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三觀是什麼?怎麼形成的?內在邏輯是怎麼回事?

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我們看到、感觸到的客觀世界,通過意識處理形成對世界的看法,這就是世界觀。

世界觀是對客觀世界樸素的表達,有唯物、唯心之別,受發展認知的侷限;比如,古人有天圓地方說,交通未及而侷限了認知。今天的宇宙觀更是發展到模糊了唯物、唯心的邊界。

文化本身就是人類觀察和認識客觀世界的產物,所以,形成了什麼樣的文化的思維方式,就是此種文化看待世界的角度,這也就是東西方世界觀不同的原因。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人生觀,本質上是人自處的問題。人是有思想意識的,除本能外,還會自我思考,比如,意識的問題、存在的問題,它受世界觀中"唯心、唯物觀"的影響。怎麼樣看待身在這個世界的自處,不同文化類別的人、不同認知能力的人、不同思維方式的人的答案不盡相同。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價值觀是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價值取向。價值觀是人性的表達,或者說價值標準行為的動機是人性,人性包含慾望,慾望之外的叫"真"、"善"、"美"、"假"、"惡"、"醜"。也就是說,慾望驅動著進行價值判斷。但真假、善惡、美醜以及好、壞的結果是可以選擇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對價值觀進行塑造的原因。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為什麼"三觀"會因人而異呢?

形成什麼樣的三觀,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方式和性格不盡相同。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性情是感性的,思考是理性的,我們做決策時往往是它們在互相作用,比如,"買東西"口頭禪總是:“我感覺這個好,好看又實用”,“我感覺”就是發於情,是情感在“思考”;“好看又實用”,很明顯是理性在做價值判斷。

我們每一次做的選擇,都使這個世界多了一種可能,區別在於每個人在做選擇時,意識裡做的價值判斷的取向不盡相同,得出的結果又成為別人價值判斷的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很好的詮釋了價值觀的取向問題。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價值判斷本身就是在做決策。有的人通透豁達不願計較,他的價值判斷用普世價值衡量,就是美好的;反之,遇到一個貪婪自私的人,結果就不好了吧。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人類之所以偉大,很大程度是知道約束自己;在生存過程中發現合作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獲得食物,逐漸就形成了牢固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中有他人的存在,他人的利益同樣重要,不能合作打了獵物你全拿不給別人,在生存的過程中積累發展出了文化傳統,用文化來塑造後來人的價值取向,告訴他不能多拿要分享。

三觀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結果,這你也就能瞭解,一些不好的風氣大行,就是人們普遍出現了價值取向的問題,原因就是教育出了問題;這裡的“教育”是廣義上的,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治理層對社會教育的引導。


讀懂“三觀”做明白人

其實,我們都有責任通過學習來完成對自己的塑造。我們塑己的同時,何嘗不是希望完美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也對他人進行了塑造;在導己向善的價值標準下,導人向善就變成價值取向,這時好的"風氣"就建立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