服務實體經濟結合為一體。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龐亞平表示,央企ETF這類產品不僅可以實現股權或者國有資產存量盤活,ETF作為一種普惠金融工具還可以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機構資金以及個人投資者參與,打造多方共贏的有利局面。

此外,今年來A股市場呈現的結構性行情也為主題投資“添柴加火”,蹭上市場熱點的科技、軍工、5G等行業ETF獲得市場廣泛青睞。

從發展潛力來看,債券ETF也為基金公司打開了另一扇窗。8月底成立的鵬華中證5年地債ETF規模達44.71億元,認購戶數為1059戶,通過債券型創新工具參與地方債的市場化進程,更受到機構客戶的青睞。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機構業務始終是公募的基石業務,服務好機構客戶能夠獲得顯著的規模增量。而隨著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節奏加快,債券資產也將受海外資金廣泛關注,債券ETF將迎來快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