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一)渭水之盟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一)渭水之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剛剛登基的唐太宗,皇位還沒來得及坐穩。東突厥20萬大軍便殺上門來,狠狠給了唐太宗一個下馬威。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但神武至治的唐太宗鎮定自若,於狂瀾之中指揮部下絕地反擊。一代名將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一戰急挫東突厥軍士氣。隨後,唐太宗又巧妙佈下疑兵之計,嚇退了東突厥的進攻,並與東突厥簽訂了渭水之盟。渭水之盟確實屈辱,即讓唐朝掏空了府庫,也讓大唐丟失了顏面。但唐太宗藉此穩定了局勢,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與北方強敵作戰。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也穩固了唐朝初立時尚不穩固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唐太宗時刻警醒自己,勿忘突厥外患,從此他便矢志不忘消滅東突厥。渭水之盟也因而成為唐朝與東突厥,實力強弱互易的重要轉折點。

渭水會盟後,唐太宗為了保國安邦,徹底解除突厥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經濟新政,恢復社會、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尤其在軍事上,唐朝一心練兵,積極備戰。突厥人以狼性著稱,突厥的軍旗都是標誌性的狼頭大纛。要想打敗桀驁的突厥狼,唐朝就必須要擁有一支猛如惡虎、兇悍嗜血的鐵騎雄師。練兵是需要大量投入得,不止是錢糧,特別是訓練騎兵,還需要大量的優質戰馬。臥薪嚐膽,時刻不忘渭水之恥,誓要蕩平北虜的唐太宗,為此大力蓄養軍馬。短短几年間,唐朝的蓄馬場(監牧)便已積累了十萬以上的優良馬匹。至麟德年間,所養官馬更達七十餘萬匹,這為唐朝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奠定了堅實基礎。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一)渭水之盟


為了打造一支屬於自己的鐵血騎兵,唐軍將士整日苦練騎射,並按照1兵3馬的編制進行配備。同時,又在騎兵的武裝配備上下了血本,唐軍將士全部裝備精良鎧甲、強弓硬弩、利刃銳矛。當時唐軍配備的明光鎧、馬槊、橫刀、陌刀,都是那個時代最頂級的武備。為了彌補出身農耕社會的兵士在騎射技能上,同自幼便以騎射為生的遊牧部民的差距。唐朝大力培植將士們英勇好戰、慷慨赴死、以怯為恥的尚武風氣。唐軍規定,每一隊都要有一面特製的軍旗,一旦開戰,全隊追隨軍旗作戰。如果旗頭被殺,奪回其屍體,免死。沒有奪回屍體,這一旗屬下所有士兵一律處死。如果被敵人擊敗丟失軍旗、軍鼓,全隊處死。戰鬥中,如果有人張弓上弦,卻還回頭張望,那其後面的隊友可以立刻將其處死。同時唐朝又強調有功必賞,在戰鬥中搶救受傷戰友,斬殺敵軍,奪取軍旗,挫敗敵鋒…皆有獎賞。每次作戰後,所有俘獲的財物、俘虜、牲畜等,都要平分給所有參戰人員,對於傷亡的將士也予以優厚撫卹。

即便如此,唐太宗尤嫌不足,為了培養唐朝軍隊嗜血好搏的狼性。李世民一反歷朝歷代,不許臣下帶武器上殿的規定,每天親引數百士卒在顯德殿習武射箭。在大唐皇帝的以身試教下,唐朝各地練兵如火如荼,很快便培養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鐵騎。李世民就似小說《亮劍》中的主人公李雲龍,專以培養部隊驍勇的靈魂和好戰、善戰的精神為帶兵之道,最終,成功打造出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狼性部隊。為此後大唐的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

上蒼終被唐太宗的英武果毅、勵精圖治所感動,並將寶貴的機遇留給了,始終在積極準備的李世民。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唐太宗的不斷挑唆下,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頡利、突利二可汗反目。與此同時,東突厥與鐵勒諸部也結怨成仇。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不滿東突厥為變革其國俗而推行的政令。另立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可汗,並接受唐朝冊封。突利可汗也於暗中與唐朝聯絡,與頡利可汗決裂。破屋更遭連夜雨,倒黴的東突厥又遇到空前的雪災和霜災。特大的災情持續了整整三年,草原六畜大多凍餓而死。皆賴以牲畜為生的漠北部民,旋即陷入到缺衣少食、無以為生的境地,史稱,“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而東突厥的國力、軍力,也隨之迅速大幅下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