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

右惜


大明王朝必亡。

(1)大明必亡

一個王朝的覆滅,有其必然性,也是一個逐漸衰落的過程。就明朝來說,主流觀點認為:萬曆朝便種下了明朝滅亡的因,更甚而在開國時,制度上的構建就已埋下滅亡的伏筆。

到了天啟後期,也就是魏忠賢主政時期,帝國的各種弊端已經顯現,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到了崇禎時期,帝國已積重難返,滅亡已是必然,這是封建王朝的必然歸路,回天乏術。

崇禎時期的明朝雖有鮮花點綴,但根已經是朽木了

魏忠賢在這種新舊秩序交替時代下,所能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歷史潮流面前,個人實在算不了什麼。如果認為魏忠賢是拯救大明的救星,這無疑是唯心歷史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魏忠賢也做了大明滅亡的催化劑。

之所以說明朝必亡,主要是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

(2)士人精神的死亡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在人事升遷方面的消極,使士人階層普遍失望,集體腐化墮落已經難以阻止。明末,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階層工商階層。

以東林黨為代表的中小商人階層和以皇權為代表的大商人階層。新的階層出現,則意味著利益的重新分配,意味著新秩序的建立。舊秩序無法維護新興階層的利益,則就要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由此,就出現了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

“傳統士人精神”已死

(3)屯田制被破壞、土地兼併嚴重

屯田制的逐漸廢除則使軍餉嚴重不足,以及明朝低效的漕運制度使得軍隊戰鬥力極弱。到了明朝後期已經不能應對內憂外患,大明危在旦夕。

明朝後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王室宗親的分封佔用了大量的土地,加之士紳階層的掠奪,使得農民愈發無地可耕。自然災害天災人禍下,農民不斷起義,成了壓垮大明王朝最後一根稻草。

魏忠賢再有才幹,作為皇帝個人的忠僕,他能夠阻止皇帝土地兼併、抑制藩王、對投靠閹黨的官員們(包括文武)進行抑制嗎?

很顯然,他那麼做皇帝也就不喜歡他了。

“土地兼併”得不到抑制必然是農民起義

(4)魏忠賢、閹黨的催化作用

閹黨與東林黨黨爭,嚴重的損害了明朝內部的團結,大明內部相互傾軋,不能一致對外對內,也不能解決大明的種種積弊,反而削弱了大明的實力。

魏忠賢的礦監、鹽稅政策,雖然緩解了大明財政囧態,但更多的卻是錢落入閹黨及圍在其周邊的文武官員腰包。魏忠賢稅本來就是不合法,以皇權代替行政權、以私法代替公法。裡面的問題更多。

魏忠賢只是皇權的代表,他徵稅的權力也是來源於皇帝,也為皇權的利益服務。也正是因為這點,崇禎可以伸出個小拇指就能消滅他。

同樣,魏忠賢也僅是統治階層中的一員,崇禎很容易地消滅了閹黨,但卻根本鬥不過統治階層的官員。

魏忠賢只是工具性,他沒有辦法解決根本性問題,死不死對明朝滅亡幾乎沒有影響

皇權受制於儒家思想,那麼,做事兒總要找面子、顧制度,但制度僵化後,皇權只能依靠宦官去暗地裡懲治不聽話的官員。

問題就這麼簡單。他就是皇帝的刀。扔就扔了,問題在於崇禎扔了刀後手裡沒有東西了。只靠“制度”“王法”這些根本動不了別人的靈魂。


坐古談今


無論崇禎殺不殺魏忠賢,明朝滅亡的命運都是不可改變的。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崇禎上臺之後,必然要殺魏忠賢,這是崇禎的性格決定的。就算是崇禎上臺之後在收拾閹黨的時候,留下了魏忠賢的一條命。和天啟朝相比,也不可能以魏忠賢的意志處理朝政。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是前人早已講明的道理。

我始終認為,明朝的滅亡是政治的腐敗與皇帝也就是國家一把手的無能決定的。其它因素當然也有,但前邊兩條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之所以有這樣的假設出現,是因為在天啟朝,也就是魏忠賢實際執政的時代,國家大事的處理上,並不是百分百的一無是處。有些事情的處理上,似乎還是合情合理,對國家有好處的。甚至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比之崇禎朝的處理,也並不差。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有原因的。它是因為崇禎皇帝與天啟皇帝不同的經歷以及不同的性格造成的。

天啟朝魏忠賢之所以能夠成為實際的執政者。是與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性格決定的。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朱常洛由於萬曆在立儲問題上的優柔寡斷,一輩子處在危險之中,隨時都有被鄭貴妃一黨害死的可能。他雖然後來被立為太子,但是做為太子應受的教育,卻被耽誤了。朱常洛都是這種處境,做為皇太孫的朱由校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他從小几乎處在一個沒有人管的狀態中,只有他人奶媽客氏陪伴著他。所以,他對客氏形成一種近於母親般的依賴。他的學習情況,就更不用提了。明光宗在繼承萬曆的皇位之後一個去世。朱由校登基成了新皇帝。他登基的時候,大約十六歲。比康熙親政的時候,還大了兩歲。可是他在“移宮”一案中的表現,卻很像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只知道哭。在他當了皇帝之後,離開了奶媽客氏,晚上睡不著覺還要哭。這些都是明史有確切記錄的。所以,這樣的一個人當皇帝,對於處理國家的政務,他是既無能力,也無興趣。於是,國家的大權就落到了魏忠賢的手裡。

