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被看做大愚,盤點阿斗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後主劉禪一直是一個懦弱,無能,昏庸

的代名詞,而諸葛亮一直是智慧,忠誠的集合體,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只是人在茶飯飽足之後的談資,真正歷史是應該認真且有批判精神的去看,那在真正的歷史上,這位被人說做軟弱昏庸的劉嬋究竟如何?

這阿斗究竟能不能被扶起來?

天下人觀三國無不愛"劉漢",人們常常被早期三國劉關張俠肝義膽所折服,被後期諸葛亮嘔心瀝血事後主,計出奇兵破曹魏而大呼過癮,也為劉禪樂不思蜀而惋惜,甚至痛恨。演義畢竟是演義,而且劉禪這個人的定性一直是歷史評判定性的熱點話題,他到底是真愚還是大智

大智被看做大愚,盤點阿斗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南唐後主李煜

首先我再說一個亡國君王,李煜,就那個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簡直一個藝術家皇帝,但是不會治國理政,亡了南唐,僥倖得苟活,看到昔日景色,悲憤交加,吟詩一首,這時將李煜和劉禪比較一下,李煜寫詩,寫出了對故國的思念,然後被賜毒酒,而劉禪就很聰明,說此間樂,不思蜀,然後就被保全性命。

大智被看做大愚,盤點阿斗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這時您會說,這種不正說明劉嬋軟弱苟活,為了自己的小命尊嚴都不要了,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疼惜這個他父親辛辛苦苦的打下的江山?答案是否定的,他不僅愛而且更願意讓這個王朝長治久安,但是有個人阻攔了他,他沒有辦法,為了保全自身性命,保全蜀漢老百姓的性命,他選擇了投降。

劉禪早年生於荊州,多次遭遇災難,幸得大將趙雲相救。劉備攻取益州,建立蜀漢後,冊立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年號建興,信任相父諸葛亮,支持北伐戰爭。後期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黃皓,國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攻打蜀國,劉禪避免百姓受難,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劉禪帶著蜀漢大臣被進入洛陽,受封安樂公。----------百度百科

大智被看做大愚,盤點阿斗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三國戰場慘烈

上段說到有個人阻攔他,這個人是誰?就是後世歌頌的諸葛亮,為什麼說他阻攔了劉禪興起這個國家,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掌權29 年,國泰民安,不興戰事,最後亡國也未打仗,直接投降免除了生靈塗炭,而諸葛亮呢?六出祁山,浮屍千里。一次次的戰爭讓本身人口並不興盛的蜀漢更是雪上加霜。劉禪和他的父親劉備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賭博高手。父親靠他的智慧與豪賭膽略使其親手創建的蜀漢帝國在夾縫中生存了四十多年,兒子則靠其智慧與豪賭膽略使自己屢屢在外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能夠安全地度過餘生,這樣的人,怎麼就扶不起了?

大智被看做大愚,盤點阿斗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對於諸葛亮來說,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更是末世難忘,所以一直都是非常忠心的,但是也都知道劉備繼位給了阿斗,最後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一直的後世人所說,可見阿斗真的也是很難,白帝城託孤,劉備基本上把接下來的大任託給了諸葛亮,諸葛亮是很有才能的,這個毋庸置疑,但是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劉備為什麼要讓劉禪繼位,要知道劉禪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才能,而劉備這時有三個兒子。那劉禪究竟有什麼優點讓劉備安心託孤,諸葛亮安心輔佐呢?

關於他的才能,有二件事可以證明。

在諸葛亮生前,朝政多被諸葛亮所把持,劉禪沒有多大發揮空間。諸葛亮死後,劉禪並沒有再任命別人擔任丞相,而是先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其中蔣琬主要管行政事務,同時也兼管一些軍務,而費禕正好相反,主管軍事,兼及部分行政。二人權力互有交叉,互相制衡,又直接對劉禪負責。而劉禪則居中掌控。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政治手段,不是無能的人所能做到的。

甚至在蔣琬去世以後,劉禪便直接將原先蔣琬所管的事務接了過來,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權力,做法非常老道。這是第一件事。

大智被看做大愚,盤點阿斗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三國局勢圖

第二件事發生在公元238年。那一年,魏國內部發生動亂,司馬懿帶兵出征遼東。在許多人看來,這又是一次北伐中原的好機會。這時,劉禪給蔣琬下了命令,令他帶領軍隊進駐漢中,等待東吳行動,到時二家聯合北伐幹掉曹魏。這個命令,說明劉禪對自身實力認識得非常清楚,單純依靠蜀漢是幹不過魏國的,所以告訴蔣琬不要輕舉妄動,而要和東吳聯合進軍。顯然,一個無能的君王腦子是不會那麼清楚的。

再看《三國志》的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射君就是是射援,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大智被看做大愚,盤點阿斗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當然,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畢竟小時候父親教育我們我們聽多了也煩不勝煩,更何況是君臣關係,青年天子劉禪卻能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因為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

作為接任者,劉嬋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了與諸葛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劉禪是被人們所誤解的,劉禪的精明主要體現在諸葛亮執政時與他保持良好的君臣關係,讓諸葛亮全權代替自己掌握實權,這應該也是謹遵父親的遺言了吧;諸葛亮去世後立即廢除丞相制度,把丞相一分為二,相互制約,為自己親政騰出空間;劉禪明白自己的能力,只能保全性命與亂世,在魏國樂不思蜀在我看來是大智若愚,不過流傳在民間就被貽笑大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