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意義不是省錢,而是懟理財銷售和自己過得舒服


如果有人對你說一個公司資金管理技術非常彪悍,年化十個點,保證無風險,大家都在投,分紅天天見(當然,可能那個人說的沒我押韻),然後還鼓吹自己是專業理財,那麼你大可以認為他只是一個只想著賺提成佣金的銷售,該產品質量哪怕背書再強(比如某國企注資,某明星背書),也難以保證你之後會滿意。為何?今天我就給你講一個基礎理財知識: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四個賬戶,讓你為自己的理財做好規劃,從基礎邏輯上防止被銷售忽悠。

理財的意義不是省錢,而是懟理財銷售和自己過得舒服

什麼是四個賬戶?

簡單說,四個賬戶分別是現金賬戶、槓桿賬戶、保值賬戶和投資賬戶

其中,現金賬戶代表著日常開支所用的準備資金,一般可以設置3-6個月開銷的數額。槓桿賬戶是指以小博大,為抵禦大風險而設立的保險賬戶或保障準備賬戶,一般保額以自身月收入的5%-10%較為合適。保值賬戶是指存款賬戶,滿足剛需消費及可預見支出的賬戶,可以設置為收入的50%左右。投資賬戶是指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獲取高額收益的賬戶,例如股票、期貨、外匯、黃金或房產、PE、信託等產品。

資管公司往往不會建議你做四個賬戶

說的直白點,資管公司都是為了掙佣金的,所以往往銷售都會鼓吹你大力購買理財產品,就是這幾個賬戶中的投資賬戶

理財的意義不是省錢,而是懟理財銷售和自己過得舒服

但是為了理性的打理自己的資產,我們必須抵禦住銷售話術的狂轟亂炸。就算收益率說的錦上添花,安全性無以復加,也不能把所有資金都如數歸到投資賬戶之下。

而真正為客戶著想做資產配置的公司,往往都會建議客戶做合理的資產規劃,避免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到風險之中,或全購買無風險保障產品中。

但這樣的公司真的很少

根本沒有錢理財,我怎麼可能有四個賬戶?

現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包括我也是基本沒有存款。在每月都窮的響叮噹的條件下,談儲蓄或保險,這不是扯嗎?

理財的意義不是省錢,而是懟理財銷售和自己過得舒服

其實作為一種普遍現象,無財可理往往不是收入的問題,而是支出的問題。

對於在北京生活的我們來說,一個月一兩萬的收入大概是常態,但扣除生活必須成本後,一個月可支配的收入可能連三四千都不到。

其實理財不在於數額,而在於習慣。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理財的意義也不是能多賺多少錢,或存下多少錢,而是靠以財產為標誌的習慣養成,讓自己過得更舒服。所以,我一直認為哪怕你只有三五塊錢,你也可以建立不同的賬戶,一步步完善,讓自己財務狀況慢慢好轉。

如何懟只懂得推銷投資產品的銷售?

作為擁有交易類產品工作經驗的人,我深知風險和收益呈正比這一特點。而當下金融相關法律法規越發完善,購買合規產品是第一要務。所以,如果你只是為了自己投資賬戶的增值需求,想要購買某種投資產品時,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先查詢公司本身的合規性,然後查詢產品的合規性,最後一定要評估好產品的風險係數以及自己對該風險的接受能力。

理財的意義不是省錢,而是懟理財銷售和自己過得舒服

然後,不要相信小眾領域的所謂新興投資品,哪怕案例再好看。買的沒有賣的精,在這個領域是萬年不變的真理。金融行業的從業者普遍智商高,撿漏這種事他們不會讓外行人知道的。

最後,在四個賬戶裡,關注生活的人更應該關注的是槓桿賬戶,尤其疫情當下,安全健康超過一切。而奮鬥與事業的人,更應該關注的是

保值賬戶,自己的主要精力應該聚焦於最創造價值的領域,而非作為外行人跟專業投資人去競爭。投資賬戶,是應該交給專業人士打理的。

而很明顯,一開口跟你說“哥,我這裡有年化10%收益的產品”的銷售,應該不會是這種專業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