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基礎教育公平與否將會影響到高等教育質量、個體就業擇業及家庭經濟收入等社會問題。 在我國著名學者顧明遠教授主編的《教育大詞典》中,基礎教育被稱之為“國民基礎教育”,是指對國民實施基本普通文化的教育,也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或者指為繼續升學和就業培訓打好基礎的教育[。改革開放以來袁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 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僅有效提升了基礎教育質量,而且在實現教育公平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 年 4 月 18 日教育部印發 《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指出教育信息化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 從教育公平視角審視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是促進其健康堯、高效發展的重要契機。

1、 如何改善信息化帶來的新的不公平

目前對於信息技術是否促進教育公平仍存在爭論, 有學者提出:在大多數情況下袁新的信息技術往往加大社會原有的不平等, 將越來越多的人置於新一輪的區隔和貧困之中。就以野優質教育資源來說,其界定是有地區差異性的優質教育資源,一般是指富裕地區的文化形態,而很少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形態。因此袁教育資源的共享帶有不對等性和不公平性,將富裕地區的資源強行灌輸給欠發達地區的學生是不合適的。欠發達地區的學生需要的是符合地區文化特徵的教育資源。 所以說在引入外部優質資源的同時也不容忽視從政策層面鼓勵堯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培育資源內生能力的必要性。 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指向是否能夠改善信息化帶來的新的不公平。

2、激勵工具使用不足,需增加動力牽引機制

目前在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政策中,激勵工具使用非常少遙。激勵工具的使用,一方面積極影響政策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調動政策執行者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遙。在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政策中,激勵工具使用過少,會使目標群體缺乏動力。 因此,需要適時調整政策工具使用結構,增加激勵工具使用頻次,以調動學校、企業和行業參與的積極性。拓展教育信息化社會參與渠道和方式,建立多方助力發展的機制。 例如:在教師能力方面,要讓信息化教學成為常態化教學。健全教師職稱崗位和考核評價制度,加大教師表彰力度,出臺補貼政策鼓勵專業人才到信息化薄弱地區進行信息化建設,對於特殊教育教師給予一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推進中小學教師與高校、企業的雙向交流, 在基礎設施方面,鼓勵學校與相關企業積極合作,探索信息化設備如何在中小學教育中發揮最大作用。

在當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信息化對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作用日益彰顯出來,更需要對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成果進行驗證和總結袁。形成政策與實踐的循環鏈,以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促進教育公平,從而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