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典文學,看人的 [兩面性]

最近在讀日本文學,開始對「人」有新的想法,我們經常講的人有兩面性,還不如說人有他「嚮往」的一面,也有他「真實」的一面。

「嚮往」的一面是在社會的需求以及規則下形成的「美好」的自己,而「真實」的自己只有在於現實產生衝突是才會出現。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為何很多看似美好的人,私底下做著很多齷齪的事情,甚至來說有些人不是故意隱藏,因為他自己也「相信」了自己是那樣的人。


從日本經典文學,看人的 [兩面性]

如果兩者不能自恰,他就會痛苦,就如同「人間失格」裡作者太宰治,他一直想要好好活著,最終還是自殺了。

也如同「維尼卡決定去死」裡的維尼卡,前半生活在聚光燈下,等他到了精神病院,他可以開始半夜彈鋼琴,可以肆無忌憚地大笑,甚至可以罵父母,那時他才得到真正的「快樂」。


從日本經典文學,看人的 [兩面性]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美好」的,但真正的美好在於內心真正去認同,什麼是真正的責任,愛,溫暖,而不是單一去「營造」,為自己強加「人設」,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會包裝」的人的確能在社會活得更好。

如何打破這個平衡點?其實我也不懂。

但我還是認為,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活出最真實的自己,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真正做到有責任,心中有愛,或許需要時間,慢慢來,只希望自己每長一歲,都不白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