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的植物學家,讓你知道,酒和植物千絲萬縷的聯繫!

閒來無事翻翻書,看到一本《醉酒的植物學家》,挺有意思的,講的是植物和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自然文學作家艾米·斯圖爾特,著名博客“Garden Rant”的創始人之一,《優雅園藝》雜誌的特約編輯。

醉酒的植物學家,讓你知道,酒和植物千絲萬縷的聯繫!

酒,我們並不陌生,人類飲酒也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人類的釀酒史和植物的發展史是一個怎樣的關係呢?《醉酒的植物學家》告訴你。

一、所有的植物都能釀酒嗎?

理論上每一種植物都能用來釀酒。所有的植物都含有糖分。酒精的產生就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的結果。只要有糖和酵母,保證環境裡沒有氧氣,就能產生酒精。但不同的植物糖分的含量不等,產生酒精的難易程度也不同,所以常用來釀酒的是水果、穀物和一些糖分高的多肉植物。

二、酒精產生後,釀酒就結束了嗎?

當然不是。當酒精初步生產出來之後,緊接著就是放進木桶陳化,也就是把新酒苦澀的口感轉化成醇香口感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叫做二次發酵。這種古老的釀酒方法就連現代科學也無法替代。

醉酒的植物學家,讓你知道,酒和植物千絲萬縷的聯繫!

三、人們為了喝酒,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蜜糖是釀朗姆酒的原料。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因為英國下令限制殖民者從法國進口甘蔗蜜糖。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前,從英國去的殖民者喜歡從法國那裡進口甘蔗蜜糖,因為這樣比從英國控制的種植園那買要便宜很多。後來英國就下令大幅提高對法國進口蜜糖的關稅,這就激怒了最早的一代美國人,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除了葡萄、甘蔗,人們還用什麼釀酒?

幾個世紀以來,非洲人只會用香蕉、菠蘿和棕櫚釀造啤酒,但經常因為工藝問題處理不好導致有人中毒。麥芽無疑是釀造啤酒最好的原料,不過當地的環境並不適合麥子生長。高粱是能在非洲良好生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穀物之一,算是支柱型的糧食作物。19世紀,從歐洲到非洲的人看到當地有這麼多高粱,人們卻還喝著有毒的棕櫚啤酒,就把釀造精細高粱啤酒的工藝帶到了非洲。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不適宜穀物生長,但土豆又多又便宜。現在土豆伏特加已經經過幾代工藝改革,發展成能代表俄羅斯酒文化的一張名片了。不過,最好的伏特加還是用穀物釀造的。

醉酒的植物學家,讓你知道,酒和植物千絲萬縷的聯繫!

五、有沒有一種植物天生就適合釀酒呢?

答案是:大麥。用穀物釀酒需要把澱粉轉化成糖分,但大麥不需要加別的東西,只需要加水就能完成這一步,這是因為大麥芽裡澱粉佔了60%以上,而且能一次性全部轉化成糖分。正因為如此,它經常和其他穀物混在一起,啟動其他穀物的糖化,為我們帶來更多風味酒精。可以說如果沒有大麥,大多數啤酒、威士忌和伏特加可能都不會純在了。

六、釀酒師最難處理的植物是什麼?

答案是:小麥。一般的穀物澱粉很容易從蛋白質的包圍中脫離,比如大麥,但小麥很難。因為小麥吸收氮的本領很強,而氮又是構成蛋白質的重要元素,這就意味著小麥會把大量的氮以蛋白質的形式儲存起來,包圍著小麥澱粉的蛋白質就十分發達。這對於麵包師來說是好消息,因為小麥蛋白質含量越高,麵糰就越有粘性和彈性,但釀酒師一點高興不起來,因為澱粉被蛋白質緊緊包裹住了,難以發酵。所以小麥要和其他穀物,如大麥混合才能啟動發酵。雖然麻煩,但小麥獨特的香味讓釀酒師不能捨棄它。

七、一種植物可以釀出兩種不同的酒嗎?

答案是:可以的。中國米酒和日本的清酒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酒。米酒用的原料是糯米。糯米的蛋白質含量高,釀出來的酒因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而變得渾濁,酒精度數低,適合大部分人群。日本的清酒原料用的是粳米。粳米是一種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的米,它的澱粉含量能佔到體積的大約79%。

醉酒的植物學家,讓你知道,酒和植物千絲萬縷的聯繫!

八、植物給酒調味,酒也給植物調味

金雞納樹生長在南美洲,從它的樹皮裡提取的奎寧是一種能治療瘧疾的藥材。最早的金雞納樹調味酒的誕生,其實是因為奎寧的味道太苦了,要用刺激的烈酒調味才能喝下去。所以不是每種調味酒都是為了讓酒的味道更好,也有讓植物的味道更好的。

九、植物存在感強的酒是什麼酒?

雞尾酒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色、香、味俱全,植物在這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檸檬片做裝飾,增加了酒的品相;檸檬的香氣與酒精味融合,淡化了酒精刺鼻的味道。除了檸檬,雞尾酒裡最長遠的還有薄荷。在調整雞尾酒的植物中,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比如辣椒。辣椒素可以刺激人體產生啡肽,就像咖啡一樣讓人產生愉快的感覺。

總之,人類的釀酒史和植物的發展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