魏忠賢這個人的特點,本質上就是一個社會下層的無賴。他對大明王朝的治理,用一句通俗的話講,與現代社會里一些流氓無賴當村長的治理方式是一樣的。這種思維模式,對於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政治圈的精英們來說,根本是瞧不起的。但恰恰朱由校是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因此,魏忠賢處理問題的方式,他在情感上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這才是魏忠賢的統治能夠貫穿天啟一朝的原因。

無賴統治的一個最顯著特點就是注重利益,沒有大眼光。魏忠賢的統治也是這樣。他的原則很簡單,誰聽我的話,我就把利益給誰。誰不聽我的話,與我做對,我就整死誰。如果國家政治沒有與他的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所在地方部門的官員,按慣例和規定執行就行了。因此,在魏忠賢一朝。如果不得罪魏忠賢,想幹點正事,也是可以的。但是,魏忠賢的統治絕對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讓他統治下去,大明朝也是必亡的。

崇禎的經歷,與天啟皇帝朱由校有些不同。他的父親朱常洛去世,哥哥朱由校當皇帝的時候,他只八九歲。正是讀書的年紀,所以,他是從小受到比較正規的教育的。所以,他的統治思想應該是比較正統的。他也不會魏忠賢的統治方式。另外,天啟朝由於皇帝對政務沒有興趣,大權落在了魏忠賢的手裡。天啟雖然對政治沒興趣,但不等於崇禎沒興趣。所以,除掉魏忠賢,是他上臺第一天時就立下的誓願,絕不可能放過魏忠賢的。

崇禎在收拾了魏忠賢之後,就感覺到自己英明無比了。但自己分析一下崇禎一朝,他對政務的處理上。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水平不是一般,而是太一般。和英明天縱幾個字扯不上半分錢的關係,可是,他自己始終堅定不移的認為自己天縱英明。大明朝到了滅亡的時候,他還在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就很可笑了。如果你覺和天下人都不一樣,你卻覺得天下人都錯了。那一定是你的認識錯誤。

我個人感覺,崇禎的水平,大概也就是一般人的水平,放在今天,他拼了老命能考上個二本,就算不錯了。恰恰是這樣的一個人,坐在了國家一把手的位置上。讀讀歷史就能明白,崇禎一朝殺了多少大臣。所以給他辦事的人,只要有了一點失誤,就會被他或免職,或殺掉,試想天下還有不犯錯誤的人嗎。只要他這樣的人在位置上。基本上相當於武大郎開店。武大是比自己個子高的一律不用。而他是比他個子高的,全部殺了。這樣的人掌權,國家能不亡嗎?


七月流火140400643


提出這個假設的人基於一個原因:魏忠賢和袁崇煥關係好像還不錯。魏忠賢掌權時,明朝政府抵禦遼東後金的入侵還是比較給力的,可以說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天啟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袁崇煥督師遼東,不敢說他多器重袁崇煥,但從來往信件看,袁與魏的關係至少是和諧的,袁比較厲害的幾次戰功全在魏掌權時誕生。

但是,這裡有一個誤解,魏忠賢掌權,好像軍國大事他都管,其實不然。

明朝宦官最高的職位有兩個,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按照明朝的制度設計,前者是代皇帝硃批的,也就是在皇帝忙不過來的時候,充當皇帝的秘書在內閣起草的文件上寫"同意"或者"不同意";後者是管印的,在硃批好的文件上蓋印,發回內閣施行。

當皇帝怠政,而內閣又不受信任的時候,司禮監的這兩個位置的宦官就坐大了。因為皇帝不處理內閣草擬的文件的話,就是司禮監來處理,此時皇權的實行者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和掌印太監。如果有太監能夠身兼秉筆和掌印太監,那他基本就是皇帝了,比如魏忠賢。

朝政的處理是一個流程。打個比方,大臣擬好工作計劃報內閣,或者皇帝安排個什麼事情給內閣,內閣討論形成建議意見報皇帝,皇帝審核批准,內閣在下發執行。皇帝懶了,批准蓋章的活就交給太監。明朝初期發明這一套,分化了內閣權力,開始是有效的,隨著這套制度運行,帶來一個致命缺點:一旦流程的各環節勢力做大,形成小集團,那麼相互的扯皮、攻擊會大大的加強朝廷的內耗。不幸的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內形成了兩大對立集團,太監集團(閹黨),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又分為東林黨和浙黨。互相攻擊,互相掣肘朝政一片大亂。

比方說,皇帝要做個什麼事,內閣可以照轉文件下發,但是可以讓下面執行的同黨推諉不執行。內閣想做個什麼事情呢,太監也可以忽悠皇上,就是不蓋章。這個時期,已經無所謂對錯了,不管做什麼事情,一派贊成的,另一個就反對,什麼戰略部署,長期規劃,長遠利益,統統都做不成。

魏忠賢只是閹黨勢力的一個代表,沒有魏忠賢,還有王忠賢,張忠賢,明朝是除了東漢,宦官禍國最嚴重的王朝。而且,即便魏忠賢和袁崇煥關係好,即使袁崇煥是個閹黨,也會受到東林、浙黨勢力的掣肘,打擊。他依舊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另一方面,魏忠賢和袁崇煥的關係也不見得那麼好,太監的生理缺陷註定了他們心理的變態,不可能和你成為好朋友。

寧錦之戰後,滿桂、趙率教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賞賜,但袁崇煥卻因為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尚書霍維華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辭去廕襲子孫的賞賜,但魏忠賢不許。七月,袁崇煥辭官回鄉。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煥為督師兼任遼東巡撫,駐紮寧遠。

綜合以上,總結一句話,把明朝的興亡依託在一個太監身上是相當不靠譜的。

明朝滅亡有三大原因。

  一,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事實上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萬曆不上朝,正是基於此,萬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還是那回事。

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黃仁宇,杜車別觀點)。中國古代為什麼重農抑商,因為氣候,河流,地理的因素決定了我國是個農耕國家,不像歐洲以商業為主,所以我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業人口,這就決定了糧食生產安全是中國古代的第一要義,沒了糧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禁止海外貿易,正是為了限制農業人口從事非農行業,導致糧食減產。

而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後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糧需要湖廣供給,到了明末戰亂時候,江南富商們有錢買宅子,買地,卻買不來糧食,清兵南下後,南方四鎮的二十萬精兵因為沒有軍糧,全部投降清兵,政府無糧,徵兵也困難。南方糧食姑且緊張,那麼北方遇到了那麼大的災情,可以說天下已無糧賑濟,

三、再來談談張居正的賦稅改革。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經濟邁了一大步,但正是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經濟過渡發展,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在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以前,農民收割完了糧食就可以交稅,但賦稅改革後就不行了,還要拿市場上去賣,換了錢再交稅。而收割糧食和賣糧食的季節都一樣,大家都賣糧食,糧商就會趁機壓價,等於農民又被盤剝一次,變相的加重了賦稅。江南這些地方還好一些,因為這些地方銀子多,經濟外向型大,還可以種植利潤大的經濟作物換錢,西北這些缺銀,經濟內向型的地方就更嚴重,農民為了換錢受的盤剝更大,所以除了災荒外,農民起義為什麼在西北爆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說的,張居正的賦稅改革等於是鼓勵種植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所以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萬曆,天啟,崇禎,魏忠賢,而是張居正,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詭異。

  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由於商業的過渡擴張,耗盡了帝國的資源,最終搞垮了這個帝國。


呆弟42005191



先來說個魏忠賢的故事。

有四人夜裡在密室飲酒,其中一個人喝醉了,謾罵魏忠賢,另外三個人嚇得不敢出聲。那個人還未罵完,東廠探子就將四人押到魏忠賢的住所,立即將罵的人處寸磔,而慰勞另外三個人金子,三個都被嚇得魂飛魄散不敢動。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魏忠賢排除異己是到了什麼程度,只要是說他壞話的,他一律視作敵人。魏忠賢本是宦官,未淨身時就和宮內太監往來甚秘,後來淨身竟然還留有一個睪丸,由於他和宮內太監關係很好,所以給他留了一個睪丸。本身一個太監,能夠權傾朝野,不說他是不是奸惡,這就說明了魏忠賢不是池中之物,要知道,能在古代從一個小太監,成為皇帝信任的大臣,這本身就說明了他魏忠賢不是一個凡人。

天啟皇帝在位期間,基本上將政事交給魏忠賢處理,時人稱魏忠賢為九千九百歲,魏忠賢在位期間,打壓政敵,不過他打壓的政敵,也是沒有本事的大臣,對明朝沒有什麼建樹。魏忠賢此人雖然奸惡,人們說他壞話,就會被他視作反對自己,而清除。但是魏忠賢心思縝密,對待國事處理的還算可以。當時明朝由於萬曆年間的征戰,國庫空虛,民間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困苦,紛紛逃離祖籍,但是明朝政府規定百姓是不可以隨便離開祖籍的,於是這些百姓漸漸成為了逃亡的流民,隨時可能被官府抓獲然後判刑。於是農民起義在萬曆年間就已經出現了苗頭。而且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明朝末年正值地球小冰期,糧食農作物紛紛減產。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嚴重。早期的萬曆皇帝還能鎮壓農民起義。但是萬曆皇帝死後這種情況更加的嚴重。甚至天啟皇帝某一年竟然連續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達兩百多次。可見這個時候的明朝就已經出現了不穩定。然而魏忠賢上臺之後,行事作風強硬,各地的農民起義迅速被魏忠賢鎮壓。而且魏忠賢他雖然排除異己,但是他也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人。崇禎皇帝上臺之後,顯然是想幹一幅大事業的青年皇帝的形象。崇禎皇帝認為魏忠賢是奸惡之徒。於是不假思索的開始清算魏忠賢。但是他卻沒有想到,清算了魏忠賢之後,大明朝就好像是失去了一個支柱。這根支柱雖然時刻的壓在崇禎皇帝的身上,但是這個支柱他也支撐了大明朝。

假如魏忠賢不被崇禎皇帝清算的話,明朝的滅亡也是在所難免的,只不過明朝滅亡會在拖延個十幾年,二十幾年。但是明朝滅亡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明朝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當時的明朝,朝堂之上黨爭嚴重,而朝堂之下,貪官汙吏,橫行霸道,地方土地吞併嚴重,導致了大量破產農民變成無地流民。,最後明朝滅亡也是被農民起義軍所滅亡的。最後,崇禎皇帝在臨死之前的一天為魏忠賢重新修建了墓碑。可見,崇禎皇帝最後也是後悔把魏忠賢殺掉。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明朝的命運,有可能會,晚個,十幾年,二十幾年,才會滅亡。而且因為魏忠賢的處事方法和崇禎皇帝不同。崇禎皇帝雖然一心想要做個好皇帝。但是崇禎皇帝處事優柔寡斷,然後被朝堂之上的百官耍得團團轉。而魏忠賢此人處事心狠毒辣,處事果斷。舉個例子來說吧,天啟皇帝年間,陝西也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魏忠賢命令鎮壓農民起義,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最後,農民起義被鎮壓,在魏忠賢當政的幾年間,陝西再未出現過農民起義。崇禎皇帝當政期間,陝西也發生了李自成農民起義。崇禎皇帝優柔寡斷。當將軍偉要打算圍殲李自成的時候,崇禎皇帝卻下命令要招安李自成。結果給了李自成喘息之機,貽誤了前方的戰機。等到崇禎皇帝再想剿滅李自成的時候。李自成的實力已經翻了數番。最後明朝最後的一個同農民軍作戰的將領孫傳庭,也是在崇禎皇帝盲目的催促之下貿然出兵,結果被李自成圍殲。孫傳庭戰敗之後,明朝再也沒有將軍出來同李自成農民軍作戰。朝堂之上,百官大眼瞪小眼。都沒有辦法。最後,崇禎皇帝命令百官捐款來募集兵同李自成起義軍作戰。那是百官各有心思和打算。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勃,對崇禎皇帝說自己很窮。甚至還要把自己的房子明碼標價賣掉,然後來捐款,軍費。最後還是周皇后勸說他的父親周勃最後終於捐了300兩銀子。但是後來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之後。李自成嚴刑拷打朝廷百官。從崇禎皇帝岳父周伯家裡一次性抄出白銀幾千萬兩之多。從百官以及六部大臣家裡抄出的金銀細軟,甚至相當於明朝廷幾年財政收入總和,可見這些朝廷百官都是貪官汙吏。當時魏忠賢對待這些朝廷百官採取的是鎮壓排除的態度,而崇禎皇帝卻太過信任這些百官,實際上,崇禎皇帝時期朝廷的百官大部分都是貪官汙吏。

即使魏忠賢不死。,明朝的滅亡也是在所難免。那時候的明朝官員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地方豪強,橫行霸道。大量的農民成為了無地的流民。即使魏忠賢在世,也避免不了明朝滅亡的命運。但是魏忠賢在世的話,明朝有可能會晚個十幾年,二十幾年滅亡。


忘川星玉


個人覺得評價一個人就算再壞他也有好的一方面,魏忠賢,人稱九千歲,個人覺得如果崇禎皇帝不殺魏忠賢的話,大明王朝有可能不會加速滅亡其因有三:1魏忠賢雖然在天啟朝權傾朝野,但是懂得權衡各方面或者說各個官員之間的利益,有效的打擊東林黨人,在崇禎在位期間,重用東林黨人,但那時候的東林黨人已經在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根本沒有為國家利益著想了。2魏忠賢時期,雖然派太監在各地收取稅負,民怨也非常深重,但是並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且就算是有農民起義,也是堅決打壓,而且斬草除根,崇禎期間,取消了驛足這個職位,直接導致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大批農民失業,其實說實話,李自成這樣的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想幹好自己的工作,老老實實把錢掙回去,只是大明王朝剝奪了他的工作,他沒有飯吃了,才會造反的。3在魏忠賢時期,魏忠賢雖然是太監,但他懂得遼東戰事是主要的,他任用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重用了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打死了努爾哈赤,嚴重的打擊了八旗的實力,而且在魏忠賢時期,八旗很難踏過寧遠防線,在崇禎繼位後,雖然前期重用了袁崇煥,但是崇禎這個人生性多疑,好猜忌,在北京保衛戰中,中了皇太極的計謀,直接殺死了袁崇煥,導致了遼東很難再有人能和皇太極一較高下,也間接導致了明朝加速滅忙。所以說魏忠賢雖然都說是奸人,但是他也懂得權衡利弊,所以個人覺得如果魏忠賢不被殺,明朝有可能不會那麼快滅亡,明熹宗在臨死前也曾囑咐過崇禎皇帝不要殺魏忠賢,要用魏忠賢,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然了就算是崇禎重用了魏忠賢也挽救不了大明朝滅亡的事實,因為當時明朝已經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已經成為了明朝末期主要矛盾,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m風華正茂


人的一生,有許多偶然的事情。人會為了這偶然的事情,去下賭注,賭對了從此榮華富貴,賭錯了則繼續沉淪。

慾望是驅使人做出下賭這個決定的因素,有人傾盡所有衝進賭場,有人為了前途把生命都搭了進去。

今天筆者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明朝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魏忠賢,這個被歷史稱之為禍國的奸臣,是怎麼從小民一步步邁向帝國之巔的?他的成敗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尊嚴還是前途?

魏忠賢在入宮之前,並沒有名字,因為家底貧寒,也沒有上過學。但這哥們本性比較憨厚,還講義氣,經常在村裡跟幾個小混混稱兄道弟,縱酒賭博。

很快家底就被他酗酒弄光了,連飯都吃不上。但多血質的魏忠賢卻不甘在黃土上度過一輩子,他的強烈慾望促使他整天胡思亂想,卻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魏忠賢打聽到皇宮裡每年都有對外招募一個工種,要招募三千的崗位,結果竟然有一萬多人報名。這可不是當差的,是太監。

在明朝,寒門子弟為了維持生計,很多人會選擇去當太監,犧牲了自己的尊嚴和性福。

但不是想當太監就可以,那時候當太監需要一大筆費用,包括手續費和後續療養等,而且死亡率很高,很多人閹割了之後沒挺過來就死掉了。

但魏忠賢決定賭一把,他恨透了這種被生活壓迫的疾苦。找到專管收太監的公公,去了勢,還在京城的龍華寺苦等了四個月,終於在一次挑選中,被選中去倒馬桶。

二十三歲的魏忠賢終於等到了這一刻,雖然只是一份倒馬桶的工作,但對他來說堪比讀書人中進士。

和所有入宮的太監一樣,魏忠賢日復一日地做著自己的工作,淹沒在眾多底層太監裡。

這時,沒有人會料到,他日後會成為左右大明王朝的權臣。

一切始於偶然

這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賭徒,在宮裡依然默默無聞的活著,十幾年後,魏忠賢謀到了伙食管理員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在太子身邊。不過當時的萬曆皇帝並不喜歡這位太子,總想著把這位太子給廢掉。

魏忠賢並沒有直接服務太子,而是侍候太子身邊的王才人和她的兒子。與其他人不同,魏忠賢認為自己從底層太監脫身,很大程度是因為王才人和小皇孫,出於感激,魏忠賢對他倆是忠心耿耿。別人對王才人母子並不怎麼感冒,只有魏忠賢畢恭畢敬,認真侍候著。

魏忠賢是一個性格討人喜歡,還有些憨厚的人,因為對別人沒什麼戒心,宮裡其他太監都叫他做“傻子”,卻非常受人歡迎,這與我們印象裡那個大奸大惡之人大相徑庭。

而且,魏忠賢運動天賦高,騎在馬上,搭弓射箭,命中率極高。又比較逗比,所以小皇孫常跟著他一塊玩。

由於太子不被重視,這位小皇孫自然也就被冷落了,直到成年還沒讀過書,字都是身邊太監教他的。正因如此,這位小孩不愛讀書,愛習武打鬧,自己還舞刀弄棒,更厲害的是竟然還迷上了木匠這門手活,自己設計和製作,領旁人大為驚歎。

如果在普通人家,這個小孩日後可能成為木匠之類,可在皇宮,玩刀棒和手工,就屬於不務正業。

不過這一切都是魏忠賢陪他一起經歷的,騎馬射箭是魏忠賢教的,玩具是魏忠賢幫他找來的,時間一久,這一老一小形成一種亦親亦友的關係。甚至魏忠賢在恍惚間把這個小孩當做自己的孩子。

斗轉星移,這一年魏忠賢五十三歲,過了知天命的年輪,命運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轉折。

這一年萬曆皇帝駕崩,那個戰戰兢兢當了很多年的太子,終於登基了,史稱:明光宗。一下子小皇孫成了準太子,連魏忠賢都發現身邊的人對他敬重不少,心情舒暢許多。

然而僅僅一個月之後,也許是壓抑太久急著發洩,明光宗就縱慾過度去世了。原本還跟在魏忠賢后邊亂跑的小皇孫,這下成了大明王朝新的天子,明熹宗。

這一切轉得太快,魏忠賢都有點暈頭轉向,命運之神的禮物直接砸到了他的頭上。作為皇帝信任之人,魏忠賢自然明白自己所處的境地。

相比起對木匠的興趣,對政治剛登基的明熹宗可謂十分厭惡,下面朝臣在說什麼他沒聽懂,也不想聽懂,他需要一個人來幫他解決這些煩心事。這一重任,就落在了魏忠賢身上,這個不識字的太監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就是幫皇帝批奏摺。

這就意味著整個帝國的權力掌握在魏忠賢手上,歷史把舞臺搭好,等著魏忠賢開始他的表演。

權力的滋味

魏忠賢從進宮開始,命運從來沒有垂青過他。在底層的掙扎裡,他屢受打擊,又沒機會升遷,還被人叫做傻子。

後來他索性把傻子的帽子戴牢,甘居人下,用自己的示弱來換取別人的保護。他沒有了自尊,活得像一條狗,這種壓制卻讓他異常痛苦,慾望的種子不時在心裡迸發。

在機會面前,魏忠賢極為果斷,面對任命,不識字的他卻沒有謙讓。他讓別人替他講解奏摺,在根據事情發號施令,在讓人寫進奏摺裡。

初嘗權力滋味勝過世上任何美味,一句話便可決定任何人的生死榮辱,全天下的聰明人都拜倒在自己的腳下。從社會最底層升遷到最高峰,魏忠賢有點慌,但這不妨礙他對這種快感的著迷。

俯視自己腳下的眾生,魏忠賢產生了一股責任感,他要勵精圖治,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把溫暖灑向四方!

可惜的是,作為帝國的纜權者,魏忠賢作為一個倒馬桶和伙食管理員的經歷,不足以支撐他的抱負。缺乏文化素養,有沒有任何政治經驗,註定他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

有一年兵部申請提調將軍,魏忠賢聽了奏摺,發現提調將軍中間還有一個都司的級別,竟然要直接超升,裡面可能有舞弊的行為,就下令進行調查。結果兵部解釋這是十幾年來的慣例,因為都司的實缺比較少,最後魏忠賢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政務不熟悉。

這只是他在處理政務時出的眾多玩笑中的一次,但這絲毫沒有動搖魏忠賢治理國家的信心。

就像所有突然暴富的土豪一樣,不放過向世人炫耀的機會。每次出行排場都極大,據記載隨從多達數萬人。在穿著上還要穿龍袍,以顯示自己的特殊。這些行為都反映出了他個人素質的庸劣,但是他越高調,就越兇險,特別是早已看他不爽的東林黨人。

暴風驟雨襲來

東林黨人自喻為忠臣,他們極其反對魏忠賢的所做所為,特別是魏忠賢的身份。要知道明朝祖制,太監不可干預政權。

當時的新科狀元就上奏摺,指責皇上沒有承擔起帝國的責任,差點被魏忠賢廷杖。緊接著有大臣上書把魏忠賢比作禍國殃民的前朝太監劉瑾,更多的人從不同角度對魏忠賢進行攻擊,比如專制奪權,比如擅自改例,還有出行比皇帝還隆重等。魏忠賢感受到朝堂之上,一股反對自己的勢力正在襲來。

從大學士和尚書,再到各級官員,都加入反對魏忠賢的行列,一時間烏雲密佈。

此時魏忠賢即委屈又惶恐,不知如何是好。他知道一步之差可能要身敗名裂,只能去找皇帝庇護。皇帝對這個忠心耿耿的老太監自然比其他朝臣信任得多,義無反顧地做魏忠賢的靠山。

東林黨人雖然憤怒,卻也毫無辦法。眼看魏忠賢毫髮未損,政治的天平始終在魏忠賢這邊,更多的人開始投靠過來。很快魏忠賢身邊聚集了一批大臣,還有大臣拐彎抹角的認魏忠賢為父親,以此來攀上高枝。

對於這些投靠過來的人,魏忠賢給予他們火箭般提升,培養成了自己的心腹,幫他出謀劃策。很快魏忠賢對東林黨人進行迫害,網絡罪名,彈劾的彈劾,下獄的下獄,東林黨人被清洗大半。

很多東林黨人在下獄時被施以毒刑,折磨至死。

至此,整個朝堂基本把控在魏忠賢手裡,無人敢提出異議。朝中升官的捷徑,就是恭維和吹捧魏忠賢。越來越多的稱頌,讓魏忠賢倍感舒服。

然而命運到這裡又發生了轉變,就像當初一樣。二十三歲明熹宗因病也去世了,繼承皇位的是崇禎皇帝。

新皇帝一聲令下,命令魏忠賢乖乖去給老皇帝守陵去了。但崇禎不會只是讓他守陵,接下來還要趕盡殺絕。這年十一月,得到崇禎要處死自己的消息,魏忠賢選擇上吊自盡。後來為了昭示國法,他的屍體又被挖出來梟首凌遲,家庭其他成員也被髮配充軍,顯赫一時的魏家化作鳥散。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活一世,面對命運的垂青,有時候總顯得慌忙。魏忠賢一輩子都在等著這個機會,可是卻做少了一件事:準備。

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是魏忠賢一點準備也沒有,白白把機會給糟蹋了,最後弄了個悲慘的下場。

經常有人討論說讀書有什麼用?其實讀書的用處在於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認知,還有處理事情的能力。沒有知識儲備和能力做基礎,即使給你一百個好時機,可能也把握不住。

讀書的意義不是當下能給你換回多少回報,而是在未來某個時間裡,機會出現的時候,你能把握住,並藉此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辜負自己的努力。畢竟笑到最後的人,才是贏家。

所謂: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LD講故事


現在總有人想給罪人洗白,給忠臣洗黑。比如現在網上的一些人說岳飛是奸臣,說秦檜是忠臣。還有說魏忠賢好的,說袁崇煥是奸臣叛清。

我們作為後世的人,畢竟年代已久很久遠了,歷史的真假我們真的無法去判斷。只能通過各種史書來評判。正史和野史有時候就會出現很大的差別,當然對於一些學者來說肯定是相信正史,但是現在網上的一些人拿著一些不懂裝懂的野史,或者說看了幾篇文章就來否定這些正史。不可否認的是正史作假的可能性很高,因為這些史官為了討好當時的統治者,肯定會有作假的嫌疑。但是野史基本上都是沒有經過考察的,都是一些人們口口相傳的出來的,可信度更不高。

現在為魏忠賢洗白的幾點無非就是,第一袁崇煥的幾次大捷都是在魏忠賢掌權的時候,所以很多人認為崇禎還不如魏忠賢。第二就是,讓東林黨人士崛起。都知道東林黨就是一些群不學無術,披著忠臣能人的帽子,其實就是一群草包。但是他們掌握著筆桿子,把魏忠賢醜化了。第三在崇禎手裡,遼東事物更加激化,讓滿清迅速崛起了,而在魏忠賢手裡,當時的後金還沒有這麼強大。

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兩個朝代一個是明朝一個是東漢。明朝中後期尤為嚴重。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魏忠賢掌權的時候,隨意誅殺異己,亂殺臣子,危害朝綱。雖然魏忠賢殺的很多都是一些無才之輩,但是畢竟這些權利只有皇帝才有的,你一個小小的宦官就敢越皇權,這是對於皇權極大地挑戰。禍亂朝綱。

而且當時明朝中後期,中國正是遇到了小冰川時期,老百姓幾乎是顆粒無收,民不聊生。但是魏忠賢卻大肆斂財,在後來查抄魏忠賢的官邸時,富可敵國。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為魏忠賢,本來已經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在他的手裡馬上變的搖搖欲墜。在魏忠賢大肆貪汙,斂財的情況下,也讓大明朝徹底失去了民心。以致於後來的農民起義太多了,大明朝已經無法鎮壓了。

崇禎在殺魏忠賢這件事上確實欠妥。而且操之過急了,崇禎一上臺就殺了魏忠賢,本來魏忠賢在的時候,閹黨和東林黨這些能平衡,但是魏忠賢一倒臺,崇禎又重用東林黨人士,都知道東林黨比閹黨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本來在崇禎之前,大明朝對於各種鹽鐵礦等有錢人徵稅,但是崇禎一上臺之後,採用東林黨的建議,不要這些人富人交稅,完全就靠老百姓這些窮人來支持整個國家的運轉,顯然是不可能的,也讓大明朝額國庫迅速空虛。

崇禎殺魏忠賢是沒錯,魏忠賢也確實該死,但是崇禎不是當皇帝的料。雖然崇禎極力的想挽回頹勢,但是做的事確實把大明直接推向了深淵。一個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用,但是崇禎在這一點做的太差了,崇禎上臺十七年,光是內閣首輔就換了五十多個。崇禎一直都是不相信大臣,遇到問題了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向了大臣。

所以說讓大明加速滅亡的不是殺了魏忠賢,而是讓崇禎上位了。如果讓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如此,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小伍講歷史


關於此事,有待商榷。不過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言,倒是可以窺探一二

明朝還未亡之時,崇禎已經有了諸臣誤我的覺悟,而有個小太監哭哭啼啼的說了一句:“如果魏公公在,不會這樣的!”崇禎聽罷,下令厚葬魏忠賢(此時魏忠賢早就死了好久了。。。)


大明公司的歷任董事長都很有特點

有的勵精圖治,引領公司欣欣向榮;有的就喜歡玩心眼,只為逗樂,有的喜歡美女而有的喜歡修仙,終於大明要黃了,而這一任董事長,是個木匠——天啟

天啟之後是崇禎,崇禎終其一生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運

最後以一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大明公司最後的掙扎,而其中有個小插曲很有意思

據說快要亡國時候,有個太監說如果魏公公還在,或許國家不至於如此,崇禎心裡有悔意,還秘密讓人收斂魏忠賢骸骨

此事是否屬實,我們尚且不論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魏忠賢沒有被清算,會影響大明的結局嗎?

  • 妖人九千歲——能力是“卓越”的

魏忠賢一步一坑,踩著別人登上權力的頂峰

天啟皇帝是個木匠,不管朝政,魏公公來管

群臣也歸他管轄,因此歷史上知名的“東林黨”被清掃

這是一幫以“忠臣”自居其實也並非善類的傳統士大夫

魏忠賢清算了楊鏈、左光斗,扶植了自己的五虎、五彪

他的確貪得無厭,凡事都需要用錢來解決,但是他也是辦實事的人,國家雖然烏煙瘴氣,卻也依舊平靜

至少,該鎮壓的都鎮壓了,該收拾的也都收拾了

朝堂之上,也沒有亂七八糟的黨爭,大家都是“閹黨”無論是自願還是非自願,至少都相安無事

對外呢,也還不錯。毛文龍駐守皮島,袁崇煥督師薊遼,一掃萬曆陰霾,防守做得也很到位

不說這些人是否奉承魏忠賢(比如袁崇煥給他在關外修生祠)至少魏忠賢用他,毛文龍也沒被收拾

所以,魏公公的政治手腕是有的,甚至可以說很高

  • 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兒——閹黨走狗,國之重臣

魏忠賢的呼風喚雨權傾天下,離不開身邊的這幫乾兒子、幹孫子

因為他是宦官,所以無後,因而同姓同宗成為了結交魏忠賢的最有利法寶,據說一個大臣,讓自己的兒子去給魏忠賢當孫子,然後自己順理成章的叫魏忠賢一聲爹,而這個大臣,竟然比魏忠賢還要大

不要臉,是真的不要臉

可是,就是這麼積累下的一批大臣,還真就幫著魏忠賢治理了整個天下

雖然民不聊生,雖然貪得無厭,雖然魚肉百姓,但至少天下還是大明的

時人皆知,要想當官,必須拜魏忠賢的碼頭,要想升遷,必須給魏忠賢送錢,要想為天下百姓做點事,必須先給魏忠賢修生祠,就是這樣的朝廷,就是這麼的昏暗

所以,朝堂之上,人人皆閹黨,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他們在忍辱負重

隨著魏忠賢的落馬,閹黨一朝覆滅

算是積累多年的“好人才”“壞人才”一掃而空

  • 勵精圖治的崇禎——用力過猛

時人有評:“崇禎用力過猛,因而導致國家覆滅,明末不缺忠臣良將,卻未能挽救危局”

當然也有人認為:“崇禎之敗,敗於黨爭,諸臣誤我並不是推卸責任,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敗混亂到崇禎也無法挽救的局面,再不用力,甚至挺不了那麼久!”

總之,人們圍繞著崇禎和他的群臣,做出瞭如此的評價

而大明王朝的覆滅也和這君臣之間的掣肘扯皮不無關係

崇禎節儉,自己穿破衣服、後宮也穿破衣服,不捨得吃喝擠出錢來發軍餉,平叛亂。

大臣們則奢華無度,歷任的首輔也都是各個黨派的領袖,一心只想著擴大勢力,打敗這個、抨擊那個。

一如周延儒、溫體仁都算是一代奸相

而且在北京即將破滅前夕,崇禎號召群臣捐款救國之時,群臣除了哭泣就是沉默,就連崇禎的老丈人(當時有名的富豪)也不願意出錢,崇禎很憤怒,但也無可奈何。

最後,北京城破,忠臣不是沒有,文臣武將都有人自裁殉國

如大學士範景文等二十一人均壯烈捐軀,而苟延殘喘的崇禎老丈人,竟企圖以金銀財寶賄賂李自成,落得個家破財盡的下場,讓人感嘆

而崇禎也殺子毀女自裁於景山

  • 命中註定——魏忠賢一死,大明必亡

結局是悲慘的,反過頭來想想

為何沒有忠臣如於謙、如張居正、再如袁崇煥也可以啊

將時間推到閹黨倒臺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會發現什麼

其實,東林黨並非什麼名門正派,他們搞黨爭不亞於其他任何黨派

閹黨專權、謀害忠良已成事實,他們雖然殘忍,但他們知道保家衛國

知道只有朝廷在,自己才能繼續作亂,百姓苦的只是一時

待到時機合適,再一掃而空也未嘗不可

而結果卻是:崇禎一心想要絆倒魏忠賢和他的黨羽,並且想要重新拉攏一批人為國家辦事,只是,閹黨的處理方式太過於絕對

本來朝廷就已經一團亂麻,幾乎人人都和閹黨脫不了干係,好人錯殺的不止一個,為什麼?

崇禎要懲辦閹黨,必然不能用他們的人審理,好,找到了一個真不是閹黨的人,而這個人之所以不是閹黨,是因為連閹黨都看不上他,覺得他太差勁。

機會來了!平常跟誰關係不好,被誰欺負過,那就是閹黨,那就得懲辦,寫進名單,交給三司法辦!

但凡於閹黨有聯繫的,都進去了。哪怕是為了國家假意討好的良臣,也未能倖免

就這樣,本來是清除亂臣賊子的好機會,演變成了另外一場黨爭和個人恩怨的鬥爭

而且更加的慘烈,真正意義上實現名臣能臣一掃而空的效果

稀裡糊塗掉了腦袋的人比比皆是,鬧得人心惶惶,朝風大變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像樣的能臣再出現了

就算洪承疇、盧象升、左良玉、曹文詔一批名將湧現出來

卻再也沒有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名臣了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崇禎“諸臣誤我”的臨死感嘆,以及那流傳甚廣的說法

“如果魏公公還在,不至於這樣的”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崇禎為什麼要殺魏忠賢?崇禎16歲就突然登基,在此之前沒受過一天帝王教育,對於治理國家來說就是個文盲,相當於一個沒念過什麼書的初中生當皇帝,平時在外天天聽文人講各種魏忠賢壞話,初登皇位自然覺得魏忠賢權利過大想除掉他鞏固皇權,要是太平盛世這麼做也就罷了,可偏偏這時候的大明內部矛盾極大,外部還有後金遼東動不動大戰,沒有一刻喘息的機會。閹黨閹黨首領是太監,魏忠賢只是當時的首領殺了換個其他太監大明一樣可以繼續運轉下去,崇禎千不該萬不該把閹黨整個廢除,自己又沒有明太祖 明成祖那樣的能力,而當時的整個文官集團鐵板一塊都是大地主大商人集團,閹黨倒臺後看看東林黨文官們是怎麼做的,廢除了幾乎所有的商業稅收,他們自己大量兼併土地不交稅,國家當年就入不敷出前線開始欠軍餉,最後只能不斷的給百姓加租逼反了百姓。再回頭看看天啟在的時候魏忠賢所帶領的閹黨,為什麼說閹黨是皇權的延伸是唯一能和文官集團鬥爭的集團?太監和文官不一樣,文官大不了辭官或者換個王朝一樣做官,太監們只有一個家就是皇宮也只有一個主子就是皇帝,尤其是掌權的大太監們他們很清楚,如果大明滅了他們是死路一條,所以魏忠賢所代表的閹黨除了大力鎮壓農民起義外,對於農民其實還算不錯,沒加過租,除非天災人禍嚴重,農民也是過的下去的。但國家還是要錢的,前線作戰實際打的是錢糧是後援補給,天啟為什麼後來穩住了遼東?最重要的是錢給的足,這錢從哪來?魏忠賢的閹黨從東南商人手裡徵稅保證了大明的財政穩定,崇禎殺了魏忠賢沒事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斷臂膀剷除整個閹黨,讓文官集團獨大,大明怎麼能不亡。


戰神的召喚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魏忠賢不是什麼好人,不要誤以為魏忠賢為明朝做了什麼好事。單憑他在東廠做的壞事就罄竹難書,歷史是大部分時間是公道的,魏忠賢是歷史證明過的壞人,不要以為大明江山是魏忠賢在維持。

亡於黨爭

明朝亡於黨爭是個不爭的事實,近些年很多人討論明朝亡在誰的手中,其實不用爭論,在朱棣確立內閣後,皇帝們就開始被限制,有一些就被迫用宦官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其實明朝這輛車在崇禎的時候已經破敗不堪,如果不是崇禎,就算是朱由校自己多活二十年也沒有。

幫手

魏忠賢沒有把明朝弄廢掉不是因為他有什麼能力,他又不是張居正、王守仁,他就是卑鄙小人,他就為自己貪汙,別的事他都不管。在閹黨時期國家沒有太大問題是因為閹黨中還有一些人願意做事。

閹黨中有還多原來齊黨、楚黨中的大臣,為了生存加入閹黨,他們是有能力的,另外就是原來東林黨的人也有投靠閹黨的。即使是袁崇煥,只要拍好馬屁,自己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袁崇煥曾經要在遼東為魏忠賢立生祠。

如果還是好朋友

如果朱由檢使用魏忠賢又會怎樣?

崇禎即位之後西北大旱,官員腐敗,導致民變,如果魏忠賢在,最先貪汙,貪汙最大的就是魏忠賢,該民變還是要民變。魏忠賢這個地痞都不如王振,遇到事他一定第一個跑。

明朝末期有一個辦法,就是和清軍議和,之後集中力量打擊起義軍,但是大臣不同意,明朝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明朝最終氣數已盡,誰都沒用,就連孫承宗、洪承疇等人都沒辦法,一個無德無才的卑鄙宦官難道還能力挽狂